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勇安主编《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辑(疾病的政治学)出版



第十辑 · 简介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张勇安教授主编的《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辑)是《医疗社会史研究》的最新一辑。本集刊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6月和12月各出版一辑,自2016年6月《医疗社会史研究》(第一辑)出版以来至今共计出版十辑。本集刊于2020年11月荣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集刊奖”。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辑的主题为“疾病的政治学”,重在揭示疾病、医疗、卫生与健康的内在政治、社会与文化逻辑及意义。围绕这一核心要旨,本辑收录9篇专题论文、1篇档案选编、2篇学术书评。所收录文章中,阐发医疗卫生与地方社会变迁的有之,揭示医学机构的区域性与全球性演变轨迹的有之,探讨战时国际医疗援助的有之,关注监狱卫生及疫病防治、医疗卫生与种族关系的有之,从日记中发掘医患关系与医患心态的有之,探察基层卫生制度改革、史上重要人物的疾病与健康的有之,反思学界卫生史研究现状、微观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趋向的亦有之。本辑收录的文章从点、线、面揭示了以往较少为人注意的医疗卫生史的制度、机制与观念元素或维度。



第十辑· 目录


专题论文

徐有威 陈莹颖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与皖南社会


李文硕

从区域防控到全球治理:远东热带医学会的变迁


高   翠

友谊、合作与医疗援助:宋庆龄与马海德(1938~1946)


杨庆武 曾    贝

狱、疫与公共卫生:民国时期上海女监的卫生及疫病防治问题研究


安永娜

“伤寒玛丽”与美国20世纪初期的种族排斥


贾宏涛

医者身份与患者心态:基于常熟翁氏日记的一项微观医疗史考察


王红珠

城乡资源配置与基层卫生制度建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分级分工医疗


闫   成

疾病、医疗与社会:溥仪癌症治疗过程研究


谭小伟

再识“卫生”:基于中国卫生史研究的思考


档案选编

徐有威

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事业档案选编(1)


学术书评

李   瞳 谷晓阳

瘟疫中的科学与世相

                 ——评《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刘子华

关注“边缘人”的微观医疗社会文化史

                         ——评约翰·亨德森《围城中的佛罗伦萨》



第十辑 · 论文摘要合集

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与皖南社会

徐有威  陈莹颖


摘    要:为了保障上海小三线建设,满足上海职工及家属在后方的医疗卫生需求,上海市卫生局与相关单位在皖南山区成立了三级医疗卫生系统。意料之外的是这一配套设施不仅为职工及家属看病,还要为当地农民服务,改善了皖南山区缺医少药现状。从时代背景、城乡医疗差距与工农关系来看,这又在意料之中。

关键词:上海小三线  医疗卫生  皖南农民  缺医少药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莹颖,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从区域防控到全球治理:

远东热带医学会的变迁

李文硕


摘    要:远东热带医学会是在美国驻菲律宾殖民政府倡议下,由东亚、东南亚各殖民地政府与日本以及表面独立的中国、暹罗等国家于1908年在马尼拉联合成立的远东地区首个区域性公共卫生组织。得益于本地区各殖民政府对殖民医学的重视,以及美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远东热带医学会在成立后很快积极参与到远东的区域性疫病防治中去,在脚气病等远东常见恶性病研究与防治以及区域内联合检验检疫等方面做出了努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公共卫生全球合作的开展,远东热带医学会也通过与国联卫生组织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卫生委员会等机构的合作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关键词:远东热带医学会  公共卫生  联防联控


李文硕,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研究员


沟通与协作:1938-1946年马海德

与保盟—中福会对中共的医药援助

高  翠


摘    要:1934年马海德(George Hatem)在上海与宋庆龄结识,在宋庆龄的引导下,马海德逐渐走上了支持中国革命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马海德继续保持与宋庆龄的密切合作,及时向宋庆龄和保盟汇报中国共产党的医药需求,并负责接收保盟和中国福利基金会送到延安的医药物资,同时马海德还向宋庆龄和中国福利基金会反映了国际援华组织在解放区的物资分配和人员活动情况。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宋庆龄对马海德信任不断加强,为两人友谊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1938-1946年是宋庆龄与马海德援助中国共产党这一共同事业密切合作的重要时期,加强这一时期两人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马海德支持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宋庆龄 马海德 保卫中国同盟 中国福利基金会 中国共产党


高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研究馆员


民国时期上海女监的卫生

疫病防治问题研究(1930-1949年)

杨庆武   曾贝


摘    要:监所作为羁押人犯的特殊场域,众多人犯聚居一处,监内卫生及疫病的防治事项极为重要,不但事关人犯个体的生命安全,而且亦与社会公共卫生利益密切相关,同时,还具有对于人犯的规制、感化教养等多方面的意义,为此,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对监所卫生防疫问题极为重视,在部令的督饬之下,上海女监对监内女犯尤其是特殊的孕犯、随母在监婴幼儿等群体的卫生及疫病防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过,由于经费不足、监内空间逼仄及人犯拥挤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削弱了上海女监在卫生防疫方面相关举措效能的发挥。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上海女监  卫生  疫病防治


杨庆武,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曾贝,梧州学院学工处


 “伤寒玛丽”与美国20世纪初期的种族排斥

安永娜


摘    要:在美国20世纪初期的移民话语中,“伤寒玛丽”是一个通用的贬义词,但“玛丽”这一原型的形象却复杂多样,颇不确定。在美国卫生官员看来,“玛丽”作为健康的病菌携带者拒检拒捕、不与当局配合,是美国公共卫生中麻烦的制造者。他们认为,对“玛丽”进行长期隔离的合法性和民众予以配合的信任,需建立在实验医学所提供的科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在这种个人权利与公共卫生的张力中,他们一方面以科学或客观标准之名来确立公共卫生政策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则极力抑制“玛丽”所具有的种族角色在其境遇中的作用。

关键词:“伤寒玛丽”  美国医学  公共卫生  种族排斥


安永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医者身份与患者心态:

基于常熟翁氏日记的一项微观医疗史考察

贾宏涛


摘    要:以翁心存、翁同龢、翁曾翰、翁斌孙四代人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留下数量可观的日记文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为疾病贾宏涛,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及诊治的记录。翁氏成员在疾病发生时,会积极通过自荐和他荐的渠道延请医生,其中医者身份包括儒医、僧医以及西医,而僧医特别是西医的出现为晚清传统士人家庭医疗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而清晰的认知。此外,医疗互动中不惟有医者的入场,亦有患者的声音。疾病在患者及家属的身心上留下难以抹去的创伤,这种伤痛在日记中转换为感伤化的叙述。由此,病患的疾病表达得以在日记文献中有着更为细致入微的展现。

关键词:常熟翁氏  日记  医者身份  疾病表达  医疗史


贾宏涛,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城乡资源配置与基层卫生制度建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分级分工医疗制度研究

王红珠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化建设后,北京市人口迅速增多,医疗资源更为珍贵。为了合理管理各医疗单位的资源,解决工农常见病、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问题,北京市在1955年后开始推行分级分工医疗制度。按照分级分工医疗部署,城区各大医院为各工厂和区县基层医院对口交流,指导业务工作,协助基层卫生组织的建立。定点、定片防病治病,合理分配了城乡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人民看病治病的成本。至今分级分工的救治方式在疾病防控、就子方面还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我们探索防疫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等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分级分工  防控疾病  工农结合  定点定片


王红珠,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共党史博士研究生


疾病、医疗与社会

——溥仪癌症治疗过程研究

闫  成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癌症防治开始步入正轨。1958年国家进行规模化的肿瘤普查并在大中城市成立肿瘤防治机构。在治疗上除了依靠柳叶刀外还在个别癌种上采用了放射治疗。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出现,使得癌症防治又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改造后成为新中国的政协委员,在晚年患癌之后,特殊的政治身份有利于其获得最佳的医疗资源,但特殊政治时期不光要考虑到一个时代的医疗水平,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到他的治疗效果。中国的肿瘤防治经历了60年代的封闭时期,与世界的距离在拉大,但中西医结合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在溥仪的癌症治疗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溥仪  癌症防治  中西医结合  名人疾病


闫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再识“卫生”:

基于中国卫生史研究的思考

谭小伟


摘   要:“卫生”成了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其本身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从现代“卫生”的形成过程来看,卫生不仅具有西方社会所赋予的现代含义,还有中国传统社会自身所孕育的特性。换言之,卫生不单有现代性,还有传统性。目前的中国卫生史研究,不仅进一步剖析卫生现代性的内涵,而且开始考察现代卫生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传统卫生因子与社会力量。同时,从史学研究的新视角对卫生现代性进行省思,批判近代卫生借“科学”之名控制人的身体,及其拓展殖民权力的行为。由此可见,卫生已不再是此前所熟知的卫生,而是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卫生  中国  卫生史  现代性  传统性


谭小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往期回顾

《医疗社会史研究》往期回顾

第一辑:国际组织与医疗卫生史

第二辑: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

第三辑:医疗与东亚的近代化

第四辑:新中国医疗卫生史

第五辑:医疗卫生与现代世界

第六辑:古代世界的医学与健康

第七辑:煤矿工人的身体与健康

丨第八辑:医疗传教士研究

丨第九辑:丝路医药交流与中国社会


本期编辑:陈曦     责编:陆丹妮、李津萍

编     审:张勇安

来源: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