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媒体“大咖”眼中的北海
编者按:
4月25日,“牢记嘱托 向海图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五周年主题宣传暨“习声回响 向海图强”北海、海口、湛江三市百家新媒体采风活动启动。北海、海口、湛江三市百家媒体编辑、记者相约珠城,实地感受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领略北海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媒体朋友先后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铁山港公用码头、金海湾红树林和太阳纸业、信义玻璃、北海国际邮轮母港、忽米网、银滩、高德古镇、合浦月饼小镇、海丝首港项目等,通过深入参观采访,发现北海,认识北海,感受北海。
本报记者采访了参加此次活动的部分编辑、记者,听他们谈对北海的感受和期许。
看看他们怎么说——
人民日报社广西分社记者郑壹:
开放发展的基因烙印在北海的骨子里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开放发展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北海的骨子里。我是第二次来北海,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活节奏,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
近五年来,北海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铁山港货物吞吐量年年攀升,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矿砂、粮食等经海铁联运班列送达国内各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久久为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申遗工作如火如荼,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了北海智慧、体现了北海风格;金海湾红树林修复面积和保有量进一步提升,冯家江湿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初具成效,北海的生态优势日渐凸显。祝福美丽的北海今后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书写出更华美的篇章。
(本报记者 黄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总站记者王钰琪: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北海未来可期!
4月25日下午,我随采风团走进北海国际邮轮母港、高新区、银滩采风。这次采风活动让我对北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滨海旅游之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很乐意向更多人介绍北海。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北海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周洋)
中新社广西分社社委兼中新社北海支社社长杨强:
北海5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回顾近年来北海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北海的向海经济稳步发展,力争打造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视机、光伏玻璃、高端造纸生产基地,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北海的文旅产业欣欣向荣,建起了海丝首港、邮轮母港、高德古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引进了多家五星级酒店,项目引进和建设速度之快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冯家江湿地经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后,成为一个生态修复样本,在国内引起了很高关注。布氏鲸在北海海域频频出现,表明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北海此次能够吸引百家媒体前来采风报道,说明大家非常关注北海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北海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本报记者 周洋)
《中国文化报》广西站记者莫曲:
北海历史文化魅力无限
近几年来,北海加大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月饼小镇将月饼文化、骑楼文化、汉文化融入整个小镇布局和景观设计,打造了体验、游玩、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文旅产融合新典范;高德古镇、侨港风情街,街巷肌理在改建中得以保存,与新业态相得益彰。如今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大家不仅可以到现场感受藏品的魅力,还可以足不出户在线观看,馆藏精品“触手可及”。此外,北海博物馆以及各具特色的贝雕博物馆、南珠博物馆、汉晟古兵器博物馆等,也成为人们了解北海历史文化的一扇扇窗口。身处这座城,处处皆可感受其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冯敏)
《中国旅游报》驻广西机构孟萍:
北海旅游发展充满了活力
北海景区品质提档升级了。老牌景区经过升级,面貌焕然一新,比如银滩升级之后景观环境更美了,游乐体验项目更多了,配套设施更齐全了;高品质的新景区不断建成,如海丝首港、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高德古镇等,让北海更加新潮更加好玩,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彰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大大提升了。近几年北海建成了一批高星级酒店,同时精品民宿、酒店式公寓等各种类型的住宿设施也不断完善,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我以后还要带上家人一起再来北海旅游。
(本报记者 冯敏)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黄尚宁:
北海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引人瞩目
冯家江治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维护生物多样性。我走访过很多城市,我认为,北海在这样的生态理念指引下,通过对冯家江的治理改善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充分释放了生态产品的综合效益,整治成效显著。当我得知冯家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入选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我为北海感到高兴。这次再到北海采访,我将继续关注北海在生态建设方面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报记者 谭华懿)
《中国改革报》广西记者站记者马永娜:
北海5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惊艳
投入27亿元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改造升级银滩景区,从前在广西属于“跟跑”的工业现在占据“领跑”梯队位置,临港大工业形成新格局、向海交通物流取得新发展,新经济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要在5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见北海确实做到了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以实际行动将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我对北海未来5年的发展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谭华懿)
人民网广西频道主持人郭振乾:
未来北海会发展得更好
我第一次来北海是2007年,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这里气候和生活方式我都挺喜欢的,北海就像是课本上那篇《海滨仲夏夜里》描述的那样,一切都很惬意。如今,在进一步参观采访了北海国际邮轮母港,以及忽米网、石基等企业,我相信未来北海会发展得更好,在新的历史起点,北海能够把握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本报记者 吴礼娜)
央广网广西频道主任沈丽丽:
我为北海的快速发展而自豪
因工作的缘故,我常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不仅如此,在北海生活工作的朋友也时常向我讲述在北海的幸福生活:营商环境更好了,办事更方便了,环境更美了,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安全感更强了。
“向海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营商环境在广西实现‘四连冠’”“投入37亿元建成32所中小学、幼儿园;投入28亿元建设6家公立医院”……一项项喜人成绩,一件件为民实事,让北海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品质北海、魅力北海”愈加闪耀。我十分看好北海未来的发展,期待珠城奏响嘹亮的向海之歌。
(本报记者 麦月)
广西日报北海记者站站长蓝永前:
北海有一股不可遏制的上升力量
近年来,北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大力培育企业发展沃土,让众多头部企业把优势项目、高端人才等多种资源放在北海,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勃勃生机。北海炼化、惠科电子、太阳纸业、信义玻璃、北部湾新材料、天下秀、京东……都是令人眼馋的重大项目和企业。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5年来,北海文化建设独树一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优势愈加突出,未来不可限量。
(本报记者 黄娴)
《当代广西》记者刘峥:
北海未来可期
因为工作缘故,时常到北海,但是经过此次的参观采访,才真正实地感受到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新变化。银滩景区改造提升华丽变身,集国际化、高水准、高品质的国际邮轮母港建成,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快速,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此行我发现北海不仅文化底蕴深厚、风景迷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同样令人瞩目。北海,未来可期,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北海发展得更好,期待北海在旅游、文化、生态、经济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吸引更多人到北海旅游、置业。
(本报记者 黄金敏)
海口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吴畏:
加强交流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我对北海五年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重要讲话精神,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予以点赞。北海、海口、湛江三个城市同处北部湾城市群,城市之间关联度高,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强。这次三市联合举办百家新媒体采风活动,全面展示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形象,海口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北海、湛江的交流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黄娴 实习生 杨俊琦)
湛江市委网信办主任汪良波:
做大“朋友圈” 做强“经济圈”
近日,湛江、北海、海口三地网信部门组织开展百家新媒体采风活动,充分发挥三地新媒体快速、新颖、灵活等优势,采取图文并茂、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新形象,探索三地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路径。活动期间,三地媒体的采访报道已经呈现有声有色有精品、出新出彩出爆款的特点,目前采风活动的阅读量已经超2.3亿次。相信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一定能为三地做大“朋友圈”,做强“经济圈”贡献网信力量,以实际行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本报记者 黄娴 实习生 杨俊琦)
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记者冯革里:
我相信北海的未来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提出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这5年来,我见证了北海的发展,在4月25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也仔细聆听蔡锦军书记介绍了5年来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我相信北海的未来大有可为,期待北海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本报记者 周洋)
新浪广西高级编辑谭紫芳:
北海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我非常期待此次采风活动中海丝首港这一站,无论是全景交融演绎的古港故事,还是在古港中赏夕阳、看美景,都可以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休闲体验,让人心驰神往。希望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加强对北海在历史文化传播、打造文化品牌方面的了解。
(本报记者 涂嘉瑜)
今日头条编辑石雨尼:
让人流连忘返的滨海城市
(本报记者 涂嘉瑜)
湛江日报记者朱明杰:
北海彰显独特“首港魅力”
近年来,北海着力打造向海经济,聚焦临港大工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向着“深蓝”进军,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彰显了独特的“首港魅力”,成为南海之滨熠熠发光的一颗“明珠”。特别是先后引进了信义玻璃、太阳纸业等一批龙头项目到三大世界级产品生产基地孵化孕育,从保护金海湾红树林生态到“唤醒”“非遗+文旅”产业,有非常多值得湛江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希望这次百家媒体采风活动更像一场解放思想、比学赶超的“破冰之旅”,推动北海、海口和湛江三城“手挽手、肩并肩”,砥砺奋发,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共同谱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本报记者 廖思宇)
南方日报社湛江分社记者傅晓冰:
北海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这是我第一次到北海,此前我一直认为北海只是广西南部的一座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滨海小城,生态优势应该是北海的“王牌优势”。当了解到北海近年来推动落地的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让我对北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近年来,北海以打造向海经济为主要抓手,在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从生态优势逐步焕发出产业优势,尤其是一批“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落地,让城市更具竞争力、产业发展更具潜力。希望北海下一步能在保留自身发展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产业资源优势实现互助互赢。
(本报记者 廖思宇)
湛江市广播电视台记者陈亭君:
对北海的历史文化充满期待
此次来到北海参加采风活动,我对行程十分期待,其中对参观高德古镇、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月饼小镇等内容尤为感兴趣。我希望从中能多了解北海的历史文化,了解北海的前世今生,感受北海的文化特色。
来到北海,才能真正感受到北海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希望今后湛江与北海多多交流,加强两地合作,共同学习进步,一起谱写好新时代海上丝路新篇章的精彩故事。回去之后我也会向亲朋好友介绍北海的美丽,有机会还会再来北海,感受不一样的北海魅力,品尝北海的特色美食。
(本报记者 翟坚求)
海口日报记者禤达锦:
北海是个风景秀丽的城市
尽管第一次来北海,但北海与海口一样同为滨海城市,不管是气候还是饮食习惯,都与海口十分相似,给我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初到北海,便与同事共同夜游北海,浅尝北海当地美食。
在发展方面,北海和海口一样都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海洋经济。而且北海盛产珍珠,是著名的“南珠”之乡,制作的珍珠饰品凝重结实、浑圆剔透、晶莹光润,我打算去逛一逛购买一些饰品送给家人朋友。在北海采风的时间里,我希望能加深对北海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期待进一步认识北海。
(本报记者 翟坚求)
海口网记者史子杨:
北海拥有神奇的治愈能力
我对北海之行十分期待,当天晚上就和朋友相约去了老街,漫步于骑楼的巷道,喝杯柠檬茶、吹着小凉风,感受北海的文化印记。北海和海口同为北部湾城市,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兄弟”,处处彰显着滨海城市的特色。从“椰城”到“珠城”,身处碧海蓝天、帆影片片的银滩,仿佛置身于海口西海岸。在未来的几天里,我们还将前往北海各处采风,希望能够更加深入挖掘北海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用心感受北海和海口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本报记者 李惠兰)
海口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张航:
北海银滩让人惊艳
我在上大学时就对北海充满期待,北海秀丽旖旎的风光、鲜香肥美的海鲜让人心生向往。北海与海口都是滨海城市,有着很多的相似点,虽然是第一次到北海却感觉很亲切,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人们谦逊有礼。能够参加此次采风活动,我感到非常开心,对接下来参观的高德三街、高德古镇、金海湾红树林、海丝首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月饼小镇等参观点都很期待,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这座城市各方面的了解。
(本报记者 李惠兰)
海口市新媒体协会会长张磊:
我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
北海历史文化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里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被誉为“天下第一滩”的北海银滩和中国“十大美丽海岛”之一的涠洲岛是北海的两大旅游金字招牌。5年来,北海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时,充分挖掘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出海丝首港、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高德古镇等新品旅游景区,给广大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相信北海未来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以后有机会的话,还会再来北海。
(本报记者 李惠兰)
往期精彩荐读
2022年北海市“建功新时代 阅读助圆梦”全民阅读、版权·“绿书签行动”宣传暨“学习金句”系列主题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