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挑战和机遇:新文化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
定价 68.00元
百年前的“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思想变革、观念跃进。其时,成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已成长为中国出版业的龙头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外部挑战和内部新旧势力的冲突。在张元济先生的亲自擘画下,商务领导层把握住历史机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时代浪潮中重整旗鼓,乘风破浪,驶上了新的航程。
柳和城
原籍浙江鄞县,1944年生于上海。1978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史研究并发表作品,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员。著有《张元济传》《藏书世家》(合著)、《孙毓修评传》《百年书人书楼随笔》《书里书外——张元济与现代中国出版》《挑战和机遇——新文化运动中的商务印书馆》,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合著)、《穆藕初年谱长编》(合著)与《叶景葵年谱长编》,辑编《叶景葵文集》《新见近现代名贤尺牍五种》(合编)等。一
新文化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场启蒙运动。历史该怎样定位?
“五四运动”不是一个统一的有严密组织的运动,而是许多具有不同思想的活动的结合。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出现要比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早几年。关于它的界定有各种表述,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与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等等。所谓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旗帜,大致能概括这场运动的基本面貌。
它的时间断限,则有广狭两种说法。狭义的说法认为应从1917年到1921年。广义的说法则主张从1915年到192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研究所周策纵教授1960年出版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一书,被誉为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作者认为,1917年陈独秀办《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五四运动”终止于1923年7月北京成立反帝大同盟,而新文化运动终止时间,应当比这要晚些。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也符合历史事实。思想文化运动不能像战争、战役那样某年某月某日有明确界定,更不能以某种主义为正宗,去评判人类走过的某段文化发展历史。本书所论沿用周策纵教授的界定,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起始,20世纪20年代末为新文化运动下限。这对商务印书馆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
二
1915年至1920年间出现的新期刊和新报纸,达300多种,仅上海、北京两地比较著名的就有《新青年》(月刊)、《太平洋》(月刊)、《每周评论》(周刊)、《新潮》(月刊)、《国民》(月刊)、《新教育》(月刊)、《星期评论》(周刊)、《少年中国》(月刊)、《建设》(月刊)、《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与《少年世界》(月刊)等。新的出版物包括了现代知识和生活几乎所有的重要方面。这一切,对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龙头”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在商言商”,立足文化,始终是商务领导层的宗旨。因此对抗时代潮流,从来不是商务的选择。在汹涌的新文化洪流前由被动应对、逐渐适应到顺应潮流、实行改革,继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传播中心,商务印书馆的轨迹清晰可辨,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后人记取。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问题,虽然有各种不同答案,但是在几位主要人物认定上越来越趋于一致。1940年蔡元培逝世之际,陈独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哪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胡适此前也曾说过:“如果没有‘胡适之陈独秀等一班人’,至少也得迟出现二三十年。这是我们可以自信的。”作为商务印书馆“灵魂人物”的张元济,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这几位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均有过往,与蔡、胡二位更是交情匪浅。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张元济面对种种挑战和风险,把握机遇,走出困境,开拓创新,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本书尝试从新文化运动推动出版文化事业现代化转型的角度,梳理其过程,分析其影响,或许能为民国出版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三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物,本身拥有许多“新”的因子。新的机器、技术,包括国外引进的石印、照相印刷等,无不属于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人员方面,创办人出身于新式印刷企业的工人,公司掌舵人是维新派人物,编译所聚集了一批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产品是新式教科书、新式期刊以及新的自然、社科类图书。在管理上实行股份制、公司模式,早已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工场作坊。
1919年以前的二十年,各种西方新思想在中国流行,少不了出版家的贡献。张元济从南洋公学译书院到商务印书馆,出版严复翻译的介绍功利主义、进化论和经验主义的著作,出版译介东西方经济、法律、科学乃至文学的书刊。五四一代新式知识分子无不受益于这些书籍。但是,时代在进步,“新”的很快变为“旧”的,“张元济时代”的商务领导层,没有故步自封,善于自我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面临各种挑战,特别是新文化运动造成的冲击,力求自身改革,逐渐成为新思想、新文学的传播重镇。
挑战,本身也是机遇。谁能正视挑战,化解危机,谁就能取得胜利的成果。从中西文化论战、杂志销售危机,到革新“大戏”纷纷登场,再到胡适考察编译所、王云五进馆,商务领导层很好地把握历史机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出版物面貌焕然一新。新文化的推行与发展,离不开出版环节。商务印书馆对新文化的扶持,表现在新人的引入、与新文化社团的合作上。特别体现为跟中华学艺社、共学社、文学研究会的亲密合作,新的科技和新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版,童刊童书向“儿童本位”转变,等等。商务印书馆以成功的文化作为,推动了这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运动走向深入。
采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是新文化运动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文学革命也是那个时期所出现的全面巨大进展的一个方面。商务印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有目共睹。由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使新思想和新文学改革运动壮大了力量,因此可说新文化运动发源地是北京大学,而商务之为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中心也是应该肯定的历史定位。
研究需要发掘新史料,利用新史料,本书充分利用了近年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馆史研究新成果,引用了一些首次披露的材料,也许有助于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本书配有一些插图,会更加直观、更加生动体现商务印书馆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导言 历史怎样定位?第一章 转型期的“阵痛”第一节 历史回眸一、“橡皮股票”风波二、“教科书危机”三、劳资纠纷四、两种人才观的冲突第二节 中西文化论战一、杜亚泉与《东方杂志》二、陈独秀的全盘西化论三、质问与反驳四、理性的思考第三节 杂志销售危机一、《新潮》:罗家伦的责难二、营业收入增与减三、“滞销书籍”进入廉价部第二章 改革“大戏”在新思潮中登场第一节 张元济北大“取经”一、与蔡元培的编辑往来二、北大座谈三、丛书与月刊四、世界图书馆及其他第二节 杂志编辑换人马一、《东方杂志》:陶保霖接替杜亚泉二、《学生杂志》:朱元善“小试改革”三、《小说月报》:沈雁冰革新从“半”到“全”四、《妇女杂志》:章锡琛走上前台第三节 张元济辞职风波一、购地?办纸厂?二、辞职:冲突公开爆发三、陈叔通的转圜妙策第四节 共学社与《共学社丛书》一、梁启超的编译计划二、共学社:文化启蒙的同人团体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大传播第五节 中华学艺社与《学艺》杂志一、从丙辰学社到中华学艺社二、《学艺》: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三、《学艺丛书》及其他出版物第三章 胡适考察编译所第一节 “收束”“改组”与“第二编译所”一、议决收束编译所二、计划中的“第二编译所”三、“你来做我们的眼睛”第二节 考察与谈话后的思考一、年轻编辑的改良设想二、旁听编译会议、参观涵芬楼三、胡适改革编译所意见书第三节 推荐王云五以自代一、王云五其人其事二、高梦旦让贤三、《改进编译所意见书》第四章 商务开启“后张元济时代”第一节 编译所少壮派大显身手一、改组编译所二、少壮派阵容纵览三、一份统计资料第二节 大手笔:从小丛书到《万有文库》一、《百科小丛书》二、《万有文库》三、《新时代丛书》四、两部大书第三节 新旧之间“平衡术”的“产儿”一、从《小说》到《小说世界》二、锁定市民读者群三、重回“通俗”的利与弊四、《妇女杂志》换主编第四节 处理工潮的烦恼一、商务印书馆劳资争议二、王云五辞编译所长第五章 转型期童刊、童书的“突围”第一节 《儿童世界》横空出世一、《儿童世界》宣言二、包罗万象的内容三、《稻草人》结集出版第二节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一、 “转进兔子洞”的小女孩二、 阿丽思“效应”在中国第三节 理论专著与少儿丛书一、讲习班与理论专著二、《少年百科全书》三、几套少儿丛书第四节 成人杂志中的儿童文学一、《小说月报》二、《东方杂志》三、《妇女杂志》四、《教育杂志》第六章 与文学研究会合作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丛书》一、郑振铎:策划者和主编二、鲁迅与《爱罗先珂童话集》三、刘大白与《旧梦》四、郑振铎与《俄国文学史略》五、赵景深、邱文藻与《天鹅歌剧》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一、民众戏剧催生《通俗戏剧丛书》二、熊佛西与《青春底悲哀》三、侯曜与《复活的玫瑰》《山河泪》四、濮舜卿与《人间的乐园》第三节 《小说月报丛刊》一、许地山与《换巢鸾凤》二、周作人与《日本的诗歌》三、朱自清与《毁灭》第七章 “整理国故”与商务古籍印行第一节 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 一、纲领:区分“国粹”“国渣” 二、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三、学术转型期的新旧分野第二节 张元济为古书“续命”一、“考文献而爱旧邦”二、《四部丛刊》与《衲史》三、《续藏经》与《道藏》四、两种古本《三国》五、《孤本元明杂剧》第三节 王云五为古书“装上翅膀”一、《学生国学丛书》二、《丛书集成初编》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及其他结语 几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