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这一家子,三代从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代从教,桃李芬芳。教师,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家三代人民教师,对于张莉莉老师来说,每年的教师节都是意义不同的时刻。

一片丹心报祖国:张荣久

张莉莉的祖父张荣久生前任职于富锦师范学校,是一位英语教师。说起祖父的经历,似乎不能仅用“苦难”“辛酸”来概括。从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下幸存,到回归家乡重返教师岗位,祖父的生活是虽饱经战乱却仍充满信心,历经苦难仍尽心回馈祖国。张爷爷一生博闻强识,精通英语、日语、朝鲜语,还会一些俄语。回忆起小的时候,莉莉老师说:进入梦乡的爷爷嘴里都说的是些什么?为什么自己一句话都听不懂。长大了才明白,在梦里他是用外语与他人交涉呢!

1944年,爷爷用打油诗记录自己在狱中和被

押赴刑场的情景,这也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在张爷爷生前留下的日记中可以清晰地了解他被日本侵略者关押时险些被枪毙的故事。因为精通日语,日伪时期默默地做了许多事。在为民奔走的过程中,一些例如“日本小国,亡不了我的国家”的话语被汉奸告密给日本人,他便因此被认为是反满抗日分子而被关在监狱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严刑拷打,张爷爷曾亲身经历过。

就在日寇要对他进行枪决的时刻,胜利的曙光冲破云霄,张爷爷因此重获新生。在从佳木斯步行返回富锦的途中,他遇到了苏联红军军车,爷爷用俄语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并得到了苏联红军的帮助得以顺利返乡。

在以后的岁月里,爷爷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在文革时期,爷爷的特殊背景使得他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这也成了他一生的痛。

文革后,爷爷成为当年黑龙江省第一批被平反的文化领域人才,重返教师岗位。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学子传播知识、种下希望。他曾说,我们肩负着伟大而美好的使命。我们可以通过爷爷写的打油诗,体会他重返教师岗位、报答党恩的豪迈情怀。

1980年除夕夜,爷爷用文字记录自己

对重返教师岗位对党的感激之情

如今,他虽然不在了,但是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生涯的留恋和不舍,都在这些文字中流淌。也正因为如此,张莉莉的父亲张宇平继承了爷爷的遗志,最终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万家忧乐记心头:张宇平

父亲张宇平1949年出生于富锦市。文革结束后,通过全县招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富锦市富民乡中学录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入富锦县第三中学并担任班主任。后又调转至省重点高中富锦市第一中学,担任俄语教师和班主任,现已退休。张莉莉的教师梦,很大程度是受父亲的影响,尤其是在做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更是汲取了父亲当年教育学生的经验和方法。张宇平的教育很人性化,他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严慈相济,关爱有加。他的教学风格更是深受学生喜爱,课堂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他所教的班级,俄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张宇平也因为出色的教育教学智慧,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在张宇平的影响下, 在家人中,除了张莉莉成为一名教师以外,姐姐成为一名优秀的俄文翻译兼记者,弟弟则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首先来自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其次来自家风的传承。这种认同和传承化作为祖国培育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为祖国培育允公允能、德才兼备栋梁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家风的传承,张莉莉也如祖辈父辈一样选择了教师职业。

不负时代使命:张莉莉

二十二年前,张莉莉第一次迈上讲台。那一刻,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崇高的职业,并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二十几年来,她践行着自己的那份梦想,努力着、收获着。

正是源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与崇敬,莉莉老师把她的每一节课都看的很重,认真备课,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根据学生的“胃口”来选择授课内容,因此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上网查资料、准备课件,这也使她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着被学生认可和喜爱的成就感。她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研讨问题时的那种感觉真的很美!而她自己也常感到最快乐的时间就是与学生畅游在艺术的殿堂。

在祖父与父亲的引领下,她更加崇尚爱的教育,以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着每一个学生。从每一届学生的军训开始到最后的离别,从与学生严厉的训导到亲切的交谈,从与学生“没大没小”地打雪仗到毕业后再聚首的推杯换盏,从与学生发生误会矛盾到误会化解后与之相拥落泪的一瞬,莉莉老师也体验着被学生理解信赖的幸福和喜悦。

在她看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才会听你的话,也最终会信服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特定的内涵,决定了她终生都要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如今,作为教师世家第三代的张莉莉正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用仁爱与执着奉献在自己心爱的“红烛”事业里。

听说你还想看

今年教师节,佳大这样过

在山川,在田野,在社区,看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第

《他讲坛》:找到师生理想状态

佳木斯最高人才荣誉奖项!

-JMSU 1947-

来源 / 宣传部

撰稿 / 李春阳

编辑 / 祁宇喆  陈丽娜  责编 / 殷宏婷

审阅 / 高    佳

监制 / 宣传部

更多内容,可登陆佳木斯大学新闻网

http://news.jmsu.cn/

关注微博&抖音 @佳木斯大学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解锁

图片征集QQ群:1134486351

投稿邮箱:jiadaxinmeiti@163.com

联系电话:86188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