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跨国视野:2022年9月台湾地区出版的人文新书
編者按
今日選取2022年9月台灣地區最新出版的專著四本,其共通之處,首先是四者皆為譯作,以此可觀“域外思想”、“他山之石”;其二,在於四位作者都以跨國、全球的視野進行著各自的研究。各國歷史的聯結給予我們宏觀的認知,而各國之間的比較研究,又將有助於我們發掘全新的故事。
1
《歷史的轉換期9: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小松久男 編
李彥樺 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2-9
内容簡介
世界史還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討論?聚焦在短時間甚至單一年分的橫切式敘述法,可以幫助我們看出怎樣的全球史面貌?陸續出版的「歷史的轉換期」,進入十九世紀中期動盪的世界局勢。在這一冊裡,我們又看到了不同的書寫嘗試。
談到1861年前後,熟知近現代史的人大概能講出此時世界各地的發展:被英法聯軍及太平天國夾擊的清朝,明治維新的日本,南北戰爭的美國,挾工業革命之勢殖民亞非的西歐列強,新興的日耳曼與義大利民族國家等等。這是改革與試煉的時代。若要用兩個關鍵詞彙來宏觀概括,就是帝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帝國主義促成富國強兵,受外力侵略的舊國家則力圖思變;民族主義促成各地域人民的分裂與統合,更是現代國家競逐及國際爭端的濫觴。然而,這時期的世界史並不只是用兩個抽象的宏觀名詞便能解釋。本冊更關心的,是一個個充滿不確定、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談到當時具代表性的人物,你一定聽過俾斯麥,但可能沒聽過伊格納提耶夫;你可能知道恭親王奕昕,但不一定知道米德哈特.帕夏。身為俄羅斯外交部亞洲局長的伊格納提耶夫,在大博弈時代力主俄國進入中亞,英法聯軍進入北京時擔任清朝對外的折衝角色以換取遠東沃土,更曾與日本幕臣使節交涉北方諸島國界,並為了鄂圖曼國土與俾斯麥在談判桌上交手。而同樣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的,除了清朝的恭親王奕昕外,還有力圖改革、頒布新憲法的鄂圖曼大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他不只成功讓巧取豪奪的伊格納提耶夫受挫,留下的改革精神更啟發了後續土耳其的建國運動。
在這個帝國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他們都以一己之力,盡可能為自己的國家謀求更好的未來。我們可以看到,這群人身處新舊國家的轉型夾縫,呼吸著同一股時代氣息,卻邁向了不同的結局;而他們串起的微觀故事,構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全球史面貌。
兩個力挽狂瀾的大帝國(大清、鄂圖曼),兩個急起直追的小國家(俄國、日本),以及一個剛成立的新興民族國家(義大利)。以1861年為舞台,一群運籌帷幄的歷史人物為主軸,我們得以看見大時代的巨變浪潮下,充滿能動性的個人,如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作出抉擇,為自身國家引路。
編者簡介
小松久男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
1951年出生。專長為中亞近現代史。
【主要著作】
《革命的中亞──某扎吉德的肖像》(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
《新版世界各國史 中央歐亞史》(編著)(山川出版社,2000年)
《易卜拉欣,日本之旅──俄羅斯.鄂圖曼帝國.日本》(刀水書房,2008年)
《激動中的伊斯蘭──中亞近現代史》(山川出版社,2014年)
《中央歐亞史研究入門》(共編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
《近代中亞群像──革命世代的軌跡》(世界史Libretto人80)(山川出版社,2018年)
目錄
出版緣起 陳建守
導讀
寫在前頭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總 論 改革與試煉中的一八六一年 小松久男
第一章 危機中的清朝 吉澤誠一郎
1 太平天國及其勁敵
2 從皇帝駕崩到政變
3 清朝東山再起
第二章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坦志麥特改革 佐佐木紳
1 米德哈特.帕夏的時代
2 一八六一年,尼什
3 改革套路的實踐
4 面臨國家的轉換期
第三章 陸軍大臣米留廷的回憶 青島陽子
1 「大改革」時代與德米特里‧米留廷
2 解放農奴與國家.社會的「自由主義式」改革
3 主導「大改革」的「開明官員」
4 米留廷所描述的一八六一年俄羅斯帝國
第四章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的衝擊 麓慎一
1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的發生
2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與江戶幕府
3 波薩德尼克號事件與英俄對立
第五章 義大利統一與移民 北村曉夫
1 義大利的統一
2 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移民
3 政治領袖及知識分子的移民觀
4 移民的聲音
專欄
另一部自傳
從圖畫看俄羅斯人在對馬的行動
圖片來源.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
2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游牧、商業與宗教,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
森安孝夫 著
陳嫺若 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2-09
内容簡介
過去,歐亞大陸的騎馬遊牧民掌握了歷史的關鍵,利用自身的機動力,建立星羅棋布的絲路交通網絡,搭起連繫中國、印度、西亞、歐洲等文明的橋梁,打造協調各地資源的遊牧國家,最終促成前近代世界的形成。不只政治、軍事力的通行,粟特和回鶻商人,以及佛教、摩尼教、瑣羅亞斯德教等諸多人群,也將商業、文化、宗教傳播到絲路的每一個角落。
本書作者森安孝夫教授憑藉著深厚的歷史學與語言學造詣,帶我們了解帶著我們深入了解這群騎馬民族,如何建立起橫跨大陸的「前近代世界體系」?古回鶻文的書信,如何揭開日常商隊貿易的真相?震驚國際的日本摩尼教畫像,如何解開絲路宗教文化交流的謎團?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段馬背上的世界史。
作者簡介
森安孝夫
一九四八年生於福井縣。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於同校研究所就讀時,獲得法國政府公費留學,赴巴黎留學。曾任金澤大學助理教授、大阪大學教授、近畿大學特聘教授等,現為財團法人東洋文庫監事、研究員、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文學博士。主要著作有《興亡的世界史05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回鶻-摩尼教史的研究》、《東西回鶻與中央歐亞》、編著《中亞出土文物論叢》、《從粟特到回鶻──絲路東部的民族與文化交流》。
目錄
序章 學習世界史的理由
一 什麼人需要歷史?
二 歷史與權力、權威、宗教
三 現代歷史學的使命
第一章 歐亞世界史的基本結構
一 人類史的潮流
二 歷史時代的濫觴──農業革命到鐵器革命
三 戰爭、交流、全球化的時代──從騎馬遊牧民的出現到現代
第二章 騎馬遊牧民的機動力
一 馬的家畜化
二 歐亞的民族大遷徒
第三章 絲路的世界體系論
一 前近代的世界體系
二 遊牧國家與絲路
第四章 粟特到回鶻
一 宗教之路
二 粟特與回鶻的接觸點
三 從摩尼教到佛教
第五章 回鶻網絡的盛況
一 解讀古回鶻語文書
二 商隊的往來與社會生活
第六章 絲路與日本
一 絲路的終點
二 摩尼教繪畫傳來日本
後記
參考文獻
3
《石人考古學:突厥遺緒與歐亞草原的世界》
林俊雄 著
朱振宏 譯
八旗文化
2022-09
内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中亞史及考古學者林俊雄在其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走遍歐亞大草原,調查石人真相的重要成果。他深入中國西北、蒙古、中亞、東歐與俄羅斯的草原地區,考察各地石人的遺跡與相關傳說,並對石人及相關墓葬遺址進行測繪與攝影,在本書中呈現了將近三百幅的第一手圖像資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草原石人的特徵,探討其起源與古代突厥人的密切關係。第二部分則是追尋草原石人的前世今生,比較上古時期的 #遊牧民族 的石人,以及古 #歐洲 與古中國石人造型的異同。第三部分則是考察草原石人逐漸式微的背景及原因。
本書不只是針對古突厥時代石人及相關遺址的詳實考古研究,更系統地闡述了歐亞大陸各地從史前時代到十九世紀豎立石人像的源流發展,以及不同地域間石人遺存的組成、石人表現特點與相互關係。因此,讀者透過本書不只能清楚了解歐亞大陸的石人傳統,更能對古代歐亞草原的世界,產生真實且豐富的想像。
作者簡介
林俊雄(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
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著有《歐亞大陸的石人像》(雄山閣,二○○五)、《獅鷲的飛翔──以聖獸觀察文化交流》(雄山閣,二○○六)、《遊牧國家的誕生》(山川出版,二○○九);共著有《中央歐亞史》(山川社,二○○○)、《中央歐亞的考古學》(同成社,一九九九)。
目錄
序言
第壹部|突厥的石人
第一章:何為石人?
第二章:石人的細部表現──髮型、帽子、衣領、容器、手指、火鐮
第三章:伴隨著石人的石圍圈和石列
第四章:石人是表現誰呢?
第五章:用石圍圈或土牆、溝槽圍起來的設施是火葬墓抑或是紀念遺址?
第六章:突厥第一汗國時期沒有石人嗎?
第七章:石人何時出現?
第八章:石人何時消失?
第貳部|古代歐亞大陸的各種石像
第九章:歐洲和西亞的石像
第十章:斯基泰和薩爾馬提亞的石像
第十一章:中亞、西伯利亞、蒙古的石像(突厥石人除外)
第十二章:中國的石像
第十三章:中國、突厥和粟特的三角關係
第參部|突厥時代以後的石人
第十四章:波洛韋茨的石人
第十五章:蒙古東南部的石人
第十六章:伊斯蘭時期以後的「石人」
結尾語
後記
譯者後記(文/朱振宏)
附錄:
一、中央歐亞編年表
二、突厥.回鶻時代祭祀可汗等級與貴族的營建設施
三、唐代陵墓原有的石刻數量(唐初至高宗、武后時代)
4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碧兒姬.特倫威納 著
堯嘉寧 譯
衛城出版
2022-09
内容簡介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了近代亞洲,
也改變了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家-------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出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了三個前現代國家: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家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家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作者簡介
碧兒姬.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
瑞典林奈大學文化科學系研究員。維也納大學歷史學博士(副修日本研究),2013-15年在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6-19年在蘇黎世大學全球史講座中擔任歐盟HERA (Humanities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特倫–威納的研究與教學領域主要在1900年以前的東亞及東南亞外交、社會、文化史。是少數曾在日本、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典、奧地利、美國等多地進行研究,並擁有與國際學術界及各國史家交流對話豐富經歷的新一代學者。
目錄
推薦導讀:風雲際會下萌生的全球都市馬尼拉 鄭維中
第一部分 時代背景
緒論
第一章 比較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中國與日本
第二部分 在菲律賓發生的跨文化相遇
第一章 全球舞臺的建立
第二章 三邊貿易的三部曲:中式帆船貿易、跨太平洋貿易與糧食貿易
第三部分 拉遠鏡頭:地方、中央與全球的連結
第一章 三邊的外交關係:南中國海的跨文化外交
第二章 地方與中央的二元主義
第三章 地方與中央的緊張關係:地緣政治的戰略、情報與資訊收集
第四部分 拉近鏡頭:近代的馬尼拉與區域的全球化
第一章 「馬尼拉夢」?港口城市馬尼拉
第二章 行動者與代理人
終章
謝辭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END
更多精彩推送、学术资讯,请见“港台人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