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拉铁摩尔《丝绸、香料与帝国:亚洲的“发现”》

作者: [美] 欧文·拉铁摩尔 / [美] 埃莉诺·拉铁摩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Silks, Spices, and Empire: Asia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Discoverers
译者: 方笑天 / 袁剑
出版年: 2021-4
页数: 280
定价: 8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08163874

本书简介

☆欧文·拉铁摩尔: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知华派”学者

☆汇编经典亚洲游记,重返丝绸之路现场

☆继《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之后,拉铁摩尔著作集重磅推出

☆重温亚洲大陆的“发现”之旅

以丝绸、香料、帝国为象征的亚洲大陆,充满迷人魅力,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向往,如今这种魅力更因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性而愈发强烈。东方人和西方人一直出于各种目的、通过不同方式探索这片大陆,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本书摘录这些亚洲“发现”者的旅行文字,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中对东方的描述,张骞、法显、玄奘、丘处机的西行事迹,马可·波罗与西方传教士、贸易者的东方见闻,19世纪以来肩负西方帝国使命的绝地之行,本书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发现”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欧文·拉铁摩尔,这位曾经怀揣浪漫理想、在亚洲腹地复古式旅行的亚洲研究者,从中国边疆游历中成长起来的“徒步历史学家”,与中国有深厚渊源的“知华派”学者,在多年旅行经历与丰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与妻子埃莉诺整理筛选出历史上那些“发现”亚洲的著名人物与游记,他们的学术智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部独特的作品。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于晚年与妻子埃莉诺合作编著的一部著作,以“发现亚洲”为主题,以汇编第一手史料的方式,摘录了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的长时段历史中,来自西方和亚洲本土的探险家、外交家、传教士、商人、科学家等在亚洲的游记,进行分类并撰写导读、批注,向当代读 者再现亚洲历史与文明。


作者、译者简介


欧文·拉铁摩尔(1900—1989),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蒙古学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曾多次在中国边疆地区游历,曾担任哈佛燕京社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先后在美国、欧洲开辟汉学和蒙古学的研究阵地,曾被罗斯福委派为蒋介石的政治顾问,1972年应周恩 来邀请再度访华,是研究现代中国边疆问题和边疆史无法绕过的人物。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国简明史》等。

埃莉诺·拉铁摩尔(1895—1970),欧文·拉铁摩尔的妻子,长期协助丈夫的写作,著有《西域依偎》,与丈夫合著《中国简明史》等。


译者:

方笑天,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中心馆员。


袁剑,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教育部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特聘专家。


目录

第一章 最初的探险家 / 1


第二章 罗马和亚洲 / 6

导读 / 6

《自然史》(普林尼) / 10

《地理学》(托勒密) / 11

《历史》(马塞利努斯) / 13

《基督教风土志》(科斯马斯) / 14

蚕种传入罗马帝国的记载(普罗可比、拜占庭的塞奥凡尼斯) / 15


第三章 亚洲的本地探索者 / 17

导读 / 17

张骞及其对费尔干纳的记录 / 20

前往印度的佛教朝圣者(法显、玄奘) / 24


第四章 1500年之前的传教士与贸易者 / 34

导读 / 34

《长春真人西游记》 / 36

《柏朗嘉宾蒙古旅行记》 / 39

《鲁布鲁克游记》 / 44

《马可·波罗行纪》 / 57

约翰·孟帖·科尔维诺的第二封信 / 68

佩鲁贾人安德鲁的信 / 71

伊本·白图泰在孟加拉和中国的旅行 / 72

派往帖木儿宫廷的使者(克拉维约) / 80


第五章 海洋发现者与帝国创建者 / 82

导读 / 82

《阿克巴与耶稣会士》(皮埃尔·杜·雅里克) / 84

《西藏纪行》(依波利多·德西迪利) / 92

《弗朗索·比哈旅行记》 / 105

《南圻旅行记:1792—1793》(约翰·巴罗) / 114


第六章 当白人成为一种重负 / 124

导读 / 124

托马斯·佩雷拉神父行纪(徐日昇) / 126

《鞑靼西藏旅行记》(古伯察与秦噶哔) / 134

《大陆的心脏》(荣赫鹏) / 167

《日本远征记》(詹姆斯·威利特·斯伯丁) / 181

《喇嘛之乡》(柔克义) / 200

《沙埋和阗废墟记》(斯坦因) / 208

《南西伯利亚旅行记》(耶利米·柯廷) / 218

《跨越里海》(道格拉斯·卡拉瑟斯) / 223

《在世界屋脊下》(雷金纳德·法雷尔) / 241


后记 / 251

参考文献 / 254

索引 / 256

译后记 / 279


后记

人们都说,旅行扩展人的心智,但是,我们可以说仅仅通过阅读游记而自动地获得同样的效果么?当一个旅行者在旅行的时候,总是处在当时的氛围当中,即便这位旅行者本身也是一位学者,就像斯坦因爵士那样,他能够通过对过往知识的刻画而丰富关于现在的经验。但是,一旦旅行者写下了他告诉给我们的东西,那么,对于阅读者而言,关于过去的那部分内容,在他们打开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不管这些事情去年才发生,还是已有千年之久。

对于一个正在阅读游记的人来说,始终存在一个调适的问题。这些故事可能是关于他已经亲身游历过的一个国家的,也可能是关于他多多少少有些熟悉的民族或环境。当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作者所说的跟自己的知识和观念相比较;但也会出现复杂的情况。他在这个国家的时间是在作者之前还是之后?是在之前或之后多长一段时间?此外,他们是否都懂这些国家的语言,或者只是其中的一个人懂(如果这样的话,他是通晓这种语言,还是不甚了了),而其他人不懂?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是否恰好刚刚穿越这个国家,而另一个人则通过研究和阅读来了解,就像从他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样?

很明显,这本书的情况就与此类似,几乎所有的读者都生活在所有这些作者之后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在我们的眼睛和我们正在阅读的叙述之间放进了一片透镜。由于无法全然体验危险所在,因此我们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对过去产生误解,仅仅因为我们是20世纪后半叶的人,有着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假设和先入之见,就像我们所阅读的那些作者有着对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偏见和假设一样。

没有人能够保证他可以进行精神分析,也就是说,对他自己认为他知道,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的东西,以及对那些很久以前的人们的类似错觉,加以分析。对于这一问题,维尔希奥米尔·斯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曾经写过一本具有冷幽默和深刻哲学视野的经典小书《误差的标准化》(The Standardization of Error)。跟其他人一样,专业的历史学家也会被这些困难绊倒。不止一个历史学家曾写道,伟大的丝绸之路之所以将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连接了起来,在于中国人生产了超过自己国内市场需求的丝绸,因此需要外销。在关于经济的这些被接受的、被视作无可置疑的近代观念中,以及当人们存在不同看法时“回溯”到那个时代,就形成了这种误读。真实的情况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文明开化的,没有必要从周边环绕的“蛮夷”那里输入什么东西。中国那些文明化的物品因此就尽可能地留在国内,用于改善民生,从而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从而消除反叛的理由。然而,一旦这些“蛮夷”要求叩关互市的话,就会危及边情,这样一来,就允许进行贸易,但这成为一种外交便利,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必需。

一般说来,这种情况即便在丝绸之路的罗马终点同样如此。公元1世纪,普林尼在写到中国人的时候,曾认为他们“虽然准备从事贸易,却是等着机会送到门口而不是去寻找它们”。在这之后,这种知识被遗忘了,并不得不重新去发现。确实,这是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就是说,即便是作为具有一种实践价值的知识本身,也会经常被遗忘,而且不得不再次去发现。此外,“重新发现”常常被减缓是专业学术的特征之一,它有一个从“既有权威”那里引述来取代自己思考的趋势。被减缓是因为,在每一代学者中,那些更为保守的代表通常拒绝承认他们的“既有权威”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们会留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建议,也就是说,在对那些古老游记的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我们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不仅能够在看到那些作者思考所知的事情时会心一笑;更在于我们如今知道的东西可能是不真实的,或者只是部分真实的;更在于我们还能够保持我们的心智,以警惕突然的打击,并激励着去发现,我们常常觉得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需要去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译后记

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思想之旅。

世界正在变化,作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体会到这种变化。在数千年前,丝绸之路开启了欧亚东西方文明的系统性交往,也为这一世界大舞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物质、文化与人员交流媒介,古代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展开,世界地缘力量的重心逐渐从内地、陆地与东方转移到外围、海洋和西方,如何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及其周边区域在这一转变中呈现的地缘价值及其文明意蕴,如何去揭示这一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将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丝绸之路的近代意义;如今,随着世界秩序的大调整和大变局,新的丝绸之路话语正在逐步形成,它既是历史意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新时代意义的呈现,关注和理解这种丝绸之路新话语,将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提供新的视角与资源。

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研究者和知华派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在1936年对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访问,让他意识到“中国的希望正是在此”;他对中国社会及其边疆区域的研究,则揭示了边疆地区在中国稳定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拉铁摩尔夫妇所编著的这部作品,更是将历史与现实进一步贯穿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物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知识史与思想史框架,让我们得以全局性地去理解丝绸之路的中国与世界意义。有鉴于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将这本书译介给国内的知识界,以助力我们当下对于相关议题的讨论与思考。为此,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契机,使我们能够将想法付诸实施,最终完成本书的译介工作。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向国内知识界译介,部分内容曾参考既有的一些译文,特此说明。

在本书顺利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感谢黄达远教授、昝涛教授的有益建议,还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专业实力与精准眼光为本书面世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基础;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肖峰编辑的细致沟通与专业编辑,使本书能够克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影响,顺利跟大家见面;此外,还要感谢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各位师友,尤其是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哈斯巴根教授、四川大学励轩教授等,他们在各方面的知识支援与温暖关怀,让我们觉得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并相信经由这一过程,能够让国内知识界更好地了解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图景与近代故事,及其背后所经历的巨大的地缘政治变迁,为推动我们对于周边与域外的系统性理解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源。

当然,对于中译本中出现的尚待进一步提升之处,我们也欢迎大家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以便于后续进一步修订完善。人生似有涯,翻译无止境,学习永不懈。

 

译者2020年10月1日国庆中秋双节于北京

本书讯由出版社提供并授权推送,

特此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