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出版
原著名: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The History of an Emotion
原文作者:Fay Bound Alberti
譯者: 涂瑋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50新台币
本书简介
寂寞已經悄悄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國,身陷寂寞的老人、獨身者與憂鬱症患者,都造成了日益沉重的醫療與社會負擔。這波心理疫情仍在逐漸擴大,但這場大流行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如何蔓延,卻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與討論。
▋工業化程度愈高的國家,寂寞的問題就愈嚴重。
在英國,甚至不得不成立「寂寞部長」來應對日益高漲的醫療與社會問題
我們很容易覺得「寂寞」是一種普遍、永恆的固有現象,但事實很可能不是如此。「單獨」(oneliness)在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追求自我平靜,或是與上帝交流的珍貴時刻。但到了19世紀,宗教沒落、工業社會急速發展,「寂寞」(loneliness)這個詞也是在這時出現,且很快就成為一種負面疾病,反映出人與人的日漸疏離。
▋現代寂寞是19世紀的產物,且新的寂寞類型還在不斷增加。
在實體世界缺乏交流的人,在虛擬世界也很難填補寂寞
情緒歷史學家暨本書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在書中審讀從18世紀至今的上千份信件、日記、政策討論和醫學報告,並進行了豐富的個案研究。從美國天才詩人普拉斯、女性主義先驅吳爾芙、到現代小說《暮光之城》,呈現出寂寞是如何連結情感、家庭與自我價值的匱乏。此外,也探討了物質主義、社群媒體,甚至移民問題,是如何在現代塑造出新的寂寞,甚至成為廣告商利用的對象。
▋如何在新自由主義時代重塑寂寞的意義?
寂寞已然成為現代人難以逃開的境況,但寂寞不一定是總是有害的,也可以是創造性、敏銳、自我洞察的起點,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與照料這種情緒。當我們對寂寞瞭解愈多,愈能坦然面對身處寂寞之中的他人與自己。
作者简介
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國性別、情緒和醫學文化史學家,現任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歷史學名譽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FRHist)會員,也是約克大學歷史系和英國國家研究創新局(UKRI)未來領袖學者。
艾貝蒂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與約克大學,她的著作包括《探討內心:歷史、醫學、情緒》(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2010)、《塵世紛擾: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體》(This Mortal Coil: The Human Body in History and Culture, 2016)。
目录
序:沒有人是孤島
前言:寂寞是一種「現代流行病」
寂寞的誕生
身體的寂寞
第一章 當「單獨」變成「寂寞」──一種現代情緒的誕生
寂寞的發明
獨處的重要
獨處、性別與階級
獨處與健康
現代寂寞的形成
寂寞做為歷史驅力的產物
第二章 一種「血液中的疾病」?──希薇亞.普拉斯的慢性寂寞
童年的寂寞
「我現在是史密斯女孩了」
寂寞與自殺衝動
對戀人的渴求
心理疾病的孤立本質
寂寞與自殺衝動
第三章 寂寞與匱乏──浪漫之愛,從《咆哮山莊》到《暮光之城》
做為浪漫主義理想的「靈魂伴侶」
小說中的愛情與靈魂:《咆哮山莊》
愛能戰勝一切,甚至是狼人及吸血鬼
第四章 喪偶與失去──從湯瑪斯.特納到溫莎寡婦
寂寞與懷舊
喪偶是一種特定形式的失去
湯瑪斯.特納的案例
湯瑪斯.特納的單獨感
溫莎寡婦
失去所產生的寂寞感
第五章 Instagram憂鬱?──社群媒體與線上社群的形成
社群媒體的興起與情感影響
社群媒體是雷區還是鏡子?
社群媒體與社群的意義
親密關係的迷思
第六章:「定時炸彈」?──重新思考老年的寂寞感
英國的「定時炸彈」
弱勢老人與「需求未獲得滿足」的問題
老化與新自由主義;老年何時變成了一種累贅?
歷史上的老化
老年寂寞的複雜性
第七章 無家與無根──無處可稱為「家」
無片瓦遮天:無家可歸是近期的歷史問題
誰是無家可歸者?
「家」的重要性及其匱乏
難民與寂寞感
第八章 餵養饑渴──物質性與寂寞的身體
寂寞與物質世界
寂寞與身體
餵養「饑渴」
與身體對話及透過身體表達
第九章 孤雲與空船──當寂寞成為禮物
寂寞的浪漫主義者
寂寞與現代計畫
結論:在新自由主義時代重構寂寞感
重構寂寞感
各章註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