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香港中文大学藏盛宣怀档案全编》(全四十八册)

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6
定价: 30000
ISBN: 9787208170124


本书简介


盛宣怀,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盛宣怀所生活的晚清正是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他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创造了诸多业绩,为中国工业、金融、交通、教育、慈善等事业的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经历丰富,涉事浩繁,其一生的诸多作为都沉淀于卷帙浩繁的盛宣怀档案之中。本书为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盛宣怀档案全编,档案规模总计13000余件,3万余幅,主要是信函和电报两类,涉及历史人物600多人,原件影印,并按专题、年代撰目,对所涉人物事件进行考释,以期展现这批珍贵文物资料的全貌,并供研究之用。其终成果形式为一套48册的16开精装大型文献类图书。

编者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英文名: Art Muse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71年,是香港公众博物馆之一。文物馆以馆藏及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为大学其他院系的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史料,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

编辑推荐

规模庞大——档案规模总计13000余件,3万余幅,分函稿和电报两部分,涉及历史人物750多人。

亲笔函札——绝大部分为底稿和亲笔函稿,有大量晚清名人亲笔手札,史料价值与书法价值并重。

内容丰富——盛宣怀一生的所作所为均沉淀于“盛档”之中,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尤其是研究洋务运动史、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实业思想史、近代上海史,不可或缺的、十分珍贵的手原始史料。


序一(熊月之)


盛宣懷檔案(簡稱盛檔),以如此内涵、如此樣式、如此體量呈現在世人面前,是那個特殊年代、特殊人才、特殊機緣等多種因素綜合所致。

盛宣懷(一八四四——一九一六)所處時代,適值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驟臨之際,列强入侵,農民起義,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織一起。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國内狀况,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價值觀念,也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身處這樣的時代,國家向何處去,個人向哪裡走,是擺在每一個有識之士面前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迫切問題。盛宣懷不循舊章,闖出了一條獨特、艱辛而極富成就的道路。

他是大變動時代的明白人。盛宣懷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均由科舉而踏上仕途,祖爲舉人,當過知州;父爲進士,官至道員。盛宣懷爲家中長男,天資聰穎,後天勤勉,早年精力所萃,也是書香門第年輕人習走了千百年的共同道路,在科舉正途上持續攀登。他考中秀才以後,斷續參加過三次鄉試,雖然未中,但以其家境、資質及家族冀盼,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本在情理之中,也並非全無金榜題名的可能。但是,一八七〇年,他毅然走向社會,入李鴻章幕,由營内文案,而投身實業,脱離科舉。這是審時度勢、權衡利弊之後的明智選擇。那個時代所缺,不是每隔三五年就能産生出來的成百上千的進士、舉人,而是確能解决國計民生急迫問題的經世之才。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是科舉考試之大病。盛宣懷的選擇,識時明變,利國利民,也有利於展示其經世長才。

他是現代化事業的實幹家。從一八七二年參與輪船招商局事務開始,由盛宣懷開創、主要管理或參與管理的實業,包括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局、華盛紡織總廠、漢冶萍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等,有將近二十家。洋務派掌握的輪、電、煤、紡四大企業中,由他直接管理的便有三類。綜觀晚清從事新式企業的眾多實業家,論開拓之廣、成就之高、影響之大,無出其右者。鴉片戰争以後,特别是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明白中國要開礦、採煤、煉鐵、修路,要辦洋務的人很多,但是,有這方面實幹才能的人很少。盛宣懷能脱穎而出,除了李鴻章的提攜、重用以外,過人的學習能力,是根本的内因。很多事,他自己不懂,但是,他知道怎麼辦。他善於學習,學習新的知識,開拓新的領域。他十分注意學習聲光化電、開礦採煤、煉鐵製器等科技知識,學習原先所缺的國際知識,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知識。

盛宣懷那麼多貢獻當中,能體現他時代眼光的,我以爲是興辦現代教育。中國早兩所現代性大學,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與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均爲他一手創辦。變革科舉,發展新式教育,是鴉片戰争以後有識之士不斷呼籲的問題,但是,一直難有實質性啓動與進展。馮桂芬、鄭觀應等敏鋭思想家,丁日昌、李鴻章等明智政治家,都在這方面作過努力,但效果一直不顯著。那時候,要辦新式大事,必須居大位,握大權,具大財,更要有眼光。而現實生活中,有權有錢的人往往缺少眼光,有眼光的人大多又無權少錢。一八九五年以後,盛宣懷有地位有實力,又有眼光,於是,這個情况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辦起了北洋、南洋兩所大學。這在近代教育史上,在中國現代化史上,都是標誌性大事。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以後,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才辦起所大學,可見進步之艱難,更可見盛宣懷之人才難得。

他是大動盪時局的主心骨。盛宣懷絶不只是埋頭做事的實幹家,而同時是具有高遠眼光的政治家。近代中國沉淪的谷底,是庚子年。八國聯軍野蠻侵略,清廷慘敗,帝后西逃,後簽訂《辛丑條約》。在這個天崩地坼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驚天大事,即東南互保。盛宣懷是推動東南互保的關鍵人物。他將慈禧太后的宣戰詔書壓了下來,維持危局。這是冒了極大風險,弄得不好,性命難保自不用説,還可能滿門抄斬!但是,盛宣懷看到什麼是國家根本利益所在,什麼是個人在國家危局中應有的擔當。他臨危不懼,强毅前行,歸根到底在於他既有宏闊的世界眼光,明暸時代大勢,又腳踏實地,明暸中國之所長與所短。東南互保,對於上海、江南乃至全中國,都至關重要。當然,這事是張之洞、劉坤一等多位理智大臣共同努力的結果,而盛宣懷是關鍵人物。

盛宣懷所處時代,中國諸多現代企業尚未建立起與其相應的檔案管理制度,這使得由盛宣懷管理的諸多單位的檔案得以存留在他自己家中。這也反映了中國近代企業過渡時代的特點。盛氏家族向有重視文獻的傳統,藏書極富。盛宣懷曾協助父親編過著名的《皇朝經世文續編》,由此,他也就養成存留資料的習慣。這也是這批檔案得以較爲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家族因素。

盛檔總共將近二十萬件,分藏在上海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留寓日本的盛氏後人家中。收藏在上海圖書館的那部分,此前已經出版。這裡出版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部分。對於盛檔的價值,王元化先生曾有十分精闢的評價:「補史之闕,糾史之偏,正史之訛。」對此,馮金牛先生在前言中已有翔實介紹,茲不贅述。

可略作補充的是,從藝術角度看,盛檔也是無價之寶。一方面,盛宣懷生活的年代,新型企業事業日益繁多,輪船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作用日益巨大,人們的活動範圍日益廣大,尤其是隨着現代郵政業務的發達,人們相互聯繫的書信數量驟增。另一方面,這一年代,又是傳統的以毛筆作爲主要書寫工具向以鋼筆作爲主要書寫工具過渡的時代。二十世紀初,鋼筆傳入中國,逐漸取代毛筆成爲主要書寫工具。毛筆與鋼筆,一軟一硬,一中一西,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書寫文化,也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書寫時代。以毛筆爲書寫工具的書法藝術,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藝術品種。鋼筆盛行以後,毛筆書寫日漸式微。就此而論,盛宣懷生活的時代,恰好是毛筆書信的鼎盛時期。

盛檔中有大量書法珍品。就書寫主體而言,既有奕訢、奕劻、翁同龢、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曾國荃、王文韶、張之洞、瞿鴻禨、袁世凱、陳寶箴、任道鎔、邵友濂、張曜、張百熙、吕海寰、孫寶琦、瑞澂、那桐、徐世昌、唐紹儀、孫中山、黃興等政壇要人,也有唐廷樞、李金鏞、陸潤庠、聶緝槼、嚴信厚、虞洽卿、經元善、朱其昂、徐潤、詹天佑、沈能虎等工商名流,更有徐壽、鄭觀應、薛福成、馬建忠、張元濟、劉樹屏、繆荃孫、沈曾植、梁啓超、譚嗣同、辜鴻銘、鍾天緯、唐文治等文化精英。就書法風格而言,顔筋柳骨,唐楷漢隸,或蒼勁樸茂,力能扛鼎,或俊秀飄逸,瘦硬清奇,行草疏密,意隨筆削,塗抹圈點,時或有之,由此可窺命筆人的情態神采,文如其人,此之謂也。至於那些風姿各異的箋紙,或由文人自製,或由箋鋪定作,無不用料考究,圖文並茂,構思奇妙,既藴個人情趣,又有時代特色。誠如顧廷龍先生所述,「以時人法書名畫入箋,於是花草蟲魚,秦磚漢瓦,淳樸典雅,益增逸趣」。翻閲一通又一通書信,如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不啻參觀薈萃百家的名人書法博物館!至於傳統的禮儀,諸如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的敬語,同僚友朋之間的問候,如何賀人喬遷,如何向人求援,在這些書信中均展現得淋漓盡致。

筆者曾隨先師陳旭麓先生參加過上海圖書館所藏盛檔的分類與編目工作,也時常利用盛檔從事近代史研究。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看到選自盛檔的《近代名人手札真蹟》,精美之至,愛不釋手,顧不得九大本那麼厚重,自購一套,拉回上海。使用之餘,每每習慣性地多翻一會。二〇〇七年至二〇〇八年,在上海圖書館時任黨委書記邵敏華先生的倡導與支持下,上海成立了「盛宣懷檔案研究中心」,推動學術界對於盛檔的開發與利用,鄙人亦曾參與,因此對於盛檔的價值略有所知。這次滬港聯手,將藏於香港中文大學的盛檔影印面世,使得浩瀚的盛檔基本出齊,於學術研究,於藝術欣賞,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均功德無量。蒙上海人民出版社不棄,囑我爲序,謹草此短文,以爲推介。

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