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名单出炉
一年一度的“城市排名”又来了。近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公众号后台回复:“城市”,获取本文报告。
《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从数据比较中发现:
4个一线城市:南方城市3个,北方城市1个;15个新一线城市:10个来自南方,5个来自北方。从中可以看出,南北商业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超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成为了中国顶级城市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特征。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中的领头羊,已经连续3年居于新一线城市榜首的位置,仅次于北上广深。今年,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同时上升1位,甚至超过一线的深圳,位居全国第4。成都是新一线城市中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城市,它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排名第3,排在北京和西安后面。在生活消费类的指标中,成都的餐饮门店数量、酒吧数量、服装店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城市商业集聚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计算的依据有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基础商业指数,而在这三个方面,成都都有着明显优势。
城市枢纽性指数:不仅衡量交通层面的联系强度,也将物流通达度和城市商业在区域内的中心度纳入考虑,强辐射力的城市总是能向周边城市输送更多的商品、资源与人才。
西部城市的高铁网络不断加密,整个西南地区共有69%的高铁站是最近3年内开通运行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高铁站建设进程则相对缓慢;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成都一起则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间最繁忙的航线网络。
城市人活跃度:衡量指标由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动数量共同构成。
杭州、成都、重庆、苏州、南京是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排名前5的新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的消费能力依然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杭州的消费活跃度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其他一线城市;而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更乐于分享生活。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人们在城市的空间、活动和商业3个要素中如何做出极富个性的生活方式选择。
从数据比较中发现:成都和重庆是运动场馆类型最丰富的新一线城市;西部与华南城市的餐饮多样性更高;上海在音乐、电影和旅游三种文化消费上数量最多;东南沿海城市的网购消费多样性较高。
未来可塑性:描述了各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吸引了全国80.17%的初创公司、56.63%的高科技型公司和54.55%的上市公司,创投基金几乎把全部的钱投给了这19座城市的创业公司。这些头部城市汇聚了最多的创新力量和人才。
此外,今年的榜单在未来可塑性中也新增了年轻人指数和年轻人消费力指数两个三级指标。北京、深圳和广州是社交平台上18至35岁用户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年轻人的消费力最为强大。
依据最新一年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8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这份新的榜单沿用了以往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的评估标准,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与去年相比,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位次有了变化,而15个“新一线”城市的名单及位次均有一定的改变。
总榜单解读
在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中,北方城市一共有5座,南方城市的数量达到了10座。再算上一线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异确实已经超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成为了中国顶级城市之间竞争格局的重要特征。
从榜单上看出,一线城市的名单持续四年不变,但位次发生了变化,从2018年的“上北深广”重回“北上广深”。
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昆明。
其中:成都、杭州连续四年占据新一线头两位;无锡继2017年后再次跌出榜单,补位的是昆明。位次上,与2018年相比,前四未变;西安超过苏州,两者位次调换;长沙超过郑州,两者位次调换;东莞连升3位至第11位,而青岛也超过了沈阳,宁波下滑一位至第14。
15个新一线城市分析
成都
成都综合实力于去年持平,今年依旧排在新一线城市首位。城市枢纽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同时上升1位,超过深圳位居第4。成都是新一线城市中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城市,它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排名第3,排在北京和西安后面。在生活消费类的指标中,成都的餐饮门店数量、酒吧数量、服装店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杭州
杭州综合实力较去年也稳居新一线城市第2位,次于成都。杭州的消费活跃度指数上升4位,位居全国第2,仅次上海。商业核心指数和大品牌青睐度两个商业类指标也是杭州表现靠前的指标,均居全国第5。上市公司数量、初创公司数量及创业平台数量等4个创业、企业发展类指标均居前列。年轻人和互联网消费类指标同样是杭州的数据亮点,年轻人消费活力排全国第5,饿了么外卖活跃度、虾米付费指数、小红书用户活跃度等均居前5位
重庆
重庆综合实力位列新一线城市第3位,与去年持平,是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75.16万人。与去年相比,重庆的未来可塑性排名上升2位,在新一线城市中位列第3位。交通联系度较去年下降4位,位列全国第21,是下降较多的二级维度指标。出门新鲜度和休闲丰富度作为生活方式类指标分别位列第3、4位,均居新一线城市首位。重庆的书店数量为1462家,居全国第1,餐饮门店数量则以23.67万家位居第2,仅次成都。
武汉
武汉综合实力稳定排在新一线城市中第4位,前面依次是成都、杭州和重庆。与排在前一位的重庆相比,武汉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比重庆更强,排在第4位。商业资源集聚度从下降2位跌至11。交通方面,武汉的高铁城际来班次联系度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排在北京前1位,高铁可直达城市数为152个,位居第5。武汉的公路3小时可直达城市数量相对较弱,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02。
西安
西安综合实力连续两年上升,位列新一线城市第5位。城市枢纽性是西安排名靠前的指标,排名第5,次于成都。未来可塑性及城市人活跃度排名均比去年上升1位。西安的交通联系度相比去年上升8位,其中西安的民航国内可直达城市数量有147个排全国第3,民航城际往来联系度、经过高速公路条数2个与城市枢纽性相关的数据指标均居全国前5。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排全国第2,仅次北京。基础商业指数是西安排名较后的指标,但大品牌青睐指数上升5位排进前10。
苏州
苏州综合实力今年下降1位,位居新一线城市第6位,这是苏州既两年连续排名上升后的首次下降。商业核心指数、基础商业指数、夜间活跃度指数及大品牌青睐指数是苏州排名靠前的指标,均排在全国第8位。创新氛围仍然是苏州的数据亮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4018家居全国第5,优质本土公司84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61家均居全国第6位。
天津
天津综合实力位列新一线城市第7位。未来可塑性是天津排名靠前的指标,位列全国第8,但较去年下降1位。城市枢纽性上升4位位列全国第12。休闲丰富度、商业核心指数是天津排名靠前的指数。相较综合实力较强的苏州,天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及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分别以5651家及9716家排名全国第5位。
南京
南京综合实力位列新一线城市第8位,排在苏州之后。与苏州相比,南京的未来可塑性上升1位至全国第10,排在苏州前2位。交通联系度是南京排名最靠前的指标,排在第4,仅次北京、广州和上海。在这个指标中,南京的公路3小时可直达城市数量为16个,居全国首位,高铁城际往来班次联系度位列全国第2,高铁可直达城市数以157个居全国第4。在年轻人相关指数上,南京的本科高校生源质量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年轻人活跃度及年轻人消费力指数均居全国第8。
长沙
长沙综合实力经过去年下降1位后,今年重回新一线城市第9位。城市枢纽性是长沙上升最快的指标,相比去年上升4位,排至全国第10。与综合实力排在前1位的南京相比,长沙的基础商业排在南京前10位。长沙拥有全国第3的高铁站数量,高铁可直达城市数148个,排全国第6,高铁城际往来班次数量排在全国第6。高速公路方面较弱,长沙的经过高速公路条数为2条,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58。
郑州
郑州综合实力今年下降1位,排在新一线城市中第10位。郑州的城市人活跃度较差,位列全国第21位,相比去年下降7位。郑州交通联系度指数最靠前,公路3小时可直达城市数量为15个,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4,远超综合实力排在前一位的长沙。高铁可直达城市数为159个,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未来可塑性指数里,年轻人指数、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均位居全国第8。
东莞
东莞是相较去年综合实力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新一线城市,上升3位排至新一线城市中第11位。东莞的城市枢纽性较弱,但较去年相比上升17位。城市人活跃度是东莞排名靠前的指标,居全国13。东莞的基础商业指数和夜生活活跃度指数均在全国排名第7,居新一线城市第3位。其中,便利店数量为39537家,居全国第1,餐饮门店数量为14.67万家,排名第8。东莞高铁站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青岛
青岛综合实力与去年持平,今年依旧排在新一线城市中的第12位。和综合实力前1位的东莞相比,青岛的商业资源集聚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均排在东莞之前。商业类指标中,商业核心指数、基础商业指数、大品牌青睐指数都是青岛排名较前的指数。青岛的出门新鲜度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3位。相比去年上升2位,其中超市数量为5323家,居全国第8,博物馆数量为83家,排名第7。
沈阳
沈阳综合实力下降2位,排在新一线城市第13位。沈阳的城市枢纽性更强,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9,位于苏州前1位。沈阳的交通联系度指数在全国位列第11,排在成都之前,相比去年上升11位。商业核心指数也是沈阳排名靠前的二级维度指标,位列全国13,其中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排名全国第9,核心商圈实力指数排名全国第12。沈阳的饿了么外卖活跃度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7。
宁波
宁波综合实力排在新一线城市第14位,相较去年下降1位。城市人活跃度和商业资源集聚度是宁波排名较前的指数,分别位居16、17位。宁波的消费活跃度指数在全国位列第6,仅次北京,相较去年上升10位。宁波的大品牌青睐指数在全国位列第12,相比去年上升4位,比南京高出5位。宁波上市公司数量为64家,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8,优秀公司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均排全国13位。
昆明
昆明综合实力排名连续三年上升,并首次进入新一线,位居新一线城市第15位。未来可塑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是昆明排名上升最多的指标,分别上升6、7位排至全国19、18。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上升11位,在全国位列第12。年轻人指数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0,昆明同时拥有全国第3的酒吧数量1582家。昆明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在新一线城市中位列第5,仅次杭州,其中民航相关数据包括民航国内可直达城市数,及民航城际往来航班联系度分别位居全国第7、5。
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和计算方式解读
1、商业资源聚集度
图/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结果显示,南北商业实力差距显而易见地进一步拉大。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商业资源集聚度平均排名集体下滑,华南、华东城市排位整体向上走。
与东北城市跌落相对应的是,南方的珠三角城市过去一年整体更受大品牌青睐,商业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至少有15座大型购物中心在广州开业,广州的大品牌青睐指数自2016年以来首次超过了深圳与成都上升至全国第3。在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中,2018年佛山消费品牌门店的总体增量排在全国第8位。
成都、重庆和东莞等新一线城市的基础商业发展水平较高。截至2019年2月,东莞已经有多达39537家便利店,数量超过了所有一线城市,位列全国第1;而成都的美食和服装店数量也都超过了上海。
2、交通枢纽性
图/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整个西南地区共有69%的高铁站是最近3年内开通运行的。这些新增的高铁站点使得西南一跃成为高铁站数量仅次于华东和华中的地区。
当然,在城市之间流动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及其所载运的人。基于阿里巴巴集团提供的物流站点数量、物流时效性和收发包裹量三个指标综合计算,苏州、杭州、重庆、金华、成都、武汉是物流通达度排名靠前的非一线城市。
北京和西安分别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有商业首位优势,对经济腹地有一定辐射力。这反映了北京和西安在区域内部商业资源集聚程度,也就是其在商业上的枢纽程度。
3、城市人活跃度
图/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杭州、成都、重庆、苏州、南京是一线城市之外,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排名前5的城市。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真实的城市数据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
消费活跃度和社交活跃度共同构建了城市综合活力的衡量指标。沿海城市的消费能力依然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杭州的消费活跃度仅次于上海,超过了其他一线城市;而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更乐于分享生活。
丰富的夜生活产生城市夜间经济效益,多样化的夜间经济反过来也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和安全感。夜间活跃度指数一直以来都从时间分异的角度来差异化地评判城市里人的活跃度。在卫星拍摄的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基础上,叠加人们的夜间行为、城市中的夜间商业以及夜间服务来综合展现天黑之后的城市面貌。
东南沿海城市与内陆区域中心城市的夜间活跃度相对更高。与人口的黑河-腾冲线类似,东南地区的夜间活跃度指数显著高于西北地区,同样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分割带。
4、生活方式多样性
图/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从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与休闲丰富度三个维度出发整理收集到的一切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数据,来衡量所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出门新鲜度指数评估的是城市中各类场所的规模与种类的丰富程度。
小众运动空间丰富了人们的运动选择,咖啡馆提供了活力与创新的土壤。此外,城市里的展览馆、书店、电影院等活动空间,建构了一座城市的休闲文化网络。
这些空间具备对丰富生活的指征意义,也凸显了不同的城市特质。西安和洛阳的博物馆数量众多,武汉书店数量超越广州与上海。
消费多样性指数与休闲丰富度指数同属于对用户行为习惯的评估。其中,消费多样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消费力在生活方式各个领域的释放。休闲丰富度观察的是城市人在运动、阅读、音视频播放、旅游等方面的行为活跃度。
作为典型的低频、大额消费,旅游的内涵这几年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人们对多元目的地、精品食宿、特色路线的需求,也意味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更高需求。
5、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描述的是城市未来的潜力。
相比去年,今年未来可塑性的指标有一些细微的调整,重新梳理了二级指标,更重视城市本身的创新氛围、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城市的消费潜力。另外,也比以往更关注年轻人的态度。
优质的公司、资本和人才都在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聚集,创新氛围和人才吸引力一直是决定城市未来最重要的因子。
在19座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你可以找到全国80.17%的初创公司、56.63%的高科技型公司和54.55%的上市公司。根据启信宝提供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这类经科技部认定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新一线城市是苏州、天津和东莞。
新一线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落户优惠、住房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年轻人生活成本,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城市选择——新一线城市毕业生的留存率在2018年比上年整体上升了3.71%。
人才与公司用脚投票的结果似乎正在告诉我们现阶段中国城市发生的变化。
今年扩大了对“人才”的传统定义——不再局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我们想知道,在城市里不同性质的社会分工中展现能力的年轻人能有多少。
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和西安是年轻人指数最高的6个城市。上海的年轻人指数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但上海年轻人消费力却很惊人。
年轻人消费力是消费潜力指数的三级指标,除此之外,会员用户指数、城市的线上消费增长与升级品类的消费规模也是这个指数考虑的问题。
附:2019年中国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包含337个地级以上城市)
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项目案例: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村
▼湖南省郴州市金山村
▼河北省阜平县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