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涠洲岛上的“中国好人”陈光权
他,30多年如一日,
徒手建起了一个船舶避风港;
他,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家乡;
他,是涠洲岛一名普通岛民,
却被社会各界誉为当代“愚公”。
他,就是上榜5月“中国好人榜”的陈光权!
今年5月底,中央文明办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我市涠洲岛居民陈光权上榜。
记者近日在岛上见到了陈光权。他皮肤黝黑,满手老茧,满脸皱纹透露着漫漫岁月中的艰辛、坚持和奉献。
“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只是做了很普通的事。”
谈及上榜5月“中国好人榜”的感受,陈光权的回答如此平实,一如他30多年来的默默奉献。
陈光权生于1953年,是涠洲岛一名普通居民,从小生活在海边的他深知出海捕鱼的艰辛。
陈光权告诉记者,30多年前,涠洲岛东面没有港口,出海捕鱼的渔船回港都要绕到远离居民区的西边,距离最近的一个港口也有十几公里,需耗时2小时才能抵达。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渔船根本来不及躲避,出海渔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1986年,涠洲岛遭遇强台风,东面100多艘渔船来不及赶到避风港,被滔天巨浪掀翻,损失惨重。从那时起,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渔民搭建一个避风港。
马拉港港口。
说干就干,一头牛、一辆自制牛车、一把铁铲、一根铁棒、一副手套、一把铁耙就是陈光权建港的装备。他告诉记者,牛车用来拉石块,铁耙用来耙沙开航道,铁棒用来撬石块,铁铲用来挖沙开路,他就靠着这些原始的工具,用了30年的时间,搬运了200多万块石头,累死了20多头牛,徒手为渔民建造了300多米长的船舶避风港——“马拉港”。
邓召娇 摄
一路走来,陈光权忘记不了建港的艰辛。1989年,好不容易建好的部分堤坝在一次台风中被海浪全部冲垮,石料被海水冲走,之前的努力一下付之流水。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堤坝倒了就重新来过。拉石料、砌堤坝,陈光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建港上,“马拉港”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陈光权的心血。
陈光权抚摸与其相伴20多年的老牛。
为了建好避风港,30多年他风雨无阻地坚持。有人问陈光权这样做值不值得。他说:“值得啊,牙齿掉了我都不怨。”每次搬重石时,他都得咬紧牙关,长期如此,引起其牙齿松散、脱落。
一个人徒手建造了一个避风港,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事情,但陈光权做成了。他告诉记者,当他徒手一块块地搬运石头,一车车地拉回石料,很多人都笑他傻,大家都觉得在那个正对着风口的地方建造港口极其困难,不切实际。但他不理会别人的嘲笑,以老骥伏枥的信念,坚持一块石头接着一块石头地砌着。在他的影响下,部分渔民闲暇时也来港口给他搭把手。
建成的马拉港。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搬石,运石,砌石。30多年过去了,陈光权终于筑成了可容纳100多艘渔船的“马拉港”,以实际行动为乡亲们造福,为渔民们保命,诠释了“同船合条命”的传统精神,谱写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的传奇。
上图:陈光权牵牛前往港口维护。
下图:陈光权在维护马拉港周边环境。
如今,年过六旬的陈光权住在“马拉港”旁,每天放牛、巡逻、维护港口。他说,这个港口由他亲手搭建,他要守护好这个港口,每天看着渔民从港口平安出入,是他最大的心愿。
图文均由邓召娇提供
往期精彩荐读
2018年度广西十首好诗揭晓,《北海日报》编辑庞华坚作品入选
保护生态环境 北海祭出这件“利器”
王乃学在北海职业学院作思想政治教育报告
执行总编 | 孙国强
审核 | 李培
网络编辑 | 李潇榕
校对 | 廖文治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