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倾力打造中国鲎的“生态乐园”
北海,中国的鲎乐园
半个世纪前,我国浙江往南一带沿海地区还有许多中国鲎生存,但如今只剩下福建、广西、海南等部分地区还能见到中国鲎的身影。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繁荣昌盛”,到如今的不断凋零,中国鲎在过去短短30年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历程,今年3月,中国鲎更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动物。
在中国鲎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的时候,北海这座中国南方的滨海小城却成为中国鲎的“乐园”。目前,在北海众多的滩涂上,人们能看到中国鲎在这里自然地繁衍生息;在多方的努力下,北海地区中国鲎的幼鲎数量正在逐年增长。
在许多专家学者眼中,北海这座滨海小城是中国鲎繁衍生息的最佳场所,甚至被称为“中国鲎最后的避难所”。
北海的滩涂上还能看到不少中国鲎。
方晓淦 摄
北海所处的北部湾海域拥有红树林完整、集中,生物多样性丰富,滩涂平缓等优点,是国内最佳的中国鲎天然栖息繁殖地,也是目前国内中国鲎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域。更令人可喜的是,北海当地政府、公益机构、科研机构、民间志愿者等社会各界都在为保护中国鲎而不懈努力。政府重视、企业支持、公众参与,大到科研项目立项,小到公众宣传……为让中国鲎在北海滩涂上繁衍生息,北海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打造“鲎乐园”。
据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科学保护部门项目官员肖晓波介绍,中国鲎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数量相当庞大。上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鲎的血液可以制成重要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于是,鲎的医疗作用被开发出来。
“随着鲎试剂的面世,鲎的饮食市场突然被打开,被冠以‘清热解毒’等毫无根据的光环,送上食客的餐桌,进而形成不健康、没有规范的饮食市场。鲎从幼年到成年最少需要10年时间,而这种对鲎资源无序和过度的开发,导致中国鲎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肖晓波说,保护团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北部湾地区的中国鲎野外种群数量在过去30年间下降90%以上。
肖晓波告诉记者,在中国鲎被列为濒危动物,生存现状岌岌可危的时候,北海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众在保护中国鲎方面所作的努力,令人欣慰。
2017年10月19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4名大学生从路边垃圾堆里救获170只活体中国鲎,并转交渔政部门,帮助170只中国鲎重回大海。12月15日,地角派出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清查行动时,在某水产店内发现276只活体中国鲎,并全部扣缴后予以放生。
志愿者成功从大排档内解救一只中国鲎。
方晓淦 摄
记者从广西海洋研究所了解到,2014年以来,北海增殖放流幼鲎超过500万只,在其他地区的中国鲎日渐式微的时候,北海地区的中国鲎仍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从2017年至2018年野外调查的情况看,红树林和光滩上的中国鲎幼鲎数量比10年前有较大程度增加。
“除了增殖放流,我们还组织志愿者开展救鲎行动,把大量被滩涂上拦截网困住的中国鲎解救出来,放归海洋。另外,政府部门开展的宣教工作也取得较好成效。”广西海洋研究所科研业务部副部长陈瑞芳说,近年来,她和同事在工作中发现,渔民在捕获鲎时,都会主动把鲎放归大海。在多方的努力下,北海地区中国鲎的幼鲎数量正在逐年增长。
志愿者在带小朋友开展护鲎活动。
方晓淦 摄
大自然的回馈,就是对北海人努力的最好回报。记者从铁山港区川江村委会坡围底自然村村民了解到,坡尾底自然村的海滩曾经垃圾遍地,201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斯道拉恩索(广西)浆纸有限公司、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以及当地村民等多方努力下,坡尾底自然村的海滩变得干净了,消失多年的中国鲎也开始重回家园。
“虽然中国鲎被列为濒危动物,但我们在北海看到了中国鲎繁衍生息的希望。我相信,在北海各界的努力,以及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在北海召开的影响下,中国鲎将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生存状况也会越来越好。”肖晓波说。
今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IUCN红色名录中中国鲎的等级提升到濒危。
对于科研人员和保护人员而言,北海还能带给他们一丝欣慰:这里可能是中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保存较完好,以及当地群众保护意识较高的一片鲎栖息地。
在滩涂上爬行的小鲎。方晓淦 摄
每年5月至9月的鲎繁殖季,我们还能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这片距离市区只有20多分钟车程的滩涂上看到不少鲎配对繁殖的场景。与此同时,我们可能看到附近的村民带着游客走向滩涂,向他们讲解鲎的知识,倡导游客在赶海时不要惊扰鲎;我们会看到来自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甚至来自台湾的专家,在这片滩涂上顶着烈日走样线、取样方,只为能掌握更多鲎生存现状的数据,为下一步保护鲎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我们还会看到海洋、渔业、渔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滩涂上开展幼鲎增殖放流工作。
对于餐厅来说,经过环保公益机构、当地媒体的大力宣传后,业主们纷纷醒悟,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这些生存了4亿年的古老生物。他们把鲎从饲养缸里捞出来,放归滩涂;他们在自己的餐厅大堂挂上“不吃鲎餐厅”牌匾,以此为荣;他们截下游客带来的鲎,放归大海。
一家酒楼主动挂上“不吃鲎餐厅”牌匾。
方晓淦 摄
从捕鲎、吃鲎,到护鲎、放鲎,北海社会各界的变化令人欣慰,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变化不是靠法律法规强制规范得来的,而是各界人士发自内心的改变。
近年,北海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生态立市”的要求,并通过地方立法权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这也让社会各界看到鲎在北海滩涂上繁衍壮大的希望。
鲎,到底是种什么生物?
鲎,一种比恐龙还要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古老海洋生物,至今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4.5亿年,与它同时代的三叶虫早已成了化石,而鲎却一直繁衍生息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称。
鲎属蛛形纲、鲎科,鲎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很像古代武士的盔甲,因此又有“海怪”之称。鲎一共有4个品种,分别是美洲鲎、圆尾鲎、南方鲎和中国鲎。北海地区能见到的鲎主要有圆尾鲎和中国鲎。鲎的血液是富含铜离子的血蓝蛋白,这也让鲎成为地球上极少数的“蓝血动物”之一。
由于鲎的血细胞裂解物中含有某种凝固因子,遇到内毒素后会立即凝固成果冻状的半固体,根据这一特性,技术人员将鲎的血液制成鲎试剂,用于提示医疗器械和试剂的卫生情况,进而确保人类药品的安全。
鲎。方晓淦 摄
在滩涂上配对的鲎。方晓淦 摄
在全国乃至亚洲推行"北海模式"
为了让中国鲎得到更好的保护保育,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北海的滩涂上,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的专家也连续4年在北海开展调研工作。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中国鲎成功实现人工繁育规模化发展,北海的幼鲎年产量多达300万只,而IUCN鲎专家组更是希望在全国乃至亚洲的中国鲎保护工作中推广“北海模式”。
人工繁育幼鲎规模化发展
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培育出来的中国鲎幼苗。
陈瑞芳 摄
记者从广西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所开始研究幼鲎的人工繁育技术,至2006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累计通过人工繁育幼鲎20多万只,2012年以来,幼鲎的年产量已经达到300万只以上,并实现人工繁育幼鲎定量、可控、规模化、工厂化。近年来,广西海洋研究所在北海的幼鲎人工繁育基地还成功实现为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提供增殖放流的鲎苗,并为香港的高校提供科研用的幼鲎。
人工繁育的幼鲎。陈瑞芳 摄
“2014年以来,北海地区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放流幼鲎超过500万只,从目前情况看,增殖放流的效果比较显著,目前北海滩涂上看到的幼鲎数量比10年前有所增加。”广西海洋研究所科研业务部副部长陈瑞芳说,为更好地保护北海地区幼鲎的生长,研究所目前已经提交了幼鲎放流效果追踪和幼鲎在红树林区的生态中培等两大研究项目,尽可能多地保护幼鲎安全度过危险期。
打造爱鲎护鲎模范城市
2014年以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一直在北海乃至整个北部湾地区开展鲎野外种群调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工作。她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北部湾地区是全国中国鲎分布密度最大、栖息环境最佳的区域,甚至被称为“中国鲎最后的避难所”。
“北部湾地区中国鲎的生存现状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2014年,来自国内各地区的研究人员、民间保护人士、鲎试剂厂代表等40多人在北海举行中国鲎专家研讨会,大家就保护中国鲎、推动公众参与等目标达成共识,并正式成立中国鲎保育联盟。”林吴颖说。
过去数十年里,由于中国鲎野外种群等相关数据的缺乏,导致IUCN红色名录中中国鲎的保护等级迟迟未能更新,一直处于“数据缺乏”状态。为此,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关杰耀等人持续多年在北部湾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将数据提供给IUCN鲎专家组收录,终于在今年3月份正式推动IUCN将中国鲎的保护等级更新为濒危。
来自台湾的鲎专家陈章波(左一)在北海
为大学生开展中国鲎知识讲座。方晓淦 摄
林吴颖告诉记者,经过过去5年多的努力,北海地区在护鲎工作、公众参与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北海率先开展的“不吃鲎餐厅”活动已经从北海地区辐射到钦州、防城港等周边城市,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下一步,IUCN鲎专家组将与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等机构联合,借助今年6月将在北海、钦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的契机,尝试将北海打造成爱鲎护鲎模范城市,在全国乃至亚洲推广“北海模式”,让中国鲎得到更好保护。
民众护鲎意愿高涨
从渔民识鲎到全民识鲎,从捕鲎杀鲎到爱鲎护鲎,从吃鲎“进补”到全民护鲎,过去5年里,在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北海地区公众的爱鲎护鲎意识正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加入爱鲎护鲎队伍。
大学生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海洋生物的知识。
方晓淦 摄
北海人正用自己的行动,擦亮“中国鲎最后的避难所”这块招牌,用最佳姿态,迎接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
“北海群众对中国鲎的保护意愿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负责公众宣传教育工作的公关经理赵红旭深有感触。
赵红旭告诉记者,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2014年举行北部湾滨海湿地科考行活动,首次在北海地区招募志愿者,当时只有10多人报名。2018年再次举行科考行活动招募志愿者时,报名人数已经近百人。
最让赵红旭感到意外的,是北海的企业和群众对“不吃鲎消费倡导”活动的支持。2016年,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在北海发起全国首个“不吃鲎消费倡导”活动,该活动一启动就迅速得到当地媒体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活动包括市场调查、消费者调查、公众宣传、‘不吃鲎餐厅挂牌’等多个环节,由于这类活动在全国尚属首次,所以我们初步预估在北海推行活动时会十分困难。”赵红旭说,意外的是,自活动推开以来,北海社会各界的响应力度一年高过一年,短短4年内就有2万人次签署不吃鲎消费倡导承诺书,超过100家餐厅主动加入“不吃鲎餐厅”。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不但市场上卖鲎的现象基本消失,许多餐厅还会主动截下游客擅自带回的鲎,并主动放归滩涂。
此外,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还通过举行以中国鲎为代表的滨海湿地物种知识讲座进校园、滨海湿地中国鲎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北海群众对中国鲎生存现状的知晓率。
据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樊海龙介绍,2016年以来,协会联合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等机构开展“中国鲎栖息地保护行动”,仅2018年就在中国鲎栖息的红树林举行10多场净滩行动,参与的志愿者超过2000人次。
同时,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爱鲎护鲎进社区”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展板展示、志愿者讲解、亲子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群众认识中国鲎,了解中国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号召更多市民为保护鲎出力。
往期精彩荐读
“望三变坐三”!一季度北海财政收入总量再进一步,收入质量继续位居广西榜首
优秀!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获自治区表扬
新晋“围棋之乡”北海做东:全国业余围棋冠军争霸赛展开鏖战
推动围棋发展获肯定,北海被授予“全国围棋之乡”称号!
给力!北海这样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蓝天”!
执行总编 | 潘世远
审核 | 李维维
网络编辑 | 廖文治
校对 | 詹燕萍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