新书:《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 》
著者:李红惠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页数:386页
开本:32
ISBN:978-7-100-15327-0
作者简介
李红惠,湖北孝感人,教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制度史和教师教育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在挖掘鲜为人知的档案史料、整理丰富的文献资料、编制大量的数据表格基础上,宏观考察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从引入、制定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微观透视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术休假制度运行的组织环境、动态过程和措施成效,系统概括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产生、设计、实施和认同的理论观点,同时凝练和讨论了具有深刻理论意义的四个问题:学术休假的性质、方式、地点及任务。
序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而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高校教师发展遂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了提高大学教师的从业素质和职业满意度,克服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碎片化和学术心态浮躁的不良影响,我国提出了多项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持观望态度,少数已经建立学术休假制度的高校也面临实施难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学术休假制度之所以困难重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学术休假观,对学术休假制度的性质、作用机理和功能、实现条件等缺乏深入认识。历史学家卡尔曾说过:“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才能理解现在。”要理解当前我国高校学术休假制度实施难的问题,有必要从教育史的角度检视高校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休假制度是一种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和盛行于世界诸多高校的教师发展制度,国外很多学者对学术休假制度做过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难能可贵的是,李红惠博士独辟蹊径,直接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深谙教师学术水平关系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大学教师深知学术水平关系个人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提出:“人类之职业,没有比教师再为重要的。”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强调:“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亦指出:“大学最要者即良师。”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更是坦言:“聘人是我最留心、最慎重的一件事。”为了壮大良师队伍,大学校长不仅重视教师的引进,而且重视教师的培植。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转型,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角色和身份,不少怀有“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术救国”愿望的知识分子依靠学术在大学安身立命,试图通过发展学术提升自身社会声望和促使国家转危为安。正因为认识到学术的重要价值,所以民国时期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在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建立了学术休假制度。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近代移植西方的产物,民国时期西方大学制度如聘任制度、薪俸制度、学术评议会制度、教授会制度、招生考试制度、董事会制度、学科制度、学术休假制度等在中国悉数登场,很多学者对学术制度的兴衰更替做过深入研究,但鲜有人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之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其少见,既因为过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不太重视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因为民国时期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史料散逸难以收集。
自从2011年秋李红惠考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就对大学教师发展这一主题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并且积极钻研史学理论,大量阅读民国学人的日记和传记。在我开展的师生学术沙龙会上,李红惠多次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问题,提出高校教师发展史研究的课题,最后她不畏困难,以饱满的热情研究民国时期的学术休假制度,其毕业论文《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取材广泛,主题集中。傅斯年曾说:“史学即史料学。”虽然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但足见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学术休假制度,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难以收集相关史料。值得赞许的是,李红惠克服种种困难紧紧围绕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这一主题多方收集史料,并且将分散的史料串联成一件件完整的故事,丰富而完整的故事突出了文章的研究主题。
二是梳理清晰,叙述立体。文章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从引入到制定再到实施的完整运行过程,从微观角度剖析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沿革、运行环境、生成过程和运用结果;从纵向角度勾勒了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来龙去脉,从横向角度分析了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基本内容。文章思路清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既相互关照又相互印证,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补充,流畅的叙述中嵌入准确的数据,使得文章的叙述具有立体感。
三是史论结合,观点鲜明。历史学科中教育史研究的风格偏好是以史带论,教育领域中教育史研究的惯常做法是以论带史,此文章摒弃了历史学科和教育领域的传统做法,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研究学术休假制度。在篇幅有限和史料难以搜尽的情况下,史论结合做法的好处在于,既避免了考证的繁琐与复杂,又避免了观点的武断与臆测。文章从证据的一致性和论点的重现中归纳结论,这样得出的观点自然鲜明,具有水到渠成之感。
“板凳甘坐十年冷”,李红惠在三年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并且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正是凭她这种潜心学问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作为其博士生导师,我甚感欣慰,希望她继续努力,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不断奉献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教育家陈东原先生曾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会重演。”在改革的时代主旋律下,为了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实现预期效果,避免教育改革重蹈覆辙,希望同仁们重视教育史的研究。
王运来
201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