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玉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论著选辑》(全五十册)出版

民国研究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2022-03-1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书     名:《中国近代工业史论著选辑》(全五十册)主     编:李 玉出 版 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1-11-30


图书简介

本书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玉教授主編,收录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史方面的著述100余种。这些文献大体可分为三类:1.有关工业领域的调查资料与报告,其中,既有全国性、地区性的,也有按行业划分的;2.有关工业领域的理论著述,其中,既包括工业史、工业化等方面的论著,也包括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作品;3.有关工业细分领域的著作,涉及纺织、化工、钢铁、冶金、电子及日化、食品工业等领域。这些文献不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多角度地展现了蕴含其中的结构特质、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工业史、经济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册

全国国货工业汇编 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编,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一九三五年

工商史料(第一集) 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编,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一九三五年


第二册

五中全会实业行政工作报告 民国间出版

六中全会实业行政工作报告 民国间出版

民营厂矿内迁纪略 林继庸著,新新出版社,一九四二年

十年来之工业试验 顾毓瑔著,中华书局,民国间出版

训政时期六年实业工作分配年表(附说明书) 实业部编,实业部,民国间出版


第三册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第一次报告书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编,河北省工业试验所,一九二九年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第二次报告书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编,河北省工业试验所,一九三〇年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第三四次报告书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编,河北省工业试验所,一九三二年


第四册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第五六次报告书 河北省工业试验所编,河北省工业试验所,一九三四年

河北省实业统计(一) 河北省实业厅编,河北省实业厅,一九三四年


第五册

河北省实业统计(二) 河北省实业厅编,河北省实业厅,一九三四年

(伪)满洲国工场统计 一九三四年


第六册

本邦农工商会调查(吉林省及间岛省之部) 冯翙岐编,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一九三五年

本邦农工商会调查(滨江省之部) 冯翙岐编,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一九三五年

本邦农工商会调查(龙江省及黑河省三江省之部) 冯翙岐编,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一九三五年


第七册

本邦农工商会调查(奉天省之部) 冯翙岐编,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一九三六年

本邦农工商会调查(安东锦州热河兴安各省之部) 冯翙岐编,满洲中央银行调查课,一九三六年

上海实业志 民国间出版


第八册

上海市工商行名录(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份) 杨宪臣、费西畴编,上海市工商调查所,一九四〇年

第九册

上海暨全国工商行名录(一) 许晚成编,龙文书店,一九四三年

第十册

上海暨全国工商行名录(二) 许晚成编,龙文书店,一九四三年


第十一册

上海工商名录(一) 上海申报社工商名录编辑室编,上海申报社,一九四五年


第十二册

上海工商名录(二) 上海申报社工商名录编辑室编,上海申报社,一九四五年


第十三册

上海工商名录(三) 上海申报社工商名录编辑室编,上海申报社,一九四五年

上海之工商业 杨德惠、董文中编,中外出版社,一九四一年


第十四册

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一)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一九三三年


第十五册

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二)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一九三三年


第十六册

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三)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一九三三年


第十七册

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四)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一九三三年


第十八册

南京市各业概况调查(第一集) 首都各界提倡国货委员会调查组编,首都各界提倡国货委员会调查组,一九三五年

青岛市工厂清册 一九四七年

广州市工厂清册 一九四七年


第十九册

广东工业 伍顽立主编,广东实业公司,一九四七

广西实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第一部 柳江区) 广西省实业院编,广西省实业院,一九二八年

四川工厂调查录 中国西南实业协会编,中国西南实业协会,一九四二年

成都工业考察团报告 成都工业考察团编,成都工业考察团,一九四三年


第二十册

甘肃工业资源调查 甘肃兰州市工厂调查 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兰州工作站等编,甘肃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等,一九四二年

第四届铁展会工商一览 青岛工商学会主编,青岛工商学会,一九三五年

后方重要工矿产品第二次统计(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 经济部统计处编,经济部统计处,一九四四年


第二十一册

中国棉业调查录(民国九、十两年) 整理棉业筹备处编,整理棉业筹备处,一九二二年

纺织业调查报告 吴子光、陈举编,天津市社会局,一九三一年


第二十二册

经济部全国纺织工业生产会议纪录 经济部全国纺织工业生产会议编,经济部全国纺织工业生产会议,一九四七年

中国实业要论 金廷蔚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

经济改造中之中国工业问题,陈铭勋著,新时代教育社,一九二八年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概论,龚仲皋著,太平洋书店,一九二九年


第二十三册

实业讲演集 蒋用宏、刘觉民编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西康学生特别训练班,一九三一年

中国工业化问题 施建生著,青年书店,一九四〇年


第二十四册

上海工业化研究 刘大钧著,商务印书馆,一九四〇年

工厂管理参考资料 太行实业公司研究室编,群众书店,一九四七年

今日工商之路 严凌编,经济周报社,一九四七年


第二十五册

中国工商要览 傅润华、汤约生主编,中国工商年鉴编纂社,一九四八年

新工商政策 红棉出版社编,红棉出版社,一九四九年

工商人事管理 潘惟勤著,世界书局,一九四九年


第二十六册

工商政策与职工运动 丁坚编,大连大众书店,一九四九年

工厂经营论 吴锺第编著,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工商管理问题演讲录选刊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编,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一九三一年

论工商业政策 解放社编,新华书店,一九四九年


第二十七册

蚕丝改良事业工作报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编,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一九三四年


第二十八册

蚕丝业泛论 戴礼澄编,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

中国蚕丝问题 缪毓辉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


第二十九册

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 沈文纬著,生活书店,一九三七年

棉业论 工商部编纂科编纂,工商部编纂科,一九一三年


第三十册

中国棉业论 冯次行编,北新书局,一九二九年

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 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编,华商纱厂联合会、中华棉产改进会,一九三一年

丝业与棉业 吴兆名、黎名郇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


第三十一册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中国棉产统计(附二十六年中国棉产统计) 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中国棉纺织业联合会编,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中国棉纺织业联合会,一九四七年

棉纺织厂成本会计 陈文麟著,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一九四八年

棉纺织工程研究论文专辑 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技术研究班编,纺织建设月刊社,一九四九年


第三十二册

民国二十一年纺织年刊 中国纺织学会编辑,中国纺织学会,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四年纺织年刊 中国纺织学会编辑,中国纺织学会,一九三六年


第三十三册

纺织之友(第六期) 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编,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一九三七年

食品工业 金培松编著,正中书局,一九四〇年


第三十四册

发酵工业 陈騊声编,中华书局,一九三五年

发酵学 郭质良编著,正中书局,一九四三年


第三十五册

农产酿造 方乘著,中华书局,一九三九年


第三十六册

酿造工业 金培松编著,正中书局,一九三九年

高粱酒 魏嵒寿、何正礼编,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

葡萄酒及果酒酿造法 [日]下濑川一郎著、曹沉思译述、谭勤余校订,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


第三十七册

酱油酿造法 [日]植村定治郎著、蔡弃民译、谭勤余校订,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

牛乳及其制品之研究 金嗣说编纂,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

云南烟草事业 褚守庄著,新云南丛书社,一九四七年


第三十八册

工业化学分析 陶延桥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七年

化学工业之设计作业及管理 龚昂云编著,世界书局,一九四三年


第三十九册

盐 郑尊法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九年

硷 高銛著,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

苏打工业 永利制硷公司编辑部编,永利制硷公司编辑部,一九二九年

氮的工业 朱积煊、高维礽著,中华书局,一九三八年


第四十册

石油概论 张丙昌著,北京财政部,一九一九年

油漆试验报告 国立交通大学研究所化学组编,国立交通大学研究所化学组,一九三六年

油墨制造法 马克清编,国立四川造纸印刷职业学校,一九四三年

制皂 朱积煊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


第四十一册

日用肥皂工业 孟心如、赵则优编著,正中书局,一九三九年

制革 孟心如编,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一九四二年

制纸工业报告书 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全国经济委员会,一九三六年

华商上海水泥股分有限公司龙华厂工友管理办法(附劳工法规) 华商上海水泥股分有限公司龙华厂编,华商上海水泥股分有限公司龙华厂,一九三三年


第四十二册

启新洋灰有限公司三十周年纪念册 汪仲尝、袁铸厚编,启新洋灰有限公司,一九三五年

各国水泥工业志 郁国城等编,资源委员会水泥资源调查团,一九四九年


第四十三册

火药检验 李润田编,兵工学校印刷所,民国间出版

汉阳火药厂厂务报告 汉阳火药厂编辑委员会编,汉阳火药厂,一九三四年


第四十四册

淘金学 李建德著,北京教科博品社,一九一四年

冶金学 王本治编纂,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第四十五册

冶铁学 唐吉杰编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金属学 骆桢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二年

钢铁冶金分析 刘荣藻著,北京中原书店,一九四九年


第四十六册

中国各大电厂纪要 恽震、王崇植编,建设委员会,一九三一年

电气事业要览并瓦斯事业要览(第八回) 关东递信官署递信局编纂,满洲电气协会,一九三六年

电气事业要览并瓦斯事业要览(第九回) 关东递信官署递信局编纂,满洲电气协会,一九三六年


第四十七册

全国电气事业电价汇编 建设委员会全国电气事业指导委员会编,建设委员会全国电气事业指导委员会,一九三七年

无线电学 倪尚达编著,南京钟山书局,一九三二年


第四十八册

无线电报及无线电话 朱其清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

有线电报 易鼎新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

有线电话 汤菏骧、易鼎新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

电视浅说 张左企编,中华书局,一九三三年


第四十九册

电灯 张延祥、余昌菊著,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

机械学 刘振华编,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

机械装置及管理法 黄恢权编,中华学艺社,一九三三年


第五十册

上海之机制工业 上海市社会局编,中华书局,一九三三年

上海市机械工业一览 上海市机械工业联合会编,上海市机械工业联合会,一九四二年


前言

“工业”之意,对今人而言,已无进行专门解释之必要。可以说,人人生活在工业的世界。也有人说,现在已是“后工业化”的时代,但“后工业化”不也是一种工业化吗?工业化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物质还是观念,当下还是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趋势,极大地缩短了距离、缩小了时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渐有遗忘本体、忽略主体的趋势。何以言之?大多数人接触的主要是信息化的终端服务产品,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所想要的大多数现代化成果,很容易忽略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与形态,或对其产生虚幻认识,使生活与思想越来越虚拟化。长此以往,社会生活与民众思想难免会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在此情境之下,以历史学科进行“实学”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要性了。而工业史无疑是“实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工业之路,有助于审阅中国工业序列,探考中国工业化道路,无论对于历史学研究本身,还是健全国民基本素养而言,都是一件需要重视的事情。还是先从“工业”谈起吧。虽然人人对于“工业”一词并不陌生,但若要给以严格的定义,还是较费周折。目前通行的“工业”解释,首先是一种生产事业,其次是限定“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者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所以有时候又与“产业”等同,即英文中的Industry。Industry既可译作“工业”,又可译作“产业”。但在汉语之中,“工业”与“产业”既可互通,又不同义。就语源而言,“工”与“产”各有所指,“工”主要指技艺或项目,“产”则主要指生成(生产)。讨论“工”与“产”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说明“工业”与“产业”的词义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的范围要比“工业”宽泛得多,几乎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部类,仅有在狭义的层面,“产业”纔特指现代工业生产。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观察角度,“工业”显然比“产业”容易把握,就其考察对象而言,也容易确定。相比于“工业”与“产业”的概念区别,读者可能对汉语语境中“工”与“业”的组合更感兴趣。众所周知,“工”与“业”在中国古代各有所指,两者结合成一个专有名词,则是在近代。英文中的Industry,在晚清并未一开始就被译为“工业”。它在中文语境中的表述,初为“制造”“工商”“商务”,或具体的行业名称,如“纺织”“电报”等,到清末方逐步演变成“实业”。最初的“工业”,实际上就是“工作”或“作工”之意,也有人将之等同于“工作”,无论如何与现代加工、生产行业联系不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八九七年二月十八日,《申报》在报道日本皇太后葬礼一事时,提到执绋送殡的队伍中,有来自“东京工业学校”的学生。这是“工业”一词在《申报》中比较接近现代语义的首次出现。进入二十世纪,“工业”的现代用法已基本定型,清政府明确提出重工兴商的国家战略。同时,工业教育也在推广之中。各地创办的新式学堂中,专门以“工业”命名者日渐增多,多数直接冠以“工业学堂”“工业学校”之名,甚至有“工业小学”“工业中学”等。也出现了不少工业专门学校,如杭州“蚕学馆”、青州“蚕桑学堂”、天津“工艺学堂”、醴陵“磁业学堂”等。各类工业研究与推广组织也纷纷成立,诸如“劝工所”“工业试验所”“工业传习所”等。至此,“振兴工业”渐成舆论之一,清政府制定新政,鼓励创办实业,国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实业救国的核心之一已演化成“工业救国”,全社会对于“工业”的实体价值与战略意义开始有了系统性认知。
 二中国近代工业发端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经历清末新政、北洋新政、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演进与起伏既与各段时局密切联系,又是各段时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工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局不一定同构。专家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史分期有不同的看法。徐苏斌、赖世贤、刘静和青木信夫等四位学者在检讨前人的基础之上,厘清分期标准和依据,并建立GIS数据库,对历史分期的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他们确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三大阶段和若干时期,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一八四〇—一八九四年)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与起步期,又可分两期,即一八四〇—一八六〇年的“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期”与一八六一—一八九四年的“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期”;第二阶段(一八九五—一九三六年)为“中国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又可分三期,即一八九五—一九〇一年的“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加速期”、一九〇二—一九一四年的“中国近代工业首次快速发展期”与一九一四—一九三六年的“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期”;第三阶段(一九三七—一九四八)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停滞期”,又可分两期,即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的“中国近代工业二次快速发展期”与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的“中国近代工业停滞期”。虽然作者的这种分期及其定性不无可议之处,例如第三阶段整体上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停滞期”,但其中作为第一期的抗日战争时期,却又被定性为“中国近代工业二次快速发展期”,逻辑上似有冲突。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收集了有明确建厂时间的两千一百三十一个企业,通过建立数据库,对相关分期观点进行了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以往中国近代工业史分期讨论的主观性倾向。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史发展分期的看法,确实容易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相关讨论从民国时期就已产生,涉及中外学者。另外,评价标准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龚骏就曾叙述中国近代工业从发端到欧战结束期间的发展历史,并指出,仅在此期间,中国工业就经历了“五变”,可见关于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分期也确实较难。此后的中国工业发展仍然不能一帆风顺,而是变局不断。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工业无疑处于困难时期,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挤压或抢夺华商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局动荡,生产环境与条件破坏严重。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北伐越过长江,占领大半个中国,先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后国民党宁汉合流、继续北伐,统一中国,中国国家政权在形式上进行了又一次更替。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实业计划》,注重经济建设,先后实施的撤除厘金与货币统一等国政,也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就连美国工业界人士亦对中国工业前途充满信心,认为中国工业前途未可限量。但是,未久又逢西方世界大萧条的影响,中国工业再次面临危局。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在日军的炮火与抢掠之中,沿海及内地的工矿企业遭到严重破坏。如此浩劫,使中国工业化成果遭受严重破坏,工业化道路受到极大的阻碍,虽然民办工业(以往学界一般称之为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业”,与“官办工业”及“外国在华工业”并行而三)有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艰难的内迁,像荣氏兄弟、刘国钧、范旭东等在内地也进行了新的创业,但总体而言,大不如前。不过,战时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得到强化,军工企业发展较快,尤其是资源委员会创办了大量工矿企业,涉及能源、电力、机械等行业。到抗战中期,后方公营工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一点来看,前引徐苏斌等人通过量化得出的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为“中国近代工业二次快速发展期”的观点,可能主要指中国官办工业而言。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后方受工业合作和抗战救国运动的影响,民办实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工业的整体实力不仅逐渐恢复,而且有所提升,甚至在部分外国人看来,战时中国工业在后方蓬勃生长,积极建设、大量生产,远胜于一九三七年时之中国工业。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并未在接收敌产的基础之上,实现真正的经济“复原”,相反因为政治腐败混乱、社会动荡不安,通货膨胀日剧,投机炒作成风,国际市场不利,使工业生产遇到了极大困难。可以说,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最后失败,与领导中国工业化发展不成功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中国近代工业史是中国工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史至少可以分为古代、近代与当代三个时段。不过,中国古代工业史毕竟与近代和当代工业史不能相提并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工业史的主体是手工业史,而近代工业则以机器生产为主,其动力系统、工艺流程与生产能力远非古代工业所能企及。至于当代工业,则又远超近代,先是电气化,后是信息化,再然后是智能化,工业生产的业态已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就工业的结构与特质而言,当代工业与近代工业仍有较大的互通性。关于近代工业史的研究无疑堪为当代工业生产与管理的重要智库。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起步于民国时期,部分成果体现于中国宏观经济史论著之中。同时,专题性的工业史著述也陆续出现,如陈家锟《中国工业史》,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勾勒;龚仲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概论》,不仅对中国工业发展分期及历程有所论述,而且对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新旧工业劳工状况及罢工问题有所关注与阐发;施建生《中国工业化问题》,在论述中国工业化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工业化程度、计划经济与工业建设、工业化与手工业的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尚有其它工业史领域的重要著述。另外,一些工业史专题论著也在不断推出,如戴礼澄《蚕丝业泛论》、沈文纬《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曾同春《中国丝业》、冯次行《中国棉业论》、陈沧来《中国盐业》、曹立瀛《工业化与中国矿业建设》等等。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业”等专题已进入中华书局编纂发行的中学教科书,成为学生认识中国经济概况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作为近代经济史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中国近代工业史的专门著作也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后,亦有不少区域工业史的成果涌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等近代时期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就论文成果而言,数量更为庞大,据笔者在中国知网统计的结果,仅主题包括“中国近代工业”的论文就有五百余篇。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工业史学科历经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不仅是通论性著述,而且在行业史与专题史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作为历史学科,工业史研究还受到经济学、科技史、工程史等学科工作者的重视,这也是该学科专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研究著作而言,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的开发与整理有所滞后,目前堪为学界广泛参考利用的主要是孙毓棠、汪敬虞两位先生编纂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与第二辑,以及陈真等人合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至四辑,这些书虽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但特定的编纂旨趣,制约了各书对于历史材料的取舍标准;被各书“选辑”或“选录”的材料因被纳入论证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生与发展历程的框架而难以全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辽宁省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辑录出版了《中国近代工业史料汇编·东北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〇一八年版),是目前国内最为详备的近代区域工业史资料。不过由于出版未久,学术效用尚未充分体现。此外,各地陆续出版了大量企业史资料,诸如《啓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六三年)、《刘鸿生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图一八一年)、《荣家企业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〇年)、《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大生企业系统档案选编·纺织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吴蕴初企业史料》(档案出版社,一九八九年)、《“永久黄”团体档案汇编》(赵津等编,分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专辑”和“久大盐业公司专辑”,天津人民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它们虽然也与中国近代工业史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企业史的研究角度毕竟与工业史不同。全面和完整的中国近代工业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既不是以往成果所表现的中国工业问题史,也不是大多数历史学与经济学研究者所书写的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史,更不是个别研究者所青睐的中国近代工业部门史,而应该在全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发生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工业的要素增长、结构特质、工艺过程、文化气质与思想风貌。要想对中国近代工业进行“全息”呈现,还得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历史深处,尽量将原生态的史料予以呈现。当然,如果史料太多“原生态”,恐也不便于识读与利用,甚至会淹没对于“大历史”的全面认知。在翻阅大量民国文献时,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专家学者与工界人士留下大量记录、研究中国工业现状、行业样态与发展规划的著述,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既可充当学术研究的资料库,也不失为当代工业建设的历史智库。鉴于以往工业史资料“选辑”与“选录”体例存在的局限,我们决定将相关文献进行全文影印,一则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则呈现其历史风貌。在选辑时,一方面不仅收录反映工业全貌或行业面貌的综合性着述,也收录那些反映生产过程与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的专业图书;另一方面,不仅收录机械、化学、电子等关乎国计的行业,也收录纺织、酿酒之类民生日用工业。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首先选录的是全国性、地方性、行业性的工业报告、统计、调查、名录等文献史料;其次是有关近代中国工业的理论著述,既包括工业史、工业化的论述,也包括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再之后则是工业专门领域的相关作品,涉及棉纺、食品、酿造、化工、日化、钢铁、电气等诸多门类。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读者窥豹之一斑,更全面、生动、具体地了解近代中国工业的整体风貌与结构样态。需要说明的是,一些重要的工业史论著此前已分别被收录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中国近代工业史料汇编·东北卷》(二〇一八年)、凤凰出版社影印的《近代中国实业志》(二〇一四年)和大象出版社影印的《民国史料丛刊》(二〇〇九年)等,本次整理工作,除部分重要著作之外,为节省篇幅,绝大多数未再加以重复影印。借助这套丛书,相信读者会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理论与思想有所了解,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认识;相信专家学者会以此为契机,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研究的理路与内涵进行新的探讨,对中国近代艰难曲折的工业化道路进行更深的解读。来源:民国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