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博士论文:《內生抑外塑: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2018-03-13 陳耀煌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研究生:陳耀煌

論文名稱:內生抑外塑: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

指導教授:陳永發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出版年:200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河北、冀東、硝鹽、土地革命


目  錄 I

圖表目錄 V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 8

三、章節安排 12

第一章 李大釗領導時期的河北革命,1921-1927 17

第一節 中共河北黨的創建 18

一、知識份子黨員的結成 18

二、早期河北黨內的上層份子 24

三、革命者間的世代衝突 30

第二節 建黨初期北方地區的工人運動 33

一、政治化的無產階級 33

二、共產黨領導下的北方工人運動 36

第三節 北方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 39

一、共產國際與北方革命 39

二、共產黨對國民軍的統戰 42

三、侷限於上層的北方國民革命運動 45

第四節 農村小學教師與北方農民運動 50

一、返鄉知識份子與冀中、冀南農村黨的成立 50

二、冀東玉田暴動 55

小  結 58

第二章 順直省委領導時期的河北革命,1927-1930 61

第一節 中共順直省委事件 62

一、彭述之與順直省委 62

二、蔡和森、王藻文與順直省委 66

三、劉少奇、陳潭秋與順直省委 71

四、京東護黨請願團事件 76

第二節 六大路線與河北革命 80

一、張慕陶與六大路線的執行 80

二、和平又合法的北方革命 88

第三節 立三路線與河北革命 97

一、張慕陶的下臺與賀昌的登場 97

二、立三路線時期冀南農村地區的暴動 104

三、立三路線時期冀東與冀中農村地區的暴動 109

小  結 114

第三章 一九三○年代前期河北省的共產革命運動,1930-1934 117

第一節 河北省委緊急會議籌備處事件 118

第二節 北方蘇維埃運動的理論及其實際 128

一、城市中的抗日運動與工人抗爭 128

二、北方蘇維埃運動路線與冀南磁縣暴動 133

三、高蠡暴動 140

第三節 北方軍事運動的兩條路線 150

一、河北省委軍委與下層士兵路線 150

二、中共華北特委與上層軍官路線 155

三、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事件 161

第四節 鐵夫路線之爭 168

小  結 171

第四章 抗戰前冀南地區的硝鹽問題,1931-1937 173

第一節 官鹽與硝私 175

一、長蘆鹽區的沿革 175

二、硝鹽的產銷 177

三、鹽民苦難的來源 183

第二節 「鹽巡」的性質 188

一、自由貿易精神下的新稅警制度 188

二、地方當局與鹽務緝私 192

第三節 共產革命與鹽民抗爭 195

一、鹽民抗爭的性質 195

二、1932年冀南沙區的鹽民抗爭 198

三、冀南地區東北諸縣的游擊運動 203

第四節 國民黨與鹽民的「結合」 207

一、開放硝鹽之議 207

二、鹼地改良之策 209

小  結 214

第五章 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發展與挫敗,1933-1942 217

第一節 抗戰前夕冀東地區的共產革命 218

一、立三路線以後冀東黨的再恢復 218

二、抗戰前夕冀東地區的群眾抗爭 222

第二節 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崩潰 227

一、從河北省委到「冀東省委」 227

二、八路軍的東進與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230

三、八路軍的西撤與冀東抗日勢力之瓦解 236

四、「三位一體」方針 239

第三節 「上層」的根據地 241

一、兩面政權 241

二、打擊地方上層份子 244

三、冀東抗日根據地的擴大與正規化政權的建設 247

四、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再崩潰 251

小  結 255

第六章 邁向勝利的共產革命,1942-1949 257

第一節 抗戰後期冀熱邊區的發展 258

一、遊蕩在熱南地區的八路軍 258

二、重回冀東基本區 264

三、向北發展、向南防禦下的冀熱邊區 271

第二節 國共內戰與土改運動 278

一、從減租減息到清算復仇 278

二、退守時期的土改運動 285

三、土改複查與大反攻的開展 293

小  結 302

結  論 305

徵引書目 311

 

 

檔案

(一)河北省檔案館典藏資料

(二)臺灣法務部調查局典藏資料

(三)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典藏資料

(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蒐藏之全國經濟委員會檔

(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蒐藏之鹽務檔

(六)Archives in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報紙、期刊

《大公報》,天津。

《民國日報》,上海。

趙世炎主編,《政治生活 20》。北京,1924年11月7日。

史料彙編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 1-2》。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文中引用之《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簡稱為《山東檔案》。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18》。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1992。文中引用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簡稱為《中央文件》。

中央檔案館、河北省檔案館編,《河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 1-2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91-1999。文中引用之《河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簡稱為《河北文件》。

中央檔案館、河南省檔案館編,《河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 2、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4。文中引用的《河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簡稱《河南文件》。

中央檔案館、湖北省檔案館編,《湖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 3、9》。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文中引用的《湖北革命歷史文件彙集》簡稱《湖北文件》。

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彙集 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文中引用之《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彙集》簡稱《廣東文件》。

中央檔案館等編,《華北大掃蕩》。北京:中華書局,1998。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政治報告選輯(1927-1933)》。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

中央檔案館編,《共和國雛型──華北人民政府》。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北方局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中共中央北方局 綜合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北方局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戰爭時期卷(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 1-12》。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文中引用之《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簡稱為《國際檔案》。

中共井陘礦務局委員會,《石家莊黨史資料 第5輯 井陘煤礦工人鬥爭史》。石家莊:出版者不詳,1987。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中共安徽省黨史工作委員會編,《安徽現代革命史資料長編 2》。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長城線上無人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東抗日暴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熱河解放區(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東土地制度改革》。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東武裝鬥爭》。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南歷史文獻選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黨史人物(一)》。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 4(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工作辦公室、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 2(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編輯組,《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資料選編 1》。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 第2編 第5冊》。臺北:正中書局,1975,第三版。

王效挺、黃文一主編,《戰鬥的足跡──北大地下黨有關史料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王效挺、黃文一編,《戰鬥在北大的共產黨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沈雲龍主編,《蘇聯陰謀文證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依據1927年京師警察廳編譯會編,《蘇聯陰謀文證彙編》影印出版。

赤峰市元寶山區政協文史資料,《韓麟符》。北京:華齡出版社,1993。

河北省稅務局等編,《華北革命根據地工商稅收史料選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河北省檔案館編,《河北土地改革檔案史料選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編,《中國近代鹽務史資料選輯 1》。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史編委會冀熱遼分會編,《冀熱遼報告(一)》。出版地不詳: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史編輯部,1982。

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史編委會冀熱遼分會編,《冀熱遼報告(二)》。出版地不詳:晉察冀人民抗日鬥爭史編輯部,1983。

冀熱遼人民抗日鬥爭史研究編輯室,《冀熱遼人民抗日鬥爭文獻•回憶錄 1-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文集、年譜、日記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關山渡若飛:王若飛百年誕辰紀念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中共湖北省孝感地委、孝感市委黨史資料徵編委員會辦公室編,《胡錫奎紀念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文集 1-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周均倫主編,《聶榮臻年譜》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河北省南皮縣檔案館編,〈《張隱韜烈士日記》連載(一)〉,《歷史檔案》編輯部,《歷史檔案》(北京,1988:3)。

張靜如編,《李大釗生平史料編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陳潭秋文集編輯組,《陳潭秋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瞿秋白選集編輯組,《瞿秋白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口述訪問與回憶資料

于學忠,〈東北軍討伐石友三的戰爭〉,《文史資料選輯 6》。北京,1960。

中共天津市紅橋區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紅橋黨史資料彙編》。天津: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1997。

中共南宮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一九三八年南宮縣六離會事件始末〉,《河北黨史資料 6》。石家莊,198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馮玉祥與抗日同盟軍》。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牛清明,〈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創建始末〉,山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西革命回憶錄 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王凡西,《雙山回憶錄》。香港:周記行,1977。

王夫,〈冀中星火〉,《河北革命回憶錄 6》。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4。

王志遠,〈博蠡地區的建黨和農民運動〉,《河北文史資料 2》。石家莊,1981。

王啟明,〈回憶山西軍官教導團地下黨的活動〉,山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西革命回憶錄 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王積衡,〈回憶大革命時期我在天津的一段經歷〉,《天津文史資料 23》。天津,1983。

王積衡,〈江浩先生革命事略〉,《天津文史資料 2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司呈祥,〈參加天津早期革命活動的回憶〉,《天津文史資料 10》。天津,1980。

市地名辦公室,〈育德中學的革命活動〉,《保定文史資料 1》。保定,1984。

吉合口述,徐建源、韓光整理,《我的革命生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安子文,〈我的一段經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革命史資料 1》。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

佛鼎,〈內蒙古革命的發生、發展簡況〉,人民出版社編輯,《革命回憶錄 8》。北京:人民出版社,。

呂職人,〈于方舟同志革命的一生〉,《天津文史資料 23》。天津,1983。

完縣黨史辦公室整理,〈完縣五里崗暴動〉,《河北黨史資料 2》。石家莊,1985。

阮玄武原作,崔大明提供,〈我所知道的方振武〉,《傳記文學》第27卷第3期。

孟伯謙,《回向人道》。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

〈紅二十四軍的創建和阜平蘇維埃始末〉,《河北黨史資料 5》。石家莊,1986。

唐永良,〈商震歷史概述〉,《文史資料選輯 8》。北京,1960。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烏蘭夫革命史料編研室編,《烏蘭夫回憶錄》。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馬芳庭,〈蹉跎歲月裡的戰鬥〉,山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西革命回憶錄 3》。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馬輝之,〈白區工作局部情況的回憶〉,《河北黨史資料 1》。石家莊,1985。

馬輝之,〈回憶冀熱察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前後〉,《中共黨史資料 4》。北京,1982。

高文華,〈抗戰前夕的河北省委〉,《河北黨史資料 2》。石家莊,1985。

張秀岩,〈往事回憶〉,《河北文史資料 8》。石家莊,1981。

張明遠,〈玉田一帶農民運動的回憶〉,《天津歷史資料 1》。天津,1964。

張明遠,〈有關玉田農民暴動幾個問題的回憶〉,《天津文史資料 23》。天津,1983。

張明遠,《我的回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張述孔,〈流氓軍閥孫殿英〉,《文史資料選輯 7》。北京,1960。

張國燾,《我的回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梁金保、景占魁,〈激流勇進──記前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劉天章〉,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山西革命回憶錄 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梁金保等著,〈賀名播幽燕──記青年革命活動家賀昌同志〉,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山西革命回憶錄 2》。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紀錄,《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陳碧蘭,《我的回憶》。香港:十月書屋,1994。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焦實齋,〈新中學會與新中革命青年社〉,《文史資料選輯 119》。北京,1989。

項瑞芝,〈記一九二五年砸裕大事件的前前後後〉,《天津文史資料 10》。天津,1980。

馮玉祥,《我的生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楊獻珍,〈入草嵐子監獄前後〉,《革命史資料 1》。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

劉清揚,〈回憶建黨初期黨領導北方人民進行的英勇鬥爭〉,《河北文史資料 2》。石家莊,1981。

劉清揚,〈辛亥革命時期的天津共和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六)》。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

樂天宇,〈大革命時期張家口地區革命活動的回憶〉,《河北文史資料 8》。石家莊,1981。

鄭超麟,《懷舊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鄧哲熙,〈韓、石叛馮和閻、馮聯合反蔣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 1》。北京,1960。

諶小岑,〈五四運動中產生的天津覺悟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薄一波,《七十年奮鬥與思考》。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羅章龍教授談唐山、開灤五礦罷工〉,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 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羅章龍,〈緬懷早期北方工人運動的幾位戰友〉,《天津文史資料 29》。天津,1984。

羅章龍,〈憶太雷同志〉,人民出版社編輯部,《回憶張太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羅章龍,《椿園載記》。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蘇旭、黃占江、沙友林,〈張兆豐烈士生平〉,《河北文史資料 8》。石家莊,1981。

中文著作

丁龍嘉、張業賞,《王盡美》。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丁龍嘉、張業賞,《鄧恩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上海史(192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共天津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抗戰期間中共平、津、唐點線工作委員會組織發展概況〉,《中共黨史資料 18》。北京,1986。

中共聊城地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魯西北革命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

中國鹽業總公司編,《中國鹽業史 近代當代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丘政權,〈察哈爾抗日前三年間馮玉祥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民國檔案》1990年第1期。南京,1990。

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 現代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4。

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 民國上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朱志敏,《李大釗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朱德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西村成雄著,曾淑卿譯,《張學良「滿洲」與日中之霸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何智霖,〈閻錫山策調客軍出山西省境史料選錄〉,《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3期。臺北,民國91年12月。

吳林泉、彭飛,《草嵐春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吳蕤,〈民初鹽政之產銷與徵榷〉,《鹽務月刊》。臺北,民國62年9月。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宋柏主編,《北京現代革命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李君山,〈論一九三三年之「察馮事件」──以「軍閥政治」觀點之考察〉,《臺大文史哲學報》期60。臺北,2004年5月。

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新、陳鐵健主編,《偉大的開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李德明,〈余澤鴻〉,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 17》。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李騰俊等著,〈江浩〉,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 20》。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味根,〈取締硝土鹽與改良鹼地〉,《鹽業與鹽工》期8。臺北,民國64年8月。

河北大學地方史研究室、政協高陽縣委員會,《河北文史資料 19:高陽織布業簡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胡華,〈蕭鳴〉,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 20》。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唐寶林,《中國托派史》。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耿傳明,〈植根鄉土的「革命敘事」──紅旗譜與二十世紀鄉土中國的革命〉,《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3(2004年2月)。

郝維民主編,《內蒙古革命史》。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

馬先陣等編,《西北軍將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1957。

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2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第4版。

陳永發,〈從Ralph Thaxton的研究論抗日時期中共在太行山區及其附近的活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3。臺北,198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陳玉梅、林宜昭,〈你每天吃多少硝酸鹽?〉,《康健雜誌》期17。臺北,2000年2月1日。

陳森甫,《西北軍建軍史》。臺北:春秋雜誌社,1975。

陳華魯,〈趙鎛〉,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 15》。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國史館,2002。

陳耀煌,《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鄂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臺北:政大歷史系,2002。

陳耀煌,〈政治、史學與史家——從〈漢學的陰影〉一文來看1950-1980年間美國中國共產革命史研究的轉變〉,《政大史粹》期4。臺北,2002。

陳耀煌,〈路線之爭?──中共湖北省委事件(1927-1928)〉,胡春惠、吳景平主編,《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

陳耀煌,〈中共閩西蘇區的發展及其內部整肅(1927-1931)〉,《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臺北,2004年9月。

陳豔紅,〈對路友于的評價之辨正〉,《北京黨史》1996年期3。

馮文綱等著,《一代名將──彭雪楓傳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出版社,1997。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出版社,1994。

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廖永武,《天津現代革命運動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趙潤生、馬亮寬,《辛亥灤州兵諫與灤州起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劉道華、黃小同編,《中共北方區黨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冀南革命鬥爭史編審委員會編,《冀南革命鬥爭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穆欣,《陳賡大將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穆欣,《續範亭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靜德,〈彭真的追求與奮鬥〉(二),《黨史文匯》2002年期4。

薛鳳旋,《北京:由傳統國都到社會主義首都》。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6。

謝曉雲,〈亞硝酸鹽、防腐劑、色素:熱狗裡藏著致病危機?〉,《康健雜誌》期60。臺北:2003年11月。

魏宏運主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冀東農村社會調查與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羅健,〈西安事變前後的黎天才〉,《抗日戰爭研究》2000:3。

龔子同等著,《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地方志

玉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玉田縣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赤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赤峰市志》。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河北省志:鹽業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

洪家祿編,《大名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依據民國22年版影印。

唐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唐山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喀喇沁旗志編纂委員會編,《喀喇沁旗志》。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遷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遷西縣志》。北京:中國科學科技出版社,1991。

薊縣志編修委員會編,《薊縣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日文著作

〈京奉沿線に於ける勞働運動の趨勢〉,《滿鐵調查時報》卷9期6(1929/06/25)。

支那問題辭典編輯部,《支那問題辭典》。東京:中央公論社,1942。

長野朗,《土匪、軍隊、紅槍會》。東京:支那問題研究所,1931。

天津地域史研究會,《天津史─再生する都市のトポロジ─》。東京:東方書店,1999。

田中恭子,《土地と権力:中國の農村革命》。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6。

東亞同文會,《中國省別全誌 第十八卷 直隸省》。東京:東亞同文會,1920。

馬場毅,《近代中國華北民眾と紅槍會》。東京:汲古書院,2001。

片岡一忠,《天津五四運動小史》。京都:同朋舍,1982。

冀東地區農村實態調查班,《第一回冀東地區內選擇農村實態調查概要報告書》。天津:冀東地區農村實態調查班,1936。

英文資料

Atwood, Christopher P., Young Mongols and Vigilantes in Inner Mongolia's Interregnum Decades, 1911-1931.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oston: Brill, 2002.

Averill, Stephen C., “Local Elites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the Jiangxi Hill County,” 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ed.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 Rank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Benton, Gregor, China's Urban Revolutionaries: Explo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otskyism, 1921-1952.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6.

Bianco, Lucian,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Grass-root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rmonk, N.Y.: M.E. Sharpe, 2001.

Chan Lau, Kit-ching, From Nothing to Noth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and Hong Kong, 1921-193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Chen, Yung-fa,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Chen, Yung-fa and Benton, Gregor, Moral Econom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Critique. Amsterdam: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1986.

Chesneaux, Jean,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Dryburgh, Marjorie, North China and Japanese Expansion 1933-1937. Richmond: Curzon, 2000.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Friedman, Edward, Selden, Mark and Pickowicz, Paul,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Grigoriev, Alexander M, “The Far Eastern Bureau of the ECCI in China,”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ed. Mechthid Leutner, Roland Felber, M. L. Titarenko and A. M. Grigoriev.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2.

Hartford, Kathleen and Goldstein, Steven M., “Introduc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Single Sparks, ed. Kathleen Hartford and Steven M. Goldstein. Armonk, N.Y.: M.E. Sharpe, 1989.

Hartford, Kathleen, “Fits and Starts: The Communist Party in Rural Hobei, 1921-1936,”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ed. Tony Saich and Hans Van de Ven.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5.

Hershatter, Gail, The Works of Tianjin, 1900-194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Huang, Philip C.C.,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sacs, Harold R. and Treint, Albert, “Document on the Cominter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45 (Jan.-Mar., 1971).

Johnson, Chalmers,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The Emergency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37-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Kataoka, Tetsuya,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ommunists and the Second United Fro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Kuo, Tai-chün and Myers, Ramon H., Understanding Communist China: Communist China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8.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6.

Little, Daniel, 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Meisner, Maurice, Li Ta-chi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Myers, Ramon H., 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 1890-1949.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Nathan, Andrew J.,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erry, Elizabeth,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omeranz, Kenneth,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Saich, Tony, “Introduc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Base Area,” in Tha ChinaQuarterly, No. 140 (Dec. 1994).

Saich, Tony,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United Front in China.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91.

Schoppa, R. Keith, “Contours of Revolutionaey Change in a Chinese County, 1900-195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1, No. 4 (Nov., 1992).

Schoppa, R. Keith, Revolution and its Past: Identities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2.

Schrecker, John 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Schwarcz, Vera,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Scott, James C.,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elden, Mark, The Yenan Way in Revolutiona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Selden, Mark,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Yenan Way Revisited. New York: M. E. Sharpe, 1995.

Sheel, Kamal, Peasant Society and Marxist Intellectuals in China: Fang Zhimin and the Origin of a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e Xinjiang Reg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Smith, Stephen A., A Road is Made: Communism in Shanghai, 1920-1927. Richmond, Surrey: Curzon, 2000.

Stranahan, Patricia, Underground: The Shanghai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1927-1937.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8.

Strand, Davi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Thaxton, Ralph, China Turned Rightside up: Revolutionary Legitimacy in the Peasant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Thaxton, Ralph A., Salt of the Earth: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Peasant Protest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Van de Ven, Hans J., From Friend to Comrad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Van de Ven, Hans J.,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Weigelin-Schwiedrzik, Susanne, “What is Wrong with Li Dachao?” 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ed Tony Saich and Hans J. Van de Ven. Armonk, N. Y.: M. E. Sharpe, 1995.

Wilbur, C. Martin and How, Julie Lien-ying, Missionaries of Revolution: Soviet Advisers and Nationalist China, 1920-192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Wou, Odoric Y. K., Mobilizing the Masses: Building Revolution in Hena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Zhang, X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Hunan, 1900-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工具書

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中共山東黨史大事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1921-1997)》第1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

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天津市組織史資料》。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1。

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東(冀熱遼)革命根據地黨史大事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河北省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河北省組織史資料(1922-1987)》。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中國共產黨河北歷史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河北歷史大辭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王健英,《中國紅軍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王鴻賓等主編,《東北人物大辭典》。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