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为美丽乡村植入“芯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作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多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务农收益偏低、风险偏大的现实却并未改变。
加之,相比较过去“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而言,如今农民子女上学、婚嫁丧葬、看病养老、搬迁建房,样样离不开钱,而且都不是小数目,农民更重视家庭经济收入。
于是,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尽管农村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乏力。
农民群体出现分化: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坚守着农业,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
如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这是众多关心乡村发展,从事乡村研究和工作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各地区需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跃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才能让乡村实现真正的振兴!
北京绿十字早在 2003 年成立的,实际上发起人孙君老师在 20 世纪 90年代末就已经从事乡村建设了,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摸索着前进,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软件”比“硬件”更加重要。
如果身体是硬件,思想教育就是软件;如果说舞台是硬件,唱戏的人就是软件;如果说知识层面是硬件,内涵修养就是软件;如果说房子是硬件,民俗文化就是软件。
那么乡村建设中的软件是什么?乡村振兴又需要什么样的软件?
绿十字孙晓阳老师在近日湖南农道的讲座上提出乡村规划,软件先行。乡村建设中的“软件”由乡村环境、组织建设、生态修复、能力培训、扶贫产业、传统文化、文创品牌、美丽乡村宣传等组成,是一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
乡村环境
乡村好不好,首先看环境。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村庄没有未来。因此,需要进行县、镇、村三级培训,鼓励村民参与成立绿色环保队,建立资源分类中心。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并发动村民自身进行环境保护。
组织建设
党建、村建、家建有效结合。重新树立党员形象,建立党员在农民中的威信,增强农村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地位,有效凝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村建是还权于村支两委,村里的事村主任管,壮大集体经济。
家建有一些地域特性,家和万事兴,将部分权利还给家祠。北方的家祠可能弱一些,在福建两广地区,宗族祠堂保存得非常好,现在族长的地位还是公认的权威。
生态修复
乡村建设中,绿色生态修复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家庭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有机养殖和有机土壤改良。
第三,净化水塘、厨厕除味。
能力培训
乡村是主人文化,对村民的能力培训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组织好农妇培训,女红培训、卫生健康培训、电商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提升村民对外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除了这些培训,根据软件系统需要,还在不断地往村里引进,以这种手把手、一带一的方式将村民的素质能力提升起来。
扶贫产业
产业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硬件、软件真正的目的是运营扶贫产业,乡村一定要实现自我“造血”。等、靠、要不可持续,甚至是个无底洞。我们的养老互助合作社、产业合作社、优势产业引入等,最终的目标都是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
此外,还需让乡村传统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等)回归,带动全村的凝聚力。邀请视觉识别系统的专业人员做VI系统,包括村标、标识、品牌、名称等。
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沿袭传统,要敢突破,还有许许多多的模式值得去创新和探索。在乡村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配备有效的软件,才能驱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其中,人才的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当中,产业兴旺,需要人干;生态宜居,需要人创;乡风文明,需要人传;治理有效,需要人为;生活富裕,需要人帮。乡村振兴,离不开能人、带头人、领路人。
乡村振兴更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将先进的思想、最新的社会成果带到乡村,从点滴做起,以实干促振兴。
其实,大部分的乡村年轻人外出谋生也纯属是一种无奈之举。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下的城市、游走于城乡之间,像蝼蚁一样居无定所、缺乏社会保障与尊严的离乡人。
乡村单一的农业产业无法满足年轻人多元化就业的需求,同时在乡村,诗和远方指的是愉悦的人居生活环境,包括交通的便利性、居住房屋的舒适性、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和文化娱乐的可视性等,这些都是年轻人能留下来的基础。
如果乡村的硬件建设是为了吸引人回到乡村,那么乡村的软件的完善则是让留在乡村的人能够持续且更好地为乡村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且在这里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