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作者: 潘光哲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50629424

内容简介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目录

自 序

再版自序

本书征引书籍说明


第1章 导论

第1节 问题意识

第2节 文献检讨:借鉴与突破

第3节 界说与本书内容述略


第2章 “知识仓库”的建立与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1节 “知识仓库”的初步建立

第2节 士人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3章 朱一新的读书世界与“地理想象”的知识基础

第1节 阅读朱一新《无邪堂答问》的可能空间

第2节 帝国荣光与挫败的书写

第3节 旧学新知的去取

第4节 “西学”、“地理想象”与国族认同


第4章 “西学”的“新闻化”:《时务报》与它的读者

第1节 新闻报刊与读书世界的扩张

第2节 《时务报》与读书社群的多重样式

第3节 读者与编者

第4节 《时务报》的翻译文稿与“知识仓库”


第5章 “西学”的体制空间:以《沅湘通艺录》为中心

第1节 新酒旧瓶:“西学”与科举体制下的士人

第2节 科举体制改革空间里的“西学” 

第3节 “知识仓库”和利禄之路

第4节 “西学”的知识空间和“文化市场”


第6章 “读书秩序”和“知识仓库”的活用转易

第1节 “知识仓库”的活用契机:徐仁铸的努力

第2节 “审门径”,“知别择”:《西学书目表》的典范空间

第3节 “知识仓库”的转易


第7章 结论


附录一关于《四洲志》的版本问题

附录二梁廷枏著述征引《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小考

附录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海国图志》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四《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合省国说》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五朱一新《评黎佩兰<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对《四裔编年表》的征引

附录六丁其忱函系年考

附录七裘廷梁函系年考

附录八瞿鸿禨函系年考

附录九张鹤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朱祖荣函系年考

附录十一钱恂函系年考

附录十二《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附录十三江瀚函系年考

附录十四潘清荫函系年考

附录十五毛慈望函系年考

附录十六王延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七汪立元函系年考

附录十八唐受桐函系年考

附录十九纪巨维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罗振玉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一《时务报》译稿收入各类《经世文编》略表

附录二十二《外洋国势卮言》出自《时务报》译稿表

附录二十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出自《时务报》译稿略表

附录二十四李玉如、薛福成与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述说对照表

附录二十五吴友炎答卷与康有为述说对照表

参考文献

人名/书名索引

作者简介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另撰有《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等专著,并主编《(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书。

自序

那是一九八五年寒假的事了。承蒙张如意、李素琼两位助教的介绍,甫是大学新生的我,有缘拜见正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工作的许雪姬教授,她热心地向我介绍了近史所的图书馆,又让我借阅了王健民教授的《中国共产党史稿》。这部书当时还是禁书,她愿意将自己的私藏借给后生小子,开其视界,毫无所畏/谓,今日回想,真是感谢与佩服她的热忱关怀与勇气。 此后,常往那里跑的自己,总是麻烦管理借书事宜的苏树先生,即使是那些盖有“匪伪书刊,不得借阅”戳章的书,他也从无迟疑,有求必应。我又摸索到近史所图书发行室的所在,阮囊羞涩的大学生,就算可以廉价购置近史所的专刊史料,还是难能席卷而归,管理发行室的朱熊祥先生,居然同意让我暂欠书款。一句话,没有机缘与助力,在那个时代沉迷于书本的青年,绝对没有满足知识饥荒的可能。

找书是一回事,读书致知是一回事,共感相应更又是另一回事。最近拜读余英时先生为他的名著《历史与思想》二〇一四年新版写的“序”,略述书里那篇众方传颂的《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畅言中国传统里迫害知识人,轻鄙理性和知识的面向,居然触动了一九七〇年代中期台湾学术文化界的政治神经,引发了犹然身受思想言论桎梏钳制读者的共鸣。这才回想起,为什么一九八〇年代初期首度拜读是文,深感有种说不出来的酣畅痛快的理由。 即使那时我犹是毫无知识凭借的高中生,只因《联合》《中时》两大报系之广宣而震慑于余先生之盛名,不自量力追趋风雅,实对其间精义要旨,大多无从领略;钻研再三,方始粗识堂奥。逮至一九九二年起,承蒙张秀蓉教授等师长提携,个人有幸担任台大历史系兼任讲师,初执教鞭,即将是文列为指定阅读文献之一,愿和同学分享一己的体会,期望他们挣脱高中历史教育的束缚。我在课堂上口沫横飞,他们无动于衷;学期末要求同学挑选一篇阅读文章撰写心得报告,选择是文者,百中无一。在旧体制下曾经激发热烈回应的鸿文名篇,时过境迁,竟挑动不了后来读者的心弦。未曾生活于那等体制的少年的青春,不需要品尝苦涩艰辛的滋味。

时光流转,几近三十年,居然有幸由近史所出版一部以阅读史为主题的专刊;自身阅读求知的岁月记忆,顿时跃然心怀。史学工作者可以与青史故迹的对话空间,固是广袤无已,却不是和一己的生命经验,毫不相干;史学家的观照所及,引发的感触回响,更是难以预料。即便时代的思想气候变徙无常,史家严谨求证、心血汇聚的学术/知识成果,绝对经得起考验。《历史与思想》新版的堂皇问世,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研究书写以“西学”为中心的晚清阅读史,涉猎史料,安排架构,筹思表述之途,回想起自己的阅读史,便不能自已;问学研史,致知言理,不该仅是为了叩问自我的生命史,更在于怎么创生实质的历史知识,厚植深拓人类的知识板块与智慧空间。阅读史的研究取向,广被认知理解为新文化史之一脉。但是,新文化史挑战质疑既存的研究典范,开拓新的史学研究领域,终究不能专以建构理论、托诸概念等空言为能事,乃致逾越史学实践的学科纪律。本书的研究书写取向,与其说是宏扬实践新文化史的路数,不如说是透过实证的析论,愿以自身承继知晓的史学知识,建立更形深厚的基础。晚清阅读史研究作为新兴领域,笔者所为,几无依傍,意欲开道辟蹊,举步实艰。若有高明学人,对此别呈新态,独显风华,必将空间无限。本书如可作为史林同好进一步开展研究的础石,那将是笔者最大的荣幸。

惟则,史料海渊,史学域广,却是步步陷阱,问津者自宜审慎。笔者自期承继“朴学”遗风,不尚空言,无一论无来历,戒慎而为,以小见大,或可别显气象。书本的生产、制作与流通,何时、何地阅读书本,如何阅读取材与挪用、改写或抄袭,本即阅读史研究之进路要旨;只有确立时间坐标定点,透过细致的评比考察,疏理各家议论之同调与歧异,始得稍可确证知识传播与阅读思想历程的变化关系。为考辨史源,显现史料本来面目,重建逼近阅读历程的相关真相,笔者务期尽力而为,是以本书注释,不避繁琐。本书立论,屡屡有赖考证,“论从考出”,故列有附录十六篇,或断系年,或考史源,统置于书末,以醒眉目,并供参照。

本书的准备与写作,前后逾十年。期间若干内容已经发表,有劳史林前辈和多方博雅惠示高见;统整为专著,已经大幅增删、改写、修正。书成之时,家父潘蕴珠先生弃世四年矣。 他老人家凭着淮北农民的土性与韧性,务本尽职,辛劳无已,拉拔了四个儿子的成长;对他们的生命抉择,始终支持。敬以本书为馨香一抹,永念父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