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海客家土围楼居然这么有逛头,走着!

罗伟 北海日报 2020-09-19


日报君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逛客家土围楼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恰好日报君的小伙伴就能答啊!

下面日报君就带你走着瞧!



你知道吗?土围楼里为什么住的是客家人?


     土围楼里住的是客家人,大都是明清时期因为战乱饥荒迁徙而来,刚到北海时作为外地人的他们还属于“弱势群体”,只能选择远离城镇的大廉山脉一带作为落脚点聚居开垦。

     最开始还住在茅棚窝棚,随着垦耕土地的扩展,有了建立家园的物质条件后,他们就开始建筑自己的家居住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围楼。


合浦曲樟乡璋嘉老屋土围楼外景。罗伟摄


     土围楼一般分外围内围。外围大多是方形,也就是我看见的“大房子”,外墙的原料就地取材以沙土为主,掺入适量石灰,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可以增加它的拉力。

     建楼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土围楼的红墙青瓦。罗伟摄


     土围楼还保留着客家文化特色,跟我印象中红墙青瓦的样子出入不大。

你知道吗?土围楼为什么很难攻得进?


     大门口有两道圆拱门,第一道门是拉栅门,第二道门是用厚硬木板门,四周镶着铁皮,门板上还嵌有圆头大钉,再用三条横圆木上中下作为三道大门闩,大门一关,真就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了。


历经百年的土围楼大门。罗伟摄


     土围楼的内部真是五脏俱全,每一间房、厅堂、天井,都有走廊、巷道、楼梯相通,大家串起门来还是挺方便的。我观察了一下,各种生活设施也非常齐全,围楼里面还有很多加工粮食的设备和谷仓、水井、池塘等等。

     楼顶四角还建有碉楼,内墙半腰还设有骑马道,估计在战乱时用来居高临下还击来犯的敌人,只要楼门一关,便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了。


鸟瞰土围楼。罗伟摄

你知道吗?客家人为什么重视宗祖祠堂?


   北海的客家土围楼初成于明朝时期,创立初期是为了解决家族居住的安全问题;之后随着客家农耕的发展,有了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在清中晚期建筑土围楼时就更注重了围楼的型制格局;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大量的北海客家子弟参加革命,功成名就后他们荣归故里,就建设了规模、规格更“高调”的土围楼。


    作为当时的高端楼盘,有名的土围楼有“璋嘉府”“塘背院”“豪沃殿” 等。






历经风雨的土围楼门楼。罗伟摄


     穿过了几个规格不等的庭院之后,我看见了一座乍看就气宇不凡的厅堂,果然,我们这是来到了土围楼的核心之地——祠堂,当地人也叫它“祖公堂”。

你知道吗?客家人为什么重视宗祖祠堂?


祠堂设在围楼里最正中的房间,一般是三间连体,大堂里面摆放着历代祖宗神位,是土围楼内最庄严权威的地方。


合浦曲樟乡璋嘉老屋场祖祠。罗伟摄


    土围楼的客家人都是同族同姓人一起居住,所以这里不仅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处罚违反族规的族人的地方,也是逢年过节合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娶亲嫁女拜天地、祭祖、宴宾客的大喜之日操办的地方,参考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村。


     这里的客家人时代居住于此,没怎么受到外面当地文化习俗和语言的影响,至今,北海客家文化还能自成一格,继续传承发展。






充满沧桑的土围楼老屋。罗伟摄

你知道吗?客家人为什么注重“礼数”教育?


     北海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客家子弟在土围楼里自小所受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子弟明“礼数”。这个“礼数”,于家,尽子孙孝义;于国,尽忠勇之心;于众,行仁义之德。这种道德品行在土围楼里的客家人中世代相传。


     在围楼里的“私塾”,也就是客家小孩上学读书的地方。至今在这些教书育人的学堂里我还能看见许多如“进士”“文魁”或“慎独”“谨行”等匾额。



图源 大客家网


     最后日报君感慨一下,光阴流转、时代变迁,这土围楼里的客家人后代都走了出去,但是楼内留存下来的许多历史印记还能让后人感受到当年迁居到北海的客家人的奋斗足记。


合浦县闸口镇社边坡围楼内的各民宅。罗伟摄



接下来

日报君还会带大家继续打卡北海

好玩的

好看的

还有好吃的~


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荐读


沈晓鸣,我想给你一个拥抱
为她一人,北涠停航客船昨夜“空船”抗风起航
新版新闻记者证宣传片震撼登场!
北海两名机关职工收“六合彩”单被抓,归案时收取下线赌资共超70万
超赞!北海市委、市政府和6名个人因担当作为获自治区通令嘉奖!




审核 | 李维维

网络编辑 | 邹文琦

校对 | 詹燕萍  黄月映(实习)

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