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以清华为中心的考察》出版



作者: 梁晨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4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30598912

本书简介

大学教职员工是近代新职业群体中重要的组成,学界现有研究多关注其思想动态、政治诉求和个人发展等,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尤其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生活水平与阶层结构研究还不充分。鉴于此,本书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描述其群体构成、职业、教育和生活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活水平和阶层结构。研究表明清华教职员工的构成与生活在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清华园”中教职员工收入相差悬殊,生活水平高低有序,阶层结构分明。该结构表面上以职务或职称为基础,以个体教育获得为“合理性”依据,但从深层次上则体现了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初期,个人的教育水平深受家庭条件、地理来源等外在因素影响,教育的社会融合功能较低的实质。

作者简介

梁晨,1979年2月出生,江苏邗江人,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史与、经济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师从李伯重教授,获专门史博士学位。2007年7月-2009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8月-2017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6年6月,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19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个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量化历史研究、社会历史学、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及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等。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教育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代表著作《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梁晨、张浩、李中清等)2013年8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南京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奖、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年度百盛—清华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18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以及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

目录

序一 i
序二 vii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个案选择 6
三、研究方法 9
第一编人事、经费与待遇
第一章民国时期清华的人事与经费19
第一节人事:规模与流动 19
一、教职员工群体的构成与规模 21
二、清华教职员的流入 26
三、清华教职员的流出 30
第二节经费:经常费与基金 42
一、清华经常费状况 47
二、清华基金状况 56
三、比较视野中的清华经费 61
第二章清华教职员工的收入待遇 71
第一节清华学校时期的薪俸与工资 71
一、教员薪俸水平 71
二、职员薪俸水平 80
三、校工工资水平 83
四、小结:良好待遇与群体矛盾并行 85
第二节清华大学时期的薪俸与工资 87
一、教员薪俸水平 87
二、职员薪俸水平 107
三、校工工资水平 116
第三节清华的养老金与抚恤费 119
一、教职员的养老与抚恤 120
二、校工养老与抚恤 123
第二编生活消费与生活水平
第三章教职员工的日常生活消费 129
第一节教职员工的住房状况 130
一、良好的硬件与完备的功能 131
二、合理的分配规则与租金标准 138
三、比较视野下的清华居住条件 143
第二节教职员工的饮食与衣着 149
一、教职员工的饮食状况 150
二、教职员工的食物支出 158
三、教职员工的衣着状况 162
第三节教职员工的交通与出行 167
一、清华的交通条件 167
二、教职员工的出行 171
第四节教职员工的杂项支出 173
一、公债和灾捐 174
二、书籍购买 177
三、家庭负担 178
第四章教职员工的其他生活状况 182
第一节教职员工的医疗 182
第二节教职员工的休假与闲暇 186
一、工作环境和强度的比较 186
二、教职员工的休假 189
三、教职员工的闲暇 196
第三节子女的教育条件与花费 204
第四节教职员工的社会地位 209
第三编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
第五章教职员工的待遇与生活水平结构 219
第一节教职员工待遇的转变与成型 219
第二节待遇与生活水平的结构与差异 224
一、两极分化的薪酬待遇 224
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228
三、家庭结构与负担的差异 231
四、社会地位的差别 238
第三节由清华透视民国大学教职员的生活状态 242
第六章生活水平、学校发展与民国社会流动 250
第一节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清华大学之发展 250
一、优良待遇与教职员群体的壮大 250
二、“动中有静”与“薪火相传”的教职员群体 258
第二节生活水平结构中的教育因素 266
第三节教育获得背后的结构失衡与流动停滞 274
参考文献 288
附录 302

附录:

讲座回顾|民国大学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20年11月17日


11月17日下午6:30,随园校区400号楼213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民国高等教育研究 民国大学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教授主讲,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严海建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齐春风教授、历史学系陈明副教授以及南师大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梁老师此次讲座主要围绕他的最新著作《民国大学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以清华为中心》展开,该书试图系统梳理和探讨以“清华园”为代表的民国大学校园中各类从业群体的工作性质、人口数量、家庭规模、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社会地位和教育获得等内容,并从学校人事管理、经费状况与个人待遇的互动,各群体的生活消费与生活水平的比较,生活水平背后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分析、理解教职员工群体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

梁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社会结构研究:以清华为中心》,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

第一部分,绪论。梁老师分享了自己研究中获得的认识:第一,历史研究面向过去,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问;第二,学者们的选题都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环境。梁老师的选题就具有当时的时代性,他试图从经济史的角度切入去做学人群体的研究。继而,梁老师讲述了他选择清华为样本的原因:清华是民国诸多大学中相当重要的一所,是一个透视中国近代社会的窗口;清华在民国的高校中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起源上;清华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的“小社会”,具有很多鲜明的特色;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有自1909年创办以来的大量档案,具有连续性和广泛性。最后,梁老师简述了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方法并重,包括历史人类学小社区个案研究的方法、量化分析的方法、史学研究描述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史学研究文献研究与考证的方法。

第二部分,人事、经费与待遇。首先,梁老师介绍了民国时期清华的人事与经费状况。梁老师在对历年教职工群体数量、流入、流出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中、高级教员和初级职员是最稳定的群体”;通过对比1932年清华与其他国立大学的经费,则发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立高校经费数额有所增长,清华经费数量上的优势也在无形中被削减”。接着,梁老师探讨了清华教职员工的收入待遇情况,分别对清华学校时期和清华大学时期教员、职员、校工的薪俸与工资展开定量分析。借此,梁老师补充了“量化研究”和“社会科学化的历史研究”的相关知识,量化研究可以将散落的资料组合起来,启发学者看到一些以往不太关注的现象;社会科学化的历史研究强调关注人的行为和选择。

第三部分,生活消费与生活水平。梁老师从住房状况、饮食与衣着、交通与出行、杂项支出等方面展现了教职工的日常生活消费,从医疗、休假与闲暇、子女教育条件与花费、社会地位等角度讨论了教职工的其他生活状况。从各项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清华内的劳心、劳力两大群体之间生活待遇差别很大,阶级分化严重。

第四部分,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首先,梁老师对教职工待遇的转变与成型、待遇与生活水平的结构与差异作了总体归纳,借由清华来透视民国大学教职员的生活状态。其次,梁老师指出教职员工生活水平与清华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再次,梁老师注意到生活水平结构中的教育因素,他通过分析教职员的教育状况,提出“教育背景直接决定了个人在其中的工作职位与性质,也就决定了个人所属的阶层等级、社会地位与待遇级别,是形成‘清华社会’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梁老师从清华从业群体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发现,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社会分层作用,而教育获得的背后是结构失衡与流动停滞,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在民国是困难的甚至停滞的,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巨大,结构失衡。

梁老师的讲座内容充实,深入浅出,以自己的研究为案例,和师生们分享了他在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同学们颇受启发,多位同学就自己的问题和理解与梁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严海建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向梁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