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作者: 熊秉真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18/10/19
語言:繁體中文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851748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中國育嬰史的專著
作者熊秉真在《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一書裡首度運用大量傳統幼科典籍,輔以傳記材料揭開中國育嬰扶幼文化之秘。對中國扶幼專業之源起,其區域特質,一一剖析。且詳細呈現過去千年來,中國家庭在新生兒之照顧,乳哺嬰兒,嬰幼兒生理,其成長與發育現象等各方面的關注、進展、變化。本書內容新穎動人,過程曲折驚奇。勢必為刷新學界及世人對中國近世社會生活之認識,亦足為今日為人父母者之賞讀。
幼醫與幼蒙,鮮活而深入地指出了近世中國家族的緜延之道。全書除序言結語外共十一章,從世界史之角度,重新檢視歷來人群生命之絕續,以再省近世中國家庭經營之策略,無略其幼科技術面之扶持,或者幼蒙教養之努力,如今從二十一世紀全球生態與多文化開放寬容的新視野,當作如何之理解、反思。
圖版與視覺材料,黑白或彩色,中國兼西方,古今共四十五幅,非僅為插圖示意之用,實在欲誘讀者,覽之反覆,試以之增補,對質文獻書寫之偏執、缺失。用視覺及其中所見之器物、屋宇、山川景致,延展辯駁文字世界一向之錯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熊秉真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近世兒童史、中西性別研究、中國醫療文化史。曾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歷史與文化研究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等地工作教學。專著有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安恙: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等。
目錄
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世界史上的生命緜延
一、前言
二、傳統幼科之發軔
三、專門知識的普及
四、幼科醫學的專業化
五、政府與太醫院的貢獻
六、整理與發明
七、餘思
第三章 醫案之傳承與傳奇
一、前言
二、幼科發軔前後之案類載記
三、6世紀的新景象
四、醫案的歷史脈絡——實至名歸或名實錯落?
五、實證式書寫與科技中的傳奇
六、結語
第四章 幼科醫學的區域特性
一、前言
二、唐宋以來中國的醫學與兒科的濫觴
三、明清的幼科醫學
四、清代的幼科醫派
五、幼科醫學與區域的關係
六、結語
第五章 乾隆歙邑許氏幼科
一、前言:典範轉移與近世中國之醫學流派
二、地方醫療與「新安醫學」
三、許豫和與乾隆歙邑之許氏幼科
四、《熱辨》
五、《治驗》
六、《散記》
七、餘論
第六章 新生兒照護
一、前言
二、中世紀以來的新生兒照護
三、初誕之首日
四、斷臍法的演進
五、臍帶感染與新生兒破傷風
六、妥善的臍帶護理
七、身體內外的潔淨與衛生
八、保溫與新生嬰兒急救
九、歷史意義
第七章 乳與哺
一、傳統的乳兒法
二、擇乳母
三、哺食之方
四、幾項乳養問題
五、實際的例證5
六、結語
第八章 嬰幼兒生理
一、初步假設
二、變蒸之議
三、啟疑5
四、嬰幼兒生理學說的蛻變
第九章 成長與發育
一、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二、成長發育上的異常
三、近世幼醫的認識
四、中西比較生理學之省思
第十章 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
一、常人留下之健康記錄
二、私人傳記中所見之兒童疾病
三、一般家庭處理兒童健康問題的方式
四、兒童健康的殺手
五、傳統社會對兒童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與態度
六、結語
第十一章 幼慧、幼蒙與幼教
一、前言
二、近世的兒童文化與幼教論述
三、善誘與傳家:不達更欲速
四、「教兒童,莫匆匆」?──幼慧與蒙養
五、游移中的責與罰:幼教之踐履與幼學之挑戰
六、再看清代童年文化與幼兒世界之喧嘩與移轉
七、結語:兼及童年與幼教史之素材、方法與學理論述之遷移
第十二章 結 語
參考文獻
索 引
序
序
挖掘中國歷史上人生之啟端,探求個別嬰幼生命如何成為可能,尋覓童年生活之點點滴滴,數十寒暑,不覺之間不縱而逝。暮然回首,前面所整理出來的,許多是不能不釐清的技術性細節,每一枝節之追索、考訂、說明、披露、載記,成書成文。其間重新端出中國傳統幼科之認識與操作,是重要的里程碑,涉及幼教、幼蒙的天地,其實描繪的是同一個世界的另一個面向。
如今,將嬰童生命身體延續之環境、條件,及期求、製造此醫護照養條件的倫常文化上價值合併呈現,希望能讓讀者更直接地意識到,無論是此技術性環境或文化之蒙養,所關乎的其實是同一股為生命緜延之用力用心,或養或教襁褓與訓勉,幼醫與幼蒙,最終所致之目的,一般無二。
這般的體驗,是需要走向反覆調查,終漸將林林總總之發現鋪置案前,再三沉吟,才覺得需要有一處共通的說明。看白了並不是什麼意外稀奇的論點,但是生理社會文化並陳之外,一再放寬歷史視野在地域、語言、文化上的範疇,將比較性之考量,由一般性預設,由枱面下挪到枱面上,成作系統性,明白的檢視是不能沒有的過程。
下面書中各章,多半內容曾以書、文、期刊篇章等形式出現過,已如注明。然此次整理,均經過局部增修、考量。除了技術面與社會面之相關、呼應,中外之比較,人群共同走過了20世紀,有了21世紀若干之反省,文化上的自我責求,質疑,是另一方面明顯的調整、改訂。
對傳統中國文化曾走過的足跡,訪求認識歸訪求認識,但愈來愈難單視之為無庸置疑的文明之成為,而為之炫耀、沾沾自滿。
故為此重新之梳理,以數位形式為主問世,因獲一新視野,新座標之立足點。正好為過去初學時之粗略得一喘息低迴之時機。
所選之圖示,希增大家對非文獻性資料之重視,非僅用之為插圖。
此知性行旅,啟程之時,慕州之伴侶,悠、青之歡聲笑語已在,三數十年後,前程各奔而穿梭依舊。同窗好友方清河竟也依然沽其編輯出版之長技,慷慨相助。生命之無息與有聲,也許真有其婉延之涓流。
此帙之成,留送洛明,不知未來他是否有好奇流覽的時候。
文章来源:台湾人文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