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百一十四期


上海國際連結之一開端:西人與滬城通海航道安全知識的建構與實踐(1843-1858)    

游博清(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上海自1843年開埠後,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短時間內對外商貿大幅增長。然而在長江出海口與上海部分水域,西式船隻不時發生擱淺與船難事故。為保障航行安全和商貿利益,以英國為主的西方人士相當重視水文調查和建置導航設施。英國海軍經過1843-1846年間的調查,初步建構長江出海口和黃浦江下游的水文知識,包含沿途重要航行地標、航道周邊淺灘、暗沙、隱石所在,以及潮汐基本變化,並向上海官方建言設立燈船、浮標、標杆等導航設施。不過,或因缺乏經驗和中國官方未特別重視,實施效果並不顯著。1850年代,西人持續監測和分析水文資訊,增加對潮汐運動模式、長江口海底地形、吳淞內沙淤積變化和上海各月氣候差異的認知。1854年7月,英、美、法成功設立「關務監督委員會」(Board of Inspectors),取得督導上海海關洋關事務和重要文件同意權的實質權力,積極採取西方制度,進行港務管理。在接連幾次船運事件以及《北華捷報》等英文媒體的輿論督促後,西人檢討缺失,從1855-1857年初陸續建置更為可靠的導航設施,包含更換燈船人員和設備、向英國購進特製浮標、以磚塔取代標杆、制定更周全的引水章程等,明顯提升航行安全。1843-1858年間,西人對長江口至上海之間的水文調查與導航設施建置,為上海的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字:上海、水文調查、導航措施、航道安全



晚清奉天省土地改革與日本關東州土地調查:統治理性與調查學知之比較   

林文凱(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在俄羅斯與日本等帝國主義勢力的衝擊下,清廷放棄對東北奉天省等地原有的封禁政策,在晚清新政的大背景下推動了東三省的行政改制,並展開土地行政與財政的近代化改革;與此同時,日本帝國在日俄戰爭勝利後承繼俄羅斯在東北的利權,亦在遼東半島的關東州租借地開展土地調查事業,藉以推動土地行政與財政近代化改革。本文運用統治理性與調查學知的分析觀點,比較分析晚清奉天省的土地改革與日本在關東州土地調查的過程與性質,發現兩個事業的目標雖然類似,但在行政組織與調查技術所體現的統治理性與調查學知則有明顯的差異。奉天省雖然在晚清新政的近代化目標下展開土地新政,但體現的主要仍是清代家產官僚體制的傳統統治理性,其土地清丈與財稅改革的調查技術仍然是傳統學知的延續,因此難以達成土地行政與財政近代化的目標;與此相對,日本帝國在關東州的土地調查事業,乃是倚賴近代官僚體制的近代統治理性,並運用近代學知進行土地與財稅的測量與調查,因此乃能相當程度達成土地行政與財政的近代化目標。

關鍵字:土地改革、統治理性、調查學知、家產官僚制、近代官僚制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在華氣象情報網的建置與成效 (1942-1947)    

劉芳瑜(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    

本文探究二戰與戰後中美進行技術合作,共同構建氣象網絡,以取得天氣情報的經過與影響。1941年12月美國向日本宣戰,隨即派人來華尋求軍事合作的可能性。雙方經過討論取得共識,1943年4月由軍統局、美國海軍及戰略局,組成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轄下設氣象組,負責設置氣象站與人員技術訓練。在從事氣象工作的過程中,雙方對亞洲氣象動態的認知不一,導致在設立氣象站地點有不同意見。但軍統局盡可能滿足美軍的要求,且因地制宜建置不同類型的氣象站。除此之外,軍統局亦動用其在各地活動的情報人員蒐集氣象情報,要求國民政府其他機構供給天氣資訊,使得氣象情報網在短時間內便初具雛形。在這些基礎上,中美合作所總部氣象人員得以整理、分析各地傳回的天氣數據,繪製天氣圖,提供美軍應用。由於中美合作所供給的氣象情報較為準確,自1944年9月美軍在執行軍事任務時,常以該所蒐集的情報做為參考依準。二戰結束後,美國繼續透過技術與設備援助,換取中國的氣象情報,且在中國重整氣象制度的過程中發揮影響力。

關鍵字: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軍事委員會統計調查局、氣象情報、軍事技術合作、梅樂斯



書 評

黃克武,《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    

中村元哉(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養學部准教授)    



林孝庭,《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本刊讯由中研院近史所提供并独家授权推送,特此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该刊投稿系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