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最美乡村——舒兰市新河村
点上方“江城日报”关注我们
村庄名片:新河村,位于舒兰市天德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处,面积29.6平方公里,辖10个社、11个自然屯。全村共889户,3568人。耕地面积1350公顷。
美丽宣言:心手相牵 共享阳光
昨日东风埋伏笔 无边光景一时新
新河村,过去人们提起它,往往是因为它的贫困。
这个位于舒兰市天德乡东北部的省级贫困村,讲交通,地理位置偏僻,村屯公路破损严重;讲环境,以前是踩着泥巴路出行,村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讲产业,村里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只认可种玉米、水稻,收入普遍较低。一些村民连吃水都成问题: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地表水。新河村里有国家级贫困户65户143人,每户年人均收入只有3050元。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新河村成为长期徘徊不前的“最穷村”。
而今天,人们再提到这个村庄,更多的是惊诧于它惊人的变化。
今年夏秋之交,行走新河村,我们感受到一股爆发的乡建力量。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边鲜花盛开;村容整洁,每家每户窗明几净、面目一新,院墙上贴着生动的文化宣传画;篮球场、文化广场干净宽敞,村民打球、跳舞自得其乐;田间地头、村民房顶,随处可见湛蓝的多晶硅光伏板仰望天空……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昔日破败小山村,今成美丽庄稼院。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引进项目 产业“强起来”
对于新河村发生的种种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王建了若指掌。“精准扶贫重点是‘精准’,就是为每个贫困户找到适合的产业项目,提升造血功能。”王建说,一年时间,在各级政府帮助下,新河村先后引进光伏发电、秸秆颗粒加工、肉鸡养殖等扶贫项目,当年启动,当年见效。
集聚足够的市场资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安居乐业,在乡村干部眼中,这是一次“赶考”。
新河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农光光伏发电,是新河村的招牌项目。
新河村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于半丘陵地区,山地多,日光足。经过专家论证,当地适宜发展光伏发电项目。2016年,由村里提供村集体土地1万平方米,当地龙头企业舒兰市普惠新能源公司投资,3处村级发电站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加上部分贫困农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在村里开工建设。
扶贫与新能源,初相遇便难忘。村里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仅发电站一项,为村集体每年创收5万元,给每户贫困户带来3000元收益。
光伏发电的同时,还能利用土地增加“彩头”。村书记宫喜涛引路,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得意之作:设在村口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下种起了灵芝!宫书记说,这些灵芝有3万袋,能带动村里6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村集体经济也可收入10万余元。棚顶发电,棚下种植,村民都能增收,一举两得。
今年3月,在新河村举办了“2017全国智能光伏精准扶贫研讨暨村级光伏电站现场会”。中国新能源企业代表、顶级设计院所专家等500多人莅临现场参观研讨。
作为吉林地区首个“光伏村”,新河村的脱贫路,因为“光伏”的照亮而熠熠生辉。
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舒兰市为新河村找来肉鸡养殖项目。项目村企共建,由舒兰市德生牧业有限公司和村里的扶贫贷款投资,去年9月开工建设。
韩民兵,吉林农大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这个80后的重庆小伙,是项目技术顾问。他告诉我们,项目建有全自动高标准鸡舍3栋,存栏优质肉鸡7.8万只,一年就能创利80万元,每年给村里65户贫困户每户创收2000元。企业有效益,贫困村民能增收,又是双赢。
每年秋天,秸秆难题都会出现。烧,污染空气;不烧,留田碍事。
但在新河村,秸秆的命运开始逆转:村里引进秸秆颗粒加工项目,一根根秸秆从“鸡肋”变成“香饽饽”。
新河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年产秸秆1万多吨。为变废为宝,乡、村干部经再三调研论证,同长春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谈,最终确定引进秸秆颗粒加工项目。据宏日新能源吉林市分公司总经理姜英介绍,公司投入机械设备,在新河村建立秸秆颗粒加工厂,运行后可年产颗粒2000吨。每吨秸秆颗粒,贫困户能净得100多元,村里的秸秆焚烧问题也得到解决,还是一举两得。
提升环境 村庄“美起来”
产业发展起来了,交通、环境同步跟进。
投资821万元修建水泥路16.55公里,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路边沟、植树台、铁艺围栏、U型槽、自来水等工程相继落实,全村形象大大提升。
“村民观念也在转变,以前大家觉得环境干不干净无所谓,现在自觉地爱清洁、讲卫生。”村书记宫喜涛说。
环境整治,靠的是“扫、捡、种”。
扫:环境好不好,首先看卫生。村里多次组织党员群众清扫垃圾,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
捡:动员村民捡拾道路上和田间地头的垃圾。人人都捡,很快,以前四处可见的农药瓶等垃圾不见了,环境大大改善。
种:种花种树,进村道路两侧植树6000株,栽花10万株,同时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草,美化庭院。现在路边有花有树,庭院里有草有花,创造出了“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良好环境。
排忧解难 村民“乐起来”
从村民角度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柴米油盐这等实事,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因此,村民的获得感是检验美丽乡村成败的一杆标尺。
新河村共有危房户18户,村委会向上级申请帮扶政策,通过省里补贴、部门帮扶、个人出资三方出力,现已全部新建和改造完成;
为生活困难老人申请资金,帮老人新盖住房,安装自来水;
村里有两户贫困户的孩子上学困难,村里向上级申请汇报,经沟通协调,4名学生被纳入美国“影响未来”慈善基金会救助对象,直到中学毕业;
帮助寻找务工渠道,全村贫困户外出务工23人,年工资均在8000元以上;
……
从美丽乡村建设中,从脱贫攻艰行动中,村民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无论乡村怎么变,必然是农民安居乐业、城里人心向往之的牧歌田园。这样的城乡相向而行,融合互动,吉林的城乡大地才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
新河村人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脱贫路、致富心越走越宽, 51 26515 51 13526 0 0 5203 0 0:00:05 0:00:02 0:00:03 5202个“生活环境优美、增收项目多元、合作经营发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映入人们眼帘,分外清晰。
撰稿/梁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