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百一十三期

晚清上海的「海關檢疫」

杜麗紅(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教授)    

1873年,上海開始設立海港檢疫,由海關承擔該項職責。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後,租界當局積極參與防疫,從而改變了上海「海關檢疫」的單一狀況,進入海關和租界當局合作的檢治結合模式。1899年前後,海關設立崇寶沙醫院和吳淞口檢疫所,開始進行較正規的海港檢疫。然而,簡單粗暴的檢疫方式引起華人不滿,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干涉下,江海關道對此進行了改革,一面引導華商捐資在吳淞北港嘴設立中國防疫醫院,專門收治華人染疫者,一面重建海港檢疫體制。晚清上海「海關檢疫」的演變表明,上海的海港檢疫是地方各種勢力共同行動的結果,具有複雜的內涵,並非簡單的海關行政權力問題。

關鍵字:「海關檢疫」、海港檢疫、江海關道、工部局



《塘沽協定》後冀東地區的政治衝突:1934年開灤五礦罷工與各方因應

賀江楓(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副教授)    

作為冀東非武裝區勞資衝突的集中體現,1934年開灤五礦罷工不僅是僱傭制度結構性矛盾的產物,同時亦與日軍侵略使得華北社會經濟秩序紊亂密切相關;國民黨黨部與地方當局圍繞開灤工會重建問題意見分歧,最終導致衝突全面爆發。日本基於打擊國民黨在非武裝區滲透、壟斷華北煤炭市場的目的,扶持趙大中爭奪工會領導權,工潮日趨政治化。英國政府為保護海外利益,迅即介入欲解決衝突,于學忠迫於內外壓力,強行鎮壓工潮,蔣介石更是嚴令河北黨部撤離,冀東非武裝區勞資衝突暫時沉寂。藉由此案,不僅可以從區域視角窺悉華北地方社會的多元面相,亦可由國際路徑反觀抗戰時期東亞的國際關係。首先,日本侵華戰爭的破壞性影響不僅惡化企業經營狀況與勞資關係,日軍亦逐步成為華北地方當局決策制定、社會治理的關鍵變數。其次,抗戰時期英日兩國圍繞華北煤炭市場的控制權展開激烈爭奪與政治博奕,開灤勞資糾紛成為列強在華經濟衝突的直接體現。

關鍵字:開灤五礦罷工、《塘沽協定》、陶尚銘、蔣介石、那森愛德

*  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代民眾運動全史(1919-1949)」(19ZDA21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承蒙兩位匿名審稿專家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黃道炫教授、浙江大學歷史學系陳紅民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馬思宇博士、張展博士提出極富啟發的修改意見,受益匪淺,謹致謝忱!


關鍵環節: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的林蔚及其參謀團

蘇聖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關於1942年的第一次緬甸戰役,學界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可見所受之重視。當中史實論述,多會提到林蔚及其參謀團,惟深入的學術研究,可說尚未展開。實際上,林蔚駐臘戍的參謀團,與駐梅苗的英軍司令部,以及駐瓢背的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三個高級軍事單位鼎足而立,皆扮演一定角色。是役為國軍首度遠出國門作戰,戰地遙遠、通訊不便,統帥部特設參謀團以監督遠征軍作戰,其主要工作,一為指導,一為聯繫。考察參謀團的作為,可見其係第一次緬甸戰役國軍的重要組成環節,它的組織與運行,具體展現了蔣中正的指揮統御,以及國軍參謀制度的發展、特色與侷限。

關鍵字:林蔚、蔣中正、史迪威、滇緬參謀團、中國遠征軍

* 本文曾發表於臺北、北京的研討會或演講活動,承蒙劉維開、林桶法、黃自進、王奇生、羅敏、李在全、李志毓等諸位學者的指教,投稿過程復蒙編輯委員會及二位審查人惠賜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書 評

石川禛浩著,袁廣泉譯,《「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  

陳耀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刊讯由中研院近史所提供并独家授权推送,特此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该刊投稿系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