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徐志民、米卫娜、关亚新《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
作者:徐志民,米卫娜,关亚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本书简介
抗战胜利后,面对滞留中国的约320万日本侨俘,中国人民没有报复和仇杀,而是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积极遣返,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合作,继续协助愿意回国的日侨归国,展现了中国人民宽厚仁爱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政治胸襟。日本侵略扩张政策不仅给亚洲邻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战争灾难,而且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造成几代人的亲情割舍、生离死别。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作者简介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遣返滞留中国的约370万名日本侨俘,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遣返工作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又“送还”剩余的4万名日本侨民,体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民族品格。编纂战后中国的日本侨俘遣返史,记录近代东亚规模的一次人口移动事件,介绍中国各地遣返日本侨俘的内容和特点,不仅有助于人们牢记战争灾难、汲取历史教训,而且有助于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和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
作者简介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兼《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日关系史和西藏地方史。出版《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西藏史话》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文80余篇。
米卫娜,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出版《近代华北日侨问题研究(1871—1946)》等多部专著,在《抗日战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发文数十篇。
关亚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东北史研究。合著《日本遗孤调查研究》《葫芦岛日侨遣返的调查与研究》,在《求是》《瞭望》《抗日战争研究》等发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资料说明
第二章抗战胜利与日本侨俘
第一节近代日本的对华移民
一、 日本对华移民的动因
二、 日本对华移民的概况
三、 日本对华移民的影响
第二节抗战胜利与日本侨俘
一、 抗战胜利与日本投降
二、 中国受降与日本侨俘
三、 遣返日本侨俘的政策
第三章中国东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中国东北日本侨俘遣返的筹划
一、 召开遣返日本侨俘会议
二、 成立遣返日本侨俘机构
三、 细化遣返日本侨俘方案
第二节东北国统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一、 沈阳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二、 沈阳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三、 长春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四、 长春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三节东北解放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一、 哈尔滨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二、 哈尔滨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三、 吉林东部和“东南满”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四节东北留用日籍技术人员的遣返
一、 早期遣返
二、 集中遣返
三、 后续遣返
第四章华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日本的华北侵略与移民
一、 日本在华北的侵略行动
二、 日本在华北的移民活动
第二节华北日本侨俘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一、 华北各地的受降
二、 华北的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三、 华北的日本侨俘集中与管理
四、 华北的日籍技术人员留用
五、 华北的日本侨俘遣返
第三节微观透视——以北平市日侨为例
一、 北平的日本移民
二、 北平市日侨集中管理处
三、 北平市日侨的集中
四、 北平市日侨的管理
五、 北平市日侨的教育
六、 北平市日籍人员的留用与劳役
七、 北平市日侨的遣返
第五章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京沪地区受降及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一、 京沪地区受降与日本侨俘
二、 京沪地区的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第二节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一、 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集中与管理
二、 京沪地区日籍技术人员的留用
三、 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三节微观透视——上海市日侨的遣返
一、 日本的上海移民侵略
二、 上海日侨管理处
三、 上海日侨的遣返
第六章华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广东受降与日本侨俘
一、 日本投降前的广东局势
二、 中日接洽与受降仪式
三、 日军的缴械与收监
四、 日侨的监管
第二节待遣之华南日本侨俘
一、 日本侨俘的集中营生活
二、 日本侨俘的教育问题
三、 日本侨俘的征用
第三节不同的结局——遣返、留用与审判
一、 日本侨俘的集中遣返与留用
二、 日本战犯审判
第七章台湾光复与遣返日本侨俘
第一节台湾光复与日本侨俘
一、 复台努力与驱逐日人
二、 接收台湾与日本侨俘
第二节日本侨俘的管理与遣返
一、 日本侨俘的集中与管理
二、 日本侨俘的征用与遣返
第八章新中国的日本侨民与战犯
第一节新中国的日侨归国路
一、 日侨归国政策
二、 民间合作与日侨归国
三、 二次协议与归国接续
四、 外交斗争与三次协议
五、 四次协议与归国尾声
六、 日侨归国与中日关系
第二节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改造
一、 新中国的日本战犯
二、 沈阳与太原审判
三、 日本战犯改造
第三节日本遗孤的故事
一、 移民侵略的产物
二、 战火余生的弃儿
三、 走进中国家庭
四、 踏上寻亲之路
五、 实现回日定居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言
战后在华日本侨俘人数多、规模大,尤其日俘更是成建制地存在,这无论对意欲消除日本在华势力影响的美国、苏联而言,还是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而言,都是潜在的“隐患”或“不稳定因素”,但如何快速遣返日本侨俘也是一个棘手问题。中美日曾在上海、东京等地召开联合会议,制定遣返日本侨俘的计划,成立相应的遣返负责机构。日本战俘大多负有血债,深知罪孽深重,愿意尽快被遣返,但也有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勾结地方实力派,妄图残留中国,以待他日“东山再起”。那些长期在华活动或从事营生的日本人,特别是在日军刺刀保护下的开拓团团民,经历日本战败投降后的惊惶不安后,大部分人愿意尽快回国,但也有人不忍放弃在华财产,或因与中国人的婚姻关系,或因日本失败后的衰败景象等而不愿回国,于是或隐匿逃避遣返,或争取战后中国“征用”。日本侨俘面对遣返的心态并不完全相同,既因人而异,也因面临的接收环境而异。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快速集中、加强管理、施加教育,清除其头脑中军国主义“毒害”和“影响”;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编队、检查和甄别战犯,并运送至遣返港口,以及他们在运送途中经历了哪些故事;如何看待中国的“宽大”政策在日本侨俘中的影响;等等。这些似乎明明白白却又朦朦胧胧的史实,一直萦绕于脑海,总是试图厘清。
为什么总想厘清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的史实呢? 一是源于历史学学者的职业本能和求知欲望。在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学习和研究中,往往倾向于抗日战争本身,且抗战胜利后不到一年便开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因而相对容易忽略抗战的善后处理。即使在关于抗战善后处理的研究中,也往往关注东京审判和中国各地的战犯审判、惩处汉奸等,相对容易忽略对约320万日本侨俘的遣返问题。二是学习和工作中获悉的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的零星故事,带给我们极大的冲击,引发我们心灵的震撼,深感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必要与迫切。日本战败投降后,身在战区的日本侨俘特别是那些开拓团团民开始携儿带女“逃亡”,恐惧、饥饿、疲惫不堪是当时他们的“日常”,特别是不少儿童被饿死、冻死或遗弃。发动侵华战争的是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日本人民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侵略战争,成为对受害国民众或直接或间接的“加害者”,当然也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以德报怨的中国人民不仅没有报复和仇杀日本侨俘,反而帮扶那些奄奄一息的日本侨俘回国,收养和抚育昔日“敌人”的弃婴长大成人,并在中日复交后帮助他们赴日“寻亲”。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是一种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宽厚仁爱精神,是一种闪耀人性光芒的无疆大爱。这难道不需要好好研究与弘扬吗? 三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希望各国人民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智慧和力量。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导致日本侨俘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成为影响战后日本几代人的身心“创伤”。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行甚嚣尘上,难道他们比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侨俘更有发言权?
我们探索和研究战后在华日本侨俘的遣返历史,不仅仅是希望厘清这段尘封不久的历史,更希望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不断提醒或警醒世人,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发扬人类共通的人间大爱。客观地说,人类历史往往是不断重复的悲喜剧,而历史学的一项责任就是铭记历史、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历史悲喜剧重演,那么,希望多上演一些喜剧,少上演一些悲剧,或者至少使悲剧上演的间距无限拉长。这也是历史学界的普遍愿望吧。因而,关注或研究战后在华日本侨俘的遣返史只是时间或时机的问题。据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组织过东北地区的日本侨俘遣返研究,但迄今未见相应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界开始出现关于遣返日本侨俘的研究成果,至今方兴未艾。那么,中国学界关于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即,本书希望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推进或进一步完善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