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最经典的古村落遗迹,全国罕见!

HND DESIGN 2019-12-01

以下文章来源于乡建频道 ,作者乡建频道

探寻最经典古村落遗迹——石窑


2019年6月,河南巩义小关镇,12位年轻的乡村建设者,来到具有河洛文化底蕴的石窑民居古村落。

通过21个日夜的走访、记录、思考,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探寻3个村落的真实面貌。

他们希望完成一次有数据、有方向、有温度的乡村建设调研……


石窑是巩义的灵魂,

也是我们此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我叫刘启龙,是来自农道联众的一名乡建设计师。


这一次我们团队12人,涵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产业策划专业,在河南巩义市小关镇的大山怀村、南岭新村和楼子沟村待了20余天,从村容村貌、产业、村民生活、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对这三个村庄做了详细的调研考察。



我们想通过脚踏实地的走访、记录、思考,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通过和当地人一段时间共同的工作、生活,为这三个村落拿出一份有温度的、有数据的报告,为后期规划、设计落地打好方向性的基础。


 窑洞——是巩义调研过程给予我触动最大的。石窑不单单是一种建筑形式,可以说它贯穿了整个巩义的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长河,至今犹在。也可以说,它是河洛文化从古至今最牢固的载体。



它把当地的文化与历史像画卷一样,一栋一栋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认为,石窑是巩义的灵魂,也是我们此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多年的乡建经验告诉我: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问村支书。而当你不知道要怎么调研的时候?问村民。与村民沟通、向农民学习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心。






在大山怀、南岭、楼子沟,留在村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生活清苦的。我记得在调研的倒数第二天,我们走进了南岭胡脑的一户人家:主人是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住着传统的窑洞三合院,是30多年前的石窑,由于两侧新建了厢房,主窑已经不作为卧室来使用。


其实北方人有个习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般是不住厢房的,但为什么他们仍在坚守?



当我进到窑洞后,并没有原本想象的的脏乱和异味,窑洞里面干干净净,虽显破旧的家具却摆放地恰到好处,每个空间都被完整利用,平凡的物件浸润着一种东方传统的美学韵味,朴素的空间里流露着诗人般的生活态度。



我明白了他们的坚守,我感受到了村民内心的品味与态度,他们对美、对生活有农民特有的热爱。



孙君老师说:乡村振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村民为主体“的初心。


这对老夫妻,让我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充满了信心。我们的巩义乡建之路,刚刚启程。







脚下的每一条石板路

眼前的每一座石窑

都太不容易了




我叫周杰军,作为农道联众团队的一位乡建设计师,参与了此次巩义的村庄调研。


巩义的窑洞基本上是依托现有的地形,用石头堆砌而成,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墙壁足有一米多厚,冬暖夏凉。



从这些保留下来的院落布置,比如院中树阴下放置的石桌小凳,可以想象当时一家人休息聊天的温馨场景,鸡舍、羊圈、厕所、厨房安置得井然有序,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村庄是多么充满人气和生机。


这里的民风淳朴,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的到来是他们的希望,他们对待我们像是亲密的客人、也像是远方的家人。



记得走访一户住在山沟窑洞的老村民时,家里住着两位老人家,他家是一座大院落,坐落在半山腰上,院子里种有核桃树、桃树和杏树。这里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安逸。


我当时站在这个院子里面,看到远处的山和峡谷,和周边整体的环境,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概就是形容的这样一番场景。



老爷爷拿着刚摘回来的杏子给我们吃,我很想跟老爷爷买点杏子,可他并不愿意卖给我,后来得知,老人家招待客人只有当季的水果,没有别的食物来招待客人,杏子是当季最好的食物。


这里的村庄大部分人家都已搬到城市生活,留下的老人家一辈子住在窑洞,他们不习惯住在城市。很多窑洞都已荒废多年,“空巢化”“老龄化”严重,“空巢”、“弃巢”的景象触目惊心。


我作为一名乡建工作者,我强烈地感觉到:必须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和窑洞古民居——这是项目规划的底线。



窑洞建筑它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和古朴风味,一定要保护好这里的根,让子孙后代能了解祖祖辈辈原先的生活。留住原住民、发展业态,吸引更多的本村年轻人返乡并参与项目建设。


这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只有原住民才能最好地呈现,只有生活在窑洞的人是原住民,只有保护好当地的民俗文化,才能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



孙君老师教导我们:村庄建设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村庄才能长远的发展下去。这里山高、土薄、地少、水少、条件艰苦,但这里的村庄已经延续上千年,在后续的工作中,如何激活这些村庄被忽视的内生动力,是我们乡建工作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让美好与变化

在这三个河南巩义的小山村生根发芽




我是郑凯帆,一名乡建设计师,负责这次巩义三个村落调研报告的制定工作。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岭新村。


这是嵩山山脉北麓的一个山村,平均海拔700多米,绿树环绕,村庄沿山中沟谷散落分布。一道道的石堰盛放着金黄的麦子;一口口的石窑生活着勤劳的南岭人。



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就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罢了,随着调研的深入,她一次次的震撼了我。


这里的山遍地是石头,地种不了,人住不下,但这没有难倒南岭的先辈们,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石头垒成了一层层的梯田来培土种植,也叫石堰;同时紧贴山体,用石块筑券覆土,建成一座座房子来居住,也就是石窑。



然而奇迹不止这一个,传统农业的需求,致使南岭人不停的开山拓土,耕地的增加对山体的植被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田地多了,绿树少了,水土流失严重;意识到错误的南岭人,花了整整三十年再一次让绿树盖满了石山。森林覆盖率达83%,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0天。



今天的南岭,全村上下一条心,改水,通电,通路,通信工程一直未停,大部分基础建设都已基本完成。村干部有担当有决心,带领村民进行产业改革,种植经济作物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特色产业,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南岭企业家作为新时代的乡贤,也希望为家乡出一份力。


作为乡建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和村民共同的努力,让美好与变化在这三个河南巩义的小山村生根发芽。



文字:刘启龙 周杰军 郑凯帆

编辑:洪晓峰


项目案例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村

湖南省郴州市金山村

河北省阜平县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