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冉《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出版
一本书讲透经济问题如何搞垮一个帝国!
清政府针对外贸、财政、货币、
银行、海关、商会六大方面的改良
是如何越改越凉的?
一本书,最重要的是能让读者看懂、听懂,张昕冉老师做到了。
——清史畅销书作家金满楼
欧美列强的新世界贸易体系,是怎样将中国一步步拉入鸦片买卖的深渊,进而爆发鸦片战争的?
本来用于改善清政府财政状况的厘金,竟然变成地方要挟中央的工具!
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山西民间票号,为何会被清政府的各种打压,从而令民间金融业彻底没落的?
清朝是怎样两手一摊逐步丧失海关主权,将海关门户变成英国人把持的“洋海关”的?
中国传统的茶叶、丝绸、瓷器制造和贸易为何在清朝时期竟然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的特产?
清王朝自铸的银圆、铜圆没有拯救清王朝,反而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虽然从外贸、财政、货币、银行、海关、商会各种修补,但各种烂账的存在、用人的混乱、政府的腐朽、外敌的强大,最终造就了清王朝的全面危机,彻底搞垮了清王朝自己本身!
图书简介
《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
作者:张昕冉
淘口令:¥aqtRXvIQBCt¥
1840年到1911年这7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本书便是以这段时间的财政经济为研究出发点,从多个方面透视了晚清财政经济的风云变迁,展现出一个古老封建王朝在面对新的经济因素冲击时,做出的种种尝试与转变。描写文笔风趣,史料详实,以实例展现晚清失败的经验教训,留给读者更深的思考。
▼
作者简介
张昕冉,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研究生,青年作者,金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金融史,发表数篇专业论文。曾多次在公众号和纸质媒体撰写历史科普类文章,累计发文二十余篇,累计阅读量过百万,文章曾被《中国国家历史》《澎湃历史》“共青团中央”“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国家级媒体转载。
▼
精彩样章
序言
文/张昕冉
19世纪下半叶,注定要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封建与共和,种种思潮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人类创造出的工业产值超过以往工业产值总和,新的科学技术迅速涌现并在实践中应用。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能诞生这么多闻名世界的人物,也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集中出现如此丰富的人类智慧成果,令历史的车轮向着现代滚滚前进。
一个终年生活在中国内地的普通农民,与一个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工人之间会产生何种联系?一个广州十三行的茶叶行商,与英伦三岛上的金融资本家们又会出现怎样的纠葛?虽然相隔万里,彼此不相识,却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他们连接在一起。商品的交换、贸易的往来,将世界逐渐纳入一个整体之中,尽管当时极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世界历史就在这细微之处前行。
▲燃烧的广州“十三行”,拍摄于1856年
当欧洲人意识到地理上的东方已不再是“文明世界”的终点时,旧世界那种彼此封闭而隔绝的状态也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往来交通仍然阻隔重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与传教士源源不断地出现在通往东方的航道上,他们带给西方人精美的茶叶与丝绸,也带给他们关于远东的最新情报。西方人对远东的概念几经变迁,昔日《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绘的那个国度的富饶与繁盛,被愚昧与野蛮等名词所取代。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任何封建的、落后的生产方式都会在这一浪潮中被彻底吞没,并为其进一步扩张提供广阔的原料与市场。
▲马可·波罗
一个日渐衰颓的庞大帝国,与一个野心勃勃的新兴强权,二者在世界逐步联为一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由此开始了被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记忆里的屈辱历史。鸦片——这种提取自美丽而妖艳之罂粟花的麻醉品,也脱离了其药物本质,最终变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毒品。
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财政危机的起始点。大清帝国的普通农民,祖祖辈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生活,对外界既无兴趣也无动力去了解。就是这么一些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或许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晓财政经济的内涵,他们却最能体会国家的兴衰荣辱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一副副鲜活而普通的面孔,也是一群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人。与那些闻名天下的大人物相比,历史的舞台很少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他们是躺在烟馆间吞云吐雾的大烟客,也是在席卷一切的可怕银荒中倾家荡产的普通农民;他们是路过厘卡被敲骨吸髓的普通行商,也是在晚清剧烈的政治变动中命运多舛的实业巨擘。他们是在灰暗的时代主题下映射出的一个个憔悴的影子,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宛若无根之萍,可谓时代的悲剧。
▲清朝烟民
这又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晚清的政治舞台异彩纷呈,活跃着许多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他们或是中兴名臣、洋务干将,或是军阀、野心家……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属于自己的重要角色。但对于今人来说,对历史人物的评判绝不能拘泥于忠奸之分、善恶之别,也就是说脸谱化地看待历史人物并不可取。如果回顾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地看待这一切,或许就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做出决策的动机。那时,亏空的国库、入不敷出的粮饷赋税、蜂拥而起的流民、蠢蠢欲动的封疆大吏以及四处横行的洋人,哪一个都让清政府焦头烂额。
这时,满是烂账的财政条件既是问题之因,又是问题之果。在全面危机下,任何一种激进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局部的小修小补也不能阻止整体性的财政系统崩溃。不知不觉间,帝国的根基被侵蚀殆尽,基层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内忧外患,人们往往会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良将。无奈无财则事事不可为,无政则事事不可决,任何雄心壮志都无法付诸实践,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在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既有的统治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天朝上国”的体面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也被彻底击垮——作为一国之门户的海关竟常年把持在外国人手上,这对于任何一个独立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容忍的。然而,这一状况竟能长期存在,晚清统治者甚至习以为常。当然,这与西方人所带来的更高效完备的海关运作体系是分不开的。敞开的大门让外国资本在华畅通无阻,“商战”的概念从此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新经济因素催生出新的阶级,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结构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逐渐瓦解,商人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晚清急剧变化的政局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无论是多么“尊祖宗之法”的顽固守旧者都不得不承认,他们无力阻挡这种变革性力量,更无法改变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走向灭亡的现实。那时,旧式金融机构的命运在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上海外滩林立的租界使馆与银行大楼更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唯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银圆与铜圆竟然成为这场金融斗争的聚焦点。从开埠港口到内陆腹地,以货币为中心的变革一刻都未曾停歇,小小一枚银圆折射出的是近代中国金融事业的跌宕历程。
当轨道上传来蒸汽火车的轰鸣声时,任何顽固的障碍都难逃粉身碎骨的命运。铁路与机车不仅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人们带来财富与权力,更是在无形中冲破了人们脑海中固有的藩篱,让新式商业因素以铁道为中心迅速活跃起来。
▲清末潮汕铁路汕头火车站
在清王朝的末期,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抑或本国绅商与外国资本家,人人都意识到,铁路延伸之处即经济利益所在。由于铁路外债的存在,路权与国之利权牢牢绑在一起,路权之争也随之上升到力争国权的地步,激励着几代爱国者为之奋斗。清朝非亡于外忧,而是崩于内患。铁路正如一条绵长的绞索,慢慢扼杀了庞大而臃肿的晚清帝国。在清政府将商民的信任消耗殆尽之时,民众终于抛弃了这个自己曾经竭力捍卫的政府,转向血与火的革命之路。
▼
中国自神话时代起,便有破天者,也有补天者。
清朝末期,欧洲列强一次次地破天,清王朝和中国人民一次次地补天,补到最后已经无可再补,经济这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干掉了清王朝!
从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三明治”结构的瓦解,到“天朝大国”面子的彻底扒光。
▼
电子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