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密干栏式(苗侗)建筑文化(二)
本期作者
刘洋,HND建筑设计师
80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多年城市建筑行业经验,深深向往乡村那种真实,淳朴,宁静的生活。怀着强烈的热情决心投入到农村建设当中,希望把设计和现场实践联系起来,做实实在在能落地的设计,为中国的乡村做一点事情。
1
苗族建筑
村落选址原则
1.一般背靠大山,正面开阔,靠山多为阳坡,向阳能减少寒气压迫,视野辽阔,高而望远。
2.苗寨多近水源或者面河邻井,还考虑避免山洪危害。
3.有的苗寨选在山巅、垭口或悬崖等惊险处,可守可退,居高临下。
4.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在讲究风水的同时能将二者统一,尽可能选择好朝向,以获得宝贵的阳光。
芦笙场是千百年来苗族聚居地区传统芦笙节(会)的场地。它由笙、鼓场、斗牛场、赛马场等三大部分组成,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以“住”为中心的居住曾平面包括堂屋、退堂、火塘间、厨房等部分,平面布局是以堂屋为中心的放射形布置。
屋顶
大多采用悬山和侧面披檐搭配使用方式,但是形式不规则,有较大的随意性。
苗族木结构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有底层全部架空和半吊脚楼形式。半吊脚楼与底层架空形式区别:因借地形,减少了土方石的填挖量,适应山区地形起伏特点。
窗花形式比较简单,样式比较质朴。
花格形式与侗居相似,唯有不同的是,在退堂部分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美人靠。
侗族、苗族异同点比较
都是根据不同使用性质,采取不同的开场与封闭,区别在于苗剧空间序列是放射形布局,侗居则采取纵深方向平面格局。
侗族干栏式建筑底层全架空,作为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设置宽廊、火塘间、小卧室等,居住层面完全用柱子托起,苗族建筑部分楼面与自然地表相连。
侗寨一般依山伴水而建,溪流过寨前或穿债而过,而苗寨多依山建寨,择险而居。
宽廊与退堂都是苗族、侗族住宅中的过渡空间,但是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入口从侧面入这是传统苗侗建筑很大特点,但是各有不同,侗居是通过单跑楼梯到生活平层的宽廊,再进入各生活空间。苗居是通过曲廊进入退堂再入堂屋。
干栏式建筑总结
中国建筑主要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局部地区有井干式(但是太浪费木材,很少使用),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柱子是直接衬托梁,还是直接衬托檩子。
干栏式建筑以穿斗式构架为建造方式同时又促进了他的发展,使得这种形式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符合南方超时多雨的天气与农耕生产的功能需求。
侗苗建筑区域位置相近,有很多风俗与习惯相互影响,反映在建筑形态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和民居整体样式和风格。而且传统苗侗民居多位于山区,林木资源繁盛,所以从结构到外表皮到建筑门窗,细部都是取自本地木材,整体风貌颜色与周围环境得到很好的融合,而且巧用了穿斗式构架,创造出适合地形环境的干阑式,半吊脚楼式建筑,反映出苗侗民族对于生活热爱和艺术的创造力。
1.主要作物:同为水稻
2.居住方式:苗族: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侗族:多以同族群居,
3.村寨分布上:苗族:山坡、取险而居, 侗族:水边、依山傍水
4.聚落中心:苗族:配置铜鼓坪或芦笙场,离散、粗犷式, 侗族:鼓楼、戏台等公建及广场空间,集中紧凑
5.防御方式:苗族:以村寨独立防御为主,侗族:以区域性社会组织为主,共同防御
6.谷仓:苗族:分散分布, 侗族:集中与分散结合
7.民居形式:苗族:半边吊脚楼较多,侗族:传统干阑木楼较多
8.生活层面:苗族:置于大多与地表相连的底层或二层,侗族:抬高居住面层、与地面隔离居于二层
9.空间序列:苗族:以“左——中——右”的横向序列,侗族:以“前——中——后”的横向序列
10.居住平面:苗族:退堂式三开间,以堂屋为中心,侗族:宽廊式,以火塘为中心
11.剖面:苗族:多为楼上一层外挑,侗族:楼层逐层外挑
12.廊:苗族:走廊狭窄、退堂加宽配置美人靠,侗族:长廊宽敞、配置竖向栏杆或栏板
13.用火:苗族:火塘设于夯土层面上,侗族:火塘驾离地面
但是,由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渗透,苗侗的空间形态也在发生演变,以侗族为例,主要表现在:
1.进深变浅,层数增多;使传统侗居的“前——中——后”串联式逐渐向“左——中——右”演变,以改进采光通风效果。
2.宽廊变窄,引进堂屋,两者都做休息起居用
3.宽廊变短,与堂屋想通,或将廊在堂屋前放宽,类似苗居的退堂。
4.廊堂合一,扩大空间通透感。
5.楼梯空间位置从端部移到其他部位。
6.通廊栏杆采用美人靠的构造方式。
7.堂屋上空不做顶棚,上部空间与二层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