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
点击蓝字关注我 ↑↑
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谅和自我慰藉。
——王朔
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
日本返乡青年盐见直纪在《半农半X的生活》一书中写道: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
盐见直纪提倡的“半农半X”,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和理想工作齐头并进的生活方式。从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自给自足的食粮,用简单的生活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从事自己热爱的理想工作,更积极地与社会保持联系。
每个人其实早已具备今生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不自觉而已。所有的一切早已被安排、准备妥当,用心去感知自己潜在的可能性,活用“既有的一切”,就能创造出“世上未有的新事物”。
中国返乡的年轻人
有分析师认为,中国现在属于第四波创业浪潮。第一波是上世纪80年代下乡知青返城,因为就业困难而掀起的“个体户”热;第二波是小平南巡讲话后,掀起的体制内人士“下海”热;第三波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网络科技为核心,风险投资支持的网络创业热。那么现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是第四波创业浪潮。这一波创业浪潮涉及面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今天,媒体聚焦的企业家大都属于之前三波创业浪潮中涌现的佼佼者。如果你正年轻,如果你不甘于普通,如果你自信可以能有作为,那么大环境已经到了。在第四波创业浪潮中,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开始走上了返乡的道路。
▲ 返乡大学生秦玥飞
秦玥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返乡后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荣获“最美村官”称号,并被选举为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5年和其他同学发起黑土麦田公益计划。2017年2月8日,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 返乡农民吕不白
原名吕华铁,80后返乡农民。原某上市公司全国营销高管;在广州曾有一家公司。正当人生春风得意之时,他却返乡做农民,凭借四年三千条朋友圈,融资一千万,蹿红网络,成为草根涉农自媒体第一人。
▲ 返乡大学生姚慧锋
姚社长,返乡六年,生态水稻从三十亩到现在全村都跟着他一起种,他一句话老挂在嘴边,做农民很自豪。姚社长一直在村里,只是会经常被邀请到各地交流,可以说他是全国开会最多的农民之一。
▲ 返乡大学生蒋能杰
蒋能杰,返乡几年一直从事乡村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现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家乡建了三个图书馆,为农村的孩子免费提供图书阅读,他说文化不仅要输出去,还得带进来。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股浪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提出一个词叫“城归”。他指出:什么叫城归?没听说过,过去只有海归,派出去的留学生,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以后回国来找工作,他们就成为海归,他们在祖国报效贡献自己的力量。城归是农村出去打工的农民经过了20年、10年,少的七八年,积累了经验,认识了朋友,有了点储蓄,更重要的有了技术。
经济发展,本质是人力资源和其他要素匹配的问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尤其第二产业,即工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薪酬待遇的提升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县域开始接棒经济增长。相对应,全社会开始聚焦返乡下乡人员群体,社会资源开始向返乡下乡人员倾斜。
前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现在进入贯彻落实阶段。《意见》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创业创新给予政策支持。
在《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工作视频会》上了,涉及的两个案例,说明了经济环境的形成。
浙江杭州有一个大学生,返乡种植特种蔬菜,最先不好卖,后来创新经营方式,搞清洗加工、网上定购、会员制入户配送,瞄准中高端消费和个性化定制,一斤蔬菜最高能卖到上百元,之后又发展农事观光和休闲餐饮,年收入接近2000万元。
而号称“打工第一县”的四川省金堂县,近年来引凤回巢,如今成了闻名的创业大县,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人数是过去外出农民工的2.4倍。
据调查,54%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活动运用了网络等现代手段。而在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中,有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支持发展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正从典型案例演变成社会现象,进而汇聚成社会发展的大潮、新趋势。返乡浪潮的到来,势必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因为这一次不是乡村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