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到北海,殷切嘱托北海“要打造好向海经济”“保护好北海生态环境”“加强文化保护和利用”,为北海加快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牢记领袖嘱托,在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方立法实践中感恩奋进、踔厉不怠、勇于创新,累计完成立法10部,包括立法条例1部和实体法9部。其中,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3部,环境保护领域3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3部,率先在全区实现设区市地方立法三大领域事项平衡覆盖,把领袖嘱托深切践行于地方立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2021年5月,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就地方立法工作经验,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设区市地方立法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中的作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要让法律既有威严又有温度,立法项目必须紧扣大局、基于民意。五年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项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动法规案提出紧跟向海大势、直击民生关切。 完善立法规划把握大势。在完善首个五年立法规划中,北海市人大常委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作出要立法保护北海涠洲岛、沿海沙滩、红树林、合浦汉墓群和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指示要求,紧盯地方立法三大领域,充分调研挖掘,把握北海发展特点和现实基础,结合发展向海经济作深入思考,形成“五个立法”立项方案,分别报请市委、自治区人大常委审定和指导,结合实际及时完善五年立法规划,确保规划紧扣领袖殷切嘱托,回应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期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明在立法联席会议上对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立法基地进行授牌。 征集立法项目广纳民意。为使法规立到群众心坎,北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深入了解群众诉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通过媒体公告、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方式,广泛征集县区人大、市法制办和31个政府组成部门立法项目建议,累计征集33个建议项目,建议征集实现政府部门全覆盖。通过代表联络站(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络舆情反馈、人大信访接访、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基地等途径广集民意,组织代表集中进站活动700多次、5000多人次,接待群众6000多人次,收集立法项目意见建议1000多条,推动代表进站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常态化制度化。《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为保护北海的碧海银沙提供了重要保障。吴杰 摄
比如,为开展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调研组3次上岛调研,收集到代表和群众强烈反映必须解决岛上“抢种”房子乱象、建筑垃圾处理难、海底珊瑚保护难等意见建议;为开展沙滩和矿产资源保护立法,认真梳理群众通过政务服务热线提出的要严肃整治海砂滥采乱挖、银滩景区乱搭乱建等意见建议;为开展市容市貌立法,通过媒体、网络公开征集并梳理群众反映的小广告乱贴、占道经营等焦点问题。 北海市人大常委会认真梳理分析、做到即知即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结合行政执法综合改革、推进市域治理法治化,促进相关立法全面铺开推进。 作为新获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在既缺上位法支持,又少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要确保立法做到“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注重内外结合、确保民意表达。五年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内部破题与外部突围结合,创新立法制度设计,完善立法方式方法,注重吸纳专业力量,丰富民意表达渠道,在推动立法实践内外联动中,持续拓展民意收集广泛性,增强民意表达有效性,有效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在立法制度设计上实现民主集中。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严格落实地方立法“双组长制”实施办法,完善常委会立法工作流程、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论证听证制度和立法后评估制度等制度体系,确保立法在制度规范下有序推进。特别是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而突破性开展的“五个立法”,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常委会主任担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对应成立5个专项立法工作小组,分别由5位常委会副主任担任小组长,人大教科文卫委、外侨委、城建委、农经委等作为成员并牵头至少1部法规立法;机关全体动员,专工委全员参与,形成加力推进“五个立法”的强大合力。 灵活把控、多方提案,在推进方法上注重多方联动。在“五个立法”推进中,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以往法规案主要由政府起草并向人大提出的传统做法,部分法规案直接由人大各专委提出,充分发挥专委委员联系广泛、直通群众的优势,激发专委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活力,推动法规案意见征集直抵民心、直击民事。“五个立法”中的4个分别由人大教科文卫委、外侨委、城建委、农经委作为法规案起草部门、提出法规案,既强化了人大与政府的紧密协调,又监督促进了政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推动法规案意见征集扩展有力、民意表达顺畅有序,有力促进地方立法进程。 创新模式、招标起草,在专业能力上确保民意表达精准。为破解立法专业能力不足问题,确保回应群众诉求不跑偏,对北海沿海沙滩、红树林、老街、合浦汉墓的立法保护,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打破立法常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以招投标确定法规草案执笔单位,中标单位全程参与立法,具体负责法规文本起草和修改,既解决了立法技术性问题,又保证立法调研中群众意见梳理到位、筛选出切合立法本意的好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向群众宣传《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 多点集智、有效拓展,在立法参与上丰富民意表达途径。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4个、立法基地3个,建成代表履职平台417个,聘任立法专家32名,并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代表联络站有效融合,将人大网络系统与政府政务系统有效联接,将人大信访与网络舆情收集深度联动,全面拓展公民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渠道和方式。为科学制定10部法规,邀请立法专家40余人次参与立法,提出修改意见建议100余条;征求人大代表及基层群众意见建议39次,征集修改意见建议400余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注入了地方立法全链条,并推动完成北海“首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海城区北部湾社区作为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发动组织基层代表群众提出134条相关法规草案修改意见建议,比如要合理规划布局沿海岸线建设、为子孙后代护好碧海银沙等意见被充分吸纳,促成《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专条对沿海沙滩实行分类保护,根据沿海沙滩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将沿海沙滩分为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三类区域,并明确应当合理设置建筑后退线。2021年北部湾社区获批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立法为了人民、成果人民共享,是立法的根本出发点。五年来,北海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指示精神,立法成果更加突出引领全市人民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理念,9部实体法的条款设计,在严格落实地方立法原则基础上,真切回应全市人民为把北海建设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为生活在北海而感到自豪的强烈愿望。 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时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比如,《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国新获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中最早开展的海洋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条例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将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从海岸线外3公里扩充到6公里,海岛立法保护力度走在全区乃至全国前列,为进一步擦亮全国最美海岛“金字招牌”提供了坚实保障,涠洲岛鳄鱼山景区成功获评国家5A景区,鲸现涠洲、珊瑚盛开等成了渔民群众常见的、八方游客青睐的海岛美景。
又如,《北海市红树林保护条例》完成一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制定实施厚实基础,有力促进红树林科学保护,80%红树林纳入了国家或自治区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北海累计新增红树林面积1173公顷,较2011年增加38%。《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将沿海沙滩保护利用、整治修复、监督管理等以立法固定,为保护好北海的碧海银沙,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向海图强之路提供重要保障。《北海市矿产资源保护条例》开创广西设区市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先河,为践行矿产资源“保生态”“促发展”双重使命、加快工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了全球最大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在北海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数量位列全区设区市之首,《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等3部法规相继施行,紧扣“一带一路”主题,有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加快推进文化北海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益于直击民生、切合民意的立法实践,合浦汉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北海获自治区出台文件支持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获评“中国十大秀美城市”。一个令人向往、人民倍感幸福的品质之城、魅力之城正加快建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北海正崛起在春潮涌动的北部湾畔。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提供
审核 | 劳国娇编辑 | 周方舟校对 | 范德茵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