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清華學報》52卷1期
《清華學報》(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原為清華大學在中國大陸時期即出版發行之刊物,是屬於院校創辦較早的科學期刊之一,也是大學「學報」名稱的開始。《清華學報》最早發行於1924年,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及人文學科領域,後轉型為純漢學期刊,以刊登文史哲論文為主。學報發行至今已有90年歷史,為歷史最悠久的漢學期刊之一,作者群名家輩出,早期有胡適、楊聯陞、蕭公權、吳大猷、趙元任、傅漢思、蔣碩傑、唐君毅、錢穆、梅祖麟…等,晚近亦有王士元、鄭錦全、李方桂、李壬癸、李亦園、蕭啟慶、黃一農、龔煌城、王德威、孫康宜等海內外重量級學者。學報發行曾因戰亂因素中斷,1955年清大在台灣復校後,旋即在1956年6月由清華學報社重新發行新1卷1期,成為由校友所支持發行之刊物。當時社址設在台北市中華路,美國集稿處在康州的 New Haven。其時每期售價為新台幣80元,美金2元。自1987年起轉由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負責編輯及發行,2002年起再轉至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學報為一國際性期刊,內容刊載有關中國人文學及社會科學之純學術性論文,且有嚴謹的評審制度,因此屢獎勵、補助。清華學報園地公開,各方投稿,均所歡迎。來稿請寄thjour@my.nthu.edu.tw。
「自我」的博物敘事:論《酉陽雜俎》的遊歷、生活世界與歷史情感
陳柏言(Chen Po-yen)
唐人段成式(803-863)《酉陽雜俎》作為一部博物之書,所記從鳥獸蟲魚到異人神怪,物象紛繁。歷來學者多著眼《酉陽雜俎》文獻史料價值,並強調「雜俎」文體的跨界意涵。本文試圖另闢蹊徑,抉發《酉陽雜俎》如何通過博物敘事,寄寓作者的自我聲音。本文發現,成式之名在《酉陽雜俎》前後集共出現七十二次,作者現身可謂頻繁;其中「自我」如何涉入敘事,又展示什麼意義?此即本文核心關懷。一方面,本文追蹤段成式的自我身影,指出作者的遊歷軌跡,乃至對生活日常的興趣;另一方面,則探析段成式如何通過博物著作,反思並記存歷史,藉此抒發己身傷懷。綜此,本研究不只論述此書如何拓展博物敘事的邊界,亦進一步勾勒中晚唐文士的心靈圖像。
聲數同原:《周易時論合編》律學中的象數思維
李忠達(Lee Chung-ta)
律學是《周易時論合編》的其中一項核心內容。《周易時論合編》收錄的多篇文章,不只表現出對十二律呂計算的興趣,也對其中蘊含的哲學意義有所關切。該書的作者方以智(1611-1671)正是從律學的推算中獲得靈感,以此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易》學詮釋。本文首先考察《周易時論合編》對律學和數學的看法,再討論漢代以降的象數學如何影響其表達模式。接著,透過對「聲數同原」觀的分析,我們得以描繪出方以智哲學系統的大致輪廓,以及他如何看待律學與哲學之間的關聯。最後,上述的考察成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方以智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為何把律學、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的研究當成是下學而上達、上通《易》理玄奧的一條途徑。
晚清天津海關對海河下游水文的認知、利用與應對(1861-1899)
游博清(Yu Po-ching)
天津近代開埠後,天津海關(洋關:下稱海關)設於紫竹林,它雖以關稅徵收為職責和目標,但也頗為重視海河下游水文資訊的調查和監測,因其為船隻安全通航的基礎,實際上也攸關稅收徵收,甚至影響天津近代城市發展。本文探討海關在1861-1899年間的不同階段,透過哪些方式和管道,蒐集和構建海河下游水文知識?接著,在水文認知基礎上,海關又是如何利用或應對於兩個重要面向?一是它如何逐步建立海河導航設備和措施,其次則是1880年代以來海河下游河道日漸淤淺和氾濫,嚴重影響商貿和民生,中外官員和商人群體均表關切,海關在河道疏濬和改善過程中,又扮演何種角色?文中嘗試藉由上述水文議題,更進一步了解海關的職責和工作意義,以及西方水文知識和技術發揮的作用。
跨媒介的冷戰羅曼史:電懋電影的「美國因素」與張愛玲劇作《六月新娘》
趙家琦(Chao Chia-chi)
本文自冷戰背景考察電懋影業的都會言情片以「羅曼史」敘事寄存的文化冷戰訊息,並藉此重探張愛玲(1920-1995)電懋劇作《六月新娘》之跨媒介衍繹的冷戰因素。文章首先勘查電懋根植近世殖民商業系統的跨國影業性質。其後,援引「羅曼史」一詞及其指涉的情感話題與通俗文藝概念,探析電懋言情片以跨國敘事為時代隱喻,並以對美式娛樂的在地化演繹,展現其影像敘事所蘊含冷戰亞洲地緣政治訊息與資本主義修辭。最後以《六月新娘》為對象,分析張愛玲在英倫舞臺劇的藍本基礎上就浪漫愛議題的調動與改寫,進以分析電懋影像版本通過娛樂化的轉製操作,使《六月新娘》成為冷戰格局下的跨媒介羅曼史產/商品,足以輻輳冷戰亞洲通俗文藝相關課題。
2010普查有關臺灣家庭語言使用報告的語言地理學分析
洪惟仁(Ang Uijin)
本文根據家庭語言使用調查資料,進行語言社會學及語言地理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