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黄体润日记:一九三三——一九三九(全六册)》

编  著  者黄体润定价¥3600.00
责任编辑王锦锦ISBN978-7-5013-6350-6
出版时间2018-04-30版次B1
印刷时间2018-04-30印次Y1
库存提示有书规格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历代名人日记手札
所属分类名人日记信札
中图分类K827=6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黄体润日记》本书为国家重点档案,共50卷40余万字。黄体润(1896-1996),字玉山,江苏丰县人,是民国时期国民党丰县地方党、政、军首脑人物之一。本书主要记述了1933-1939年黄体润在丰县活动的状况,内容涉及个人起居生活、亲友交往、读书笔记、随感,还包含了这一历史阶段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自然灾害、水利、地理气象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事件和活动,内容详实丰富,特别是抗战、军队布防等内容为研究淮河流域抗战历史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抗战背景下的全国的缩影和体现。


总目录

第一册
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四日—一九三四年十月五日一

第二册
一九三四年十月六日—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一

第三册
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一九三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一


第四册
一九三七年四月一日—十二月三十一日一


第五册
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十月二十五日一

第六册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一



前言

黄蕴中

先父体润公于一九三三年开始,将其任职政府及家庭的事务,一一记在日记中。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七日县城失守后,组织地方部队,与日军作战,在戎马倥偬中,把各次战役记载下来,唯恐原稿失散,又请人誊写两份。在各次战役中,把为国捐躯的烈士姓名,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的姓名、牺牲的情形都详细地记下来,使这些战亡的人不致湮没无闻,也算他老人家做的善事。一九四八年底,家父乃携弟妹等远来台湾,并将其中的一份日记带到台湾。留在家乡的一份现由政府存于档案馆中,供人阅览。

  多年来,大陆有识之士,就有意将此一文献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二〇一六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江苏省档案局合作开展民国文献整理项目。丰县档案局积极参与,争取将日记以影印方式出版印行,下一步还打算排印出版,并就出版工作商与黄氏后人。蕴中征得弟妹等的同意,决定将此文献捐赠予丰县档案局。四月八日,由蕴中及妹蕴慎将家中所藏第一批日记乘飞机运到徐州。抵达观音机场时天已傍晚,徐州市档案局陆江副局长、丰县档案局李林局长、丰县台办杨恒建先生等一行,已在机场等候多时;机场、海关、边检、安检等部门,对通关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时徐州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采访,询问日记捐赠及出版的事,遂就所知一一答复,场面感人。

  第二天上午十时许,抵达丰县。捐赠仪式借助于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室举行,政府官员观礼的有百余人之多。其中专程从北京、南京、杭州、徐州赶赴丰县参与、见证捐赠的有江苏省档案局欧阳旭明副局长、技术部孙冀宁副主任、管理部夏雪副主任,徐州市档案局叶荣强局长、陆江副局长、法宣处刘亚青处长,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殷梦霞总编辑、发行部杜飞、民国文献编辑室(档案编辑室)于浩主任。此外,丰县政府渠慎鹏副县长、丰县政协李以林副主席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丰县台办、档案局、史志办、文体局、政协文史委、人大社会事业委、华山镇、台联等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文史专家代表,黄氏丰县代表黄德安、堂弟黄立生等也现场作证。双方当场签订了《档案数据捐赠协议书》,并交接了档案数据。李林局长代表丰县签字,并颁发捐赠书。会中电视台及报社记者现场采访,热烈询问,蕴中遂择其重要者向与会人员进行了介绍。江苏省档案局对这次捐赠工作高度重视,除了委派欧阳旭明副局长带队指导外,还亲手将家父任职萧县县长委任书,以及调派省府视察遗缺由李公达代理之公文件(复制)相赠。台办主任刘传涛回赠了丰县县志。


  考之后人对古物的处理,不外由私人收藏作传家之宝;或由政府收藏,置于博物院中供人阅览。现在由政府出面印行于世,使静态的收藏,变而成有血有肉的“活文物”,其价值更甚于前两者。为求两岸所藏日记尽可能的完整,黄家又于二〇一七年六月,再将第二批日记送到家乡,使成完璧。


  抗日战争时期,我方面对强敌英勇抵抗,寸土必争,牺牲极大,丰县也在董玉珏、黄体润、李贞干等知识分子的号召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竟能发动五千余人起而抵抗。但因得不到中央的接济,本身又无重武器以对抗日军的大炮、汽车、坦克,在数次大规模的战役中,牺牲太多。丰县大平原中,日军的汽车、坦克横行无阻。我军除了把清朝时用的土枪土炮拿来打日军的坦克外,手榴弹、机关枪不足,就偷扒陇海铁路的路轨,烧化后改制。手榴弹的性能还好,机枪仅能连发三弹,第四弹枪管便红了。汽车、坦克跑得快,我军就把全县的大路挖成深沟,以迟延其速度而便于我军躲藏。没有地雷,就把炸弹集成束,埋在公路上,用长线拉响,这样也能炸坏其汽车多辆。子弹无法自造,军官严令士兵不打空枪,以大刀和敌人拼命,每次战役后,军官要统计子弹的消耗量上报。路沟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不但阻挡了鬼子的汽车、坦克,还把连阴雨的潦水都引入沟中,故七八年间没有发生水旱灾,事在人为,经过了几年的战斗,终于把日军困在丰县县城、城南华山、城北常店、城西刘堤弯四个据点中。以现在军事家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作战,犹如孩子们的骑马打仗的游戏,可是当时,却是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游击健儿就在这种战役中,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这本日记从大战开始,在江苏省最西北的一个小县,地小人少,还要供养五千军人的抵抗外敌,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而这样的作战牺牲,虽不能决定抗战全局,但却能证明中国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一律动员,拿出身家性命,和敌人对抗,把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的精神发挥出来;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抗战是全国上下一致的。日记也仅能提供研究地方抗战者的一个侧面。在日记出版之时,深深地感谢多方相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