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中国人的客厅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 ↑↑
客厅,作为一个家庭使用率最高的场所,一个家庭经济和文化门面的担当,被认为是家居环境的灵魂所在,因其背后投射出家庭的变迁,社会的沿革和国家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居中的厅堂,即客厅,谓之中堂。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中堂也是一种书、画艺术形式。
国人对“中”的崇尚,体现在北京皇城的中轴线上,亦在每一个深家大宅里,或者是一个儒学大家的行为举止,都无不体现着中堂文化的精髓脉络。中堂文化,便是以崇高的“中”之思想为主,演绎着中国民居文化“正·大·中·和”的精华与深远。
中,中庸,中和也。它是儒家的“中”,是孔子的“中”,是与宇宙万物和谐的“中”。孔子讲“过犹不及”,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一种至高至上的道德与智慧;中庸,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端正四方,正气凛然。中堂文化,是中庸之道的经典演绎,也是中式装修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文化核心。
“堂”是家中圣地,堂屋、厅堂是传承家谱、家训,进行家教,敬奉祖先和摆放神龛的地方。堂屋可谓中国教育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家文化传承的所在地。
中堂,以中国渊源人文韵味为魂魄,萃取中国传统儒学“天人合一”精神及道家、法家思想精髓、得旧儒学的超脱之道,是藏风聚气之所在。君臣关系,在中堂文化里;家族传统,在中堂文化里。从中堂窥见的,是延续几千年的和谐文明,是凝聚精粹的道德体现。
中堂,一处最被尊重的建筑空间,一种被膜拜的精神信仰,成为历代传统中的精神文化精粹,演绎着中国人“孝悌忠义”的道德之美。我们在中堂文化里,看到了大韬大晦的儒隐之风,看到了仁义忠孝的性德之臻,亦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绵远。
由于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丢失,中国数千年传下来的家族文化也面目全非。何以为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一定要有谱,要有宗。坐不改姓立不改名,传统中国姓是祖宗给的,字是家族定的,名是父母起的,家里必须设立中堂,敬奉祖先,传承祖训。目前在中国乡村还保留着部分传统,一楼的中堂还是供奉祖先和神像的地方。
而现如今,中国城市人是漂着的,游着的,这种无根,无宗,无祖的状态全然看不到传统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客厅的演变过程:
70年代:客、卧不分
——特点:水泥地、大白墙,卧室和客厅不分
70年代,多数家庭都没有客厅的概念,其功用自然也是模糊的,装饰更是少。书房、卧室、客厅一体化是70年代客厅显著的特征。
80年代:打造独立客厅
——特点:地板革、马赛克、黑白电视机登堂入室
8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客厅的意识逐渐增强,而其功能性也开始显现出来。
90年代:“小方厅”出现
——特点:小方厅、木地板、水曲柳正风行
90年代,讲究的家庭则会把客厅当做家庭互动以及社会交际的功能空间使用,更赋予其会客交往、展示家庭财富的功能。
00年代:客厅功能多样化
——特点:连排沙发+茶几+电视机,核心空间
到了2000年左右,客厅功能日趋丰富,客厅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愈加重要。经过漫长的演绎变迁,客厅成为中国家庭的核心交流空间。
2000年后:风格多样,设计独特
——特点:舒适、个性、宽敞
2000年后,人们在追求客厅舒适化的同时,亦更加注重个性化,于是客厅开始向多功能化发展。
客厅一定要有电视墙
把电视机像佛像一样用一堵贴满墙纸的墙供起来,就好像是中国特色一样,至于中国人为何要做电视墙 ,这有可能跟中国习俗有关,中国人的思维毕竟比较保守的,而且比较偏爱一家人在客厅热闹。
同时电视背景墙是客厅里面能反映装修风格的一面主墙,一般电视摆放的位置也是这个屋子里面的视觉中心,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是进门后的视觉焦点,凸显主人的情趣与风格。所以很多中国人的客厅要做电视墙。
欧美式客厅受青睐
国外的户型和国内确实有差别,比如国外大户型相对多、厨房相对大、多数有独立餐厅、北欧国家有壁炉等,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家具选择、摆放以及装饰品的布置与生活方式的高度融合。
随着中国国力的昌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客厅也历经了仅仅着眼于刚需到兼具精神表达的过程。现代客厅会客功能已经淡化,更偏重一家人的沟通、休息。越来越务实的人们现在已不再为“面子”所累。考虑家人的需要和对舒适生活的最大享受,客厅可以是健身房,可以是影音室,可以是娱乐厅……
客厅该如何装扮?一千个家庭已经有了一千个主意,或者准确的说一千个人有了一千个声音。美式风、意大利风、北欧风,日式风,工业风、中式风……人们开始关注各种风格背后的艺术能量对于家庭理念的诠释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