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刘本森《帝国的角落: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1898-1930)》

甲午战后,英国租占威海卫,以制衡俄国。随着世纪之交远东局势的平静,威海卫的军事价值锐减,沦为“大英帝国的灰姑娘”,直至1930年归还。英国人在威海卫所做的是一个近代化的起步,然而作为一个殖民政府,其所有举措都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要而言之,英国租占威海卫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列强在华竞争时代来临、英国在远东政策调整、英国殖民史这一系列更大视野中的一个局部。

作者:刘本森,男,山东蒙阴人,1985年5月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师从郭大松教授),201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茅海建教授)。博士在读期间,2013年9月—2014年8月,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方德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侧重红色文化与抗战精神)、山东区域史(城市史)的研究。

出版时间: 2018年9月


目 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先行研究述评

三 本书的侧重与史料说明

四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外篇 威海卫与中英外交


第一章 列强的扩张与威海卫

一 全球化与英国的殖民扩张

二 英俄大博弈

三 列强在远东的竞争

四 威海卫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沿革

 

第二章 英国政府租占威海卫决策的出台

一 远东危机与英国的反应

二 “积极政策”:借款与联俄

三 内阁的分歧与决定的做出

小结

 

第三章 “以威海租英”:清政府联英之议的实践

一 已有研究的介绍和分析

二 “联英之议”从地方走进中央

三 威海卫交涉的经过

小结

 

第四章 外交之外:时人对租占威海卫的观感和议论

一 英国的意见分歧

二 中国的反应

三 列强的反应与举动

小结

 

第五章 远东形势变化与威海卫的流转和交涉(1899~1907)

一 海军部接管威海卫

二 形势变化与威海卫的前途

三 日俄战争与归还威海卫

小结

 

第六章 一战前后远东局势与威海卫交涉(1915~1924)

一 日占青岛后英国对威海卫的考虑

二 华盛顿会议与英国放弃威海卫的声明

三 1922~1924年威海卫谈判

小结

 

第七章 英国对华政策调整与威海卫归还(1927~1930)

一 英国对华新政策

二 重启威海卫谈判

三 威海卫交接

小结

 

内篇 英国人在威海卫


第八章 英租之前:日本占领威海卫(1895~1898)

一 日本占领威海卫的原委与准备

二 日本威海卫占领军及其活动

三 军民关系:从对抗到缓和

四 清朝完成条约与日军撤离

小结

 

第九章 谣言与暴力:1900年威海卫税收与勘界纠纷

一 平静:1900年春天以前

二 谣言:高税收和投毒

三 暴力:中英交涉与百姓之死

四 尾声

 

第十章 英国威海卫华勇营研究(1899~1906)

一 英国人成立华勇营

二 保障·训练·管理·生活

三 华勇营参与的主要军事行动

四 为谁而战:华勇营形象分析

五 解散华勇营的考虑与结果

小结

 

第十一章 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及其运转

一 行政公署的机构沿革

二 行政长官

三 法律·司法·巡捕

小结

 

第十二章 威海卫的财政与经济

一 威海卫的财政

二 威海卫的经济

小结

 

第十三章 威海卫的公共事业

一 市政与公共卫生事业

二 医疗事业

三 教育事业

小结

 

第十四章 威海卫的社会变迁

一 威海卫乡村30年之变迁

二 商埠与商会的发展

小结

 

结论

一 英国政策考量与租占威海卫

二 归还威海卫与英国的外交思想

三 威海卫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时间过得真快,从接触到这个选题算起,已经过去整整七年了。


2011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跟随茅海建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学没几天,茅老师召集新入门的研究生见面。在这次见面会上,老师给我提供了两个选题,其中一个便是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


恰好我从硕导郭大松老师处得知,威海市档案馆从英国复印回来了一批英租威海卫的档案,一直没有人系统利用过。所以我很快就和茅老师商定,把英国租占威海卫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


题目确定之后,博士一年级期间,我一边上课,一边搜集既有研究成果。在搜集外文成果时,我发现庄士敦的Lion and Dragon in Northern China: WeiHaiWei一书价值极高且无译本,于是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将其译出,并定名为《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博士一年级之后的那个暑假,我基本上是在威海市档案馆度过的。只要档案馆开放,我每天就在馆里阅读和抄写档案。那是一段充实而快乐的日子。


每次档案馆关门之后,我会溜达到书店里看一会儿小说,然后去小吃街品尝当地的海鲜。饭后有时会沿着海边走一走,有时会呆坐在台阶上看远处的刘公岛,看夕阳隐去。我触摸着威海卫,我更深刻地理解着威海卫。


在威海期间,我结识了耿涛、张军勇、李丽华、邵毅、周强、崔岩等朋友,并得到了很多的帮助,谢谢,愿友谊常在。


博士三年级,在茅老师的积极促成下,我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资助,在剑桥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这一年,我一边参加英方导师方德万教授的各种学术活动,一边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等处补充资料,同时展开博士论文的写作。



在剑桥的时候,茅老师也曾去短暂访学。那段时间,和老师的交流频繁且深入,受到了很多的教诲和启发,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015年初,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初稿。论文的写成,自然离不开茅老师的悉心指导。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很多时候经过费力地搜集和爬梳史料,我写出的文章却只是史实的呈现,总感觉认识肤浅、结论无力。


这时候,当老师看过论文或者听我谈完之后,往往一语中的,睿智而深邃。本书能够呈现出这个模样,还离不开参加我博士论文开题的杨国强老师、杨奎松老师、刘昶老师、村田雄二郎老师,参加论文答辩的章清老师、杨国强老师、刘昶老师、顾卫民老师、郭大松老师等诸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当然,书中的一切错讹和不足都由本人承担。


读博期间,总是感觉压抑且漫长,主要是压力大,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发现这是一段快乐且短暂的时光。在华东师大的四年,是我学术成长最快、学术见识最广的时期。当时的华东师大,史学名家云集、学术空气活跃。


那时,我的学习是如饥似渴般的,恰恰学校和院系提供了足够的养分以供汲取。在课内课外的受教过程中,我从杨国强老师、杨奎松老师、刘昶老师、冯筱才老师、李孝迁老师、瞿骏老师、唐小兵老师等优秀学者的言传身教中受益匪浅。


读书期间,同门有个读书会。读书会分成两个部分,先是读经典,然后评议论文。评议论文的环节,就是一个Seminer。临近毕业的那一学年,报告的次数最多,也得到了师兄李文杰、周健、戴海斌、王刚,同门罗振宇、王雁,师弟傅亮、吉辰、陈肖寒、钱盛华、赵崧杰,师妹陈益萍、王淑会、梁春阁、陈焰等人的极大帮助。


每次论文讨论,大到标题、立意、结构、结论,小到遣词造句、格式规范,都得到各位不厌其烦地讨论。读博期间,师姐董佳贝,同学臧扬勤、邓广、宋其洪、罗操、张建伟、裘陈江、宋良、徐华博、张德明等好友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帮助良多,令人难忘。


2015年,我博士毕业回到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关心和提携,恕不在此一一列出。


毕业之后,生活步入了正轨。读书多年,终于转换了一个角色。感谢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感谢妻子郭燕飞,一路携手走来;感谢儿子,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成长。


2017年,我将博士论文修改后申请了“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系列并如愿入选。非常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见,为本书增色良多。感谢出版社的徐思彦老师、宋荣欣老师在书稿修改和出版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李期耀老师为本书付出的诸多辛劳。


在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书稿的过程中,威海市档案馆、威海市博物馆、威海市史志办、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资料室、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热情服务,为我提供了诸多方便,谨对以上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纪念自己在樱桃河畔求学的青葱岁月。愿时光不老,梦想不灭!

 

刘本森

2018年8月31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