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里雨里,我在桥上等你

Media Center HND DESIGN
2024-08-31


桥在我国历史悠久

《诗经》记载

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浮桥的文字记录


《诗经·大雅·大明》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描述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



浮桥

潮州广济桥


至秦汉两代

我国已形成

浮、梁、拱、索

四大桥梁基本形态

桥梁趋向成熟



梁桥

泉州安平桥



拱桥

杭州西冷桥



索桥
武汉东湖雁州索桥



四种桥梁形态


此后

因作用与功能的不同

桥梁在这四种基础形态上

又有不同发展


出现了

桥上建屋用于避雨的廊桥



泰顺廊桥


曲折蜿蜒增添风光的曲桥



西湖九曲桥


高高拱起下可通舟的玉带桥



颐和园玉带桥


而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

出现了一种

具桥、廊、亭于一体的桥梁

亭廊相连

瓦檐重叠

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因桥上亭廊可以躲避风雨

称为风雨桥

风雨桥实际上是对桥梁的一种功能性描述

广义上,只要桥上建有遮挡风雨的建筑皆可称为风雨桥

狭义上,风雨桥多指建有亭廊、造型绮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桥



程阳八寨过江风雨桥




风雨桥流行于南方

其中主要分布在侗族地区

风雨桥在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且苗族、壮族地区也有分布

但以侗族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广

造型最具特色

文中的风雨桥,指侗族风雨桥



因独特的艺术结构

重檐翘脚

青瓦白戗

雕梁画柱


 高超的建筑技艺

无钉铆固定

仅依木料榫卯相连

横穿竖插构成

成为侗族特色建筑

侗族三宝之一

侗族三宝: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



通道普修风雨桥


苗寨喜依山而立

侗寨多临水而建

因溪河密布

侗族人出行皆需靠桥

风雨桥广布侗乡



贵州肇兴侗寨


其中仅

广西三江、湖南通道、贵州从江三地

就有330多座风雨桥

数量繁多

种类丰富



风雨桥

按照亭廊样式、数量的不同

可分为 

无桥亭的平廊式



双层廊顶的楼廊式



歇山顶的阁廊式



以及攒尖顶塔廊式



平廊式与楼廊式风雨桥

因体量较小,造型简单

常用于寨内交通使用



楼廊式

程阳八寨万寿桥


阁廊式风雨桥体量较大

桥亭多为歇山顶

精致秀丽

常用于寨与寨间通行



阁廊式

程阳八寨合龙桥


塔廊式风雨桥

体量最大、装饰最丰

多有攒尖顶桥亭

宏伟瑰丽、气宇轩昂

常用于全寨出入口



塔廊式

程阳八寨永济桥,位于大寨与县城出入口


不同类型的风雨桥

虽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但都是侗族木构技艺的结晶


其中位于广西柳州三江县程阳八寨的

程阳风雨桥

因保存最好、规模最大

成为风雨桥的杰出代表



程阳风雨桥




程阳桥地处马安寨寨尾

横亘林溪河出水口上


侗族人认为风雨桥

具有造风水的作用

可“消除地势之弊,补裨风水之益”

在出水口建桥

能拦水聚福

保佑村寨平安、人丁兴旺



因此侗族人称风雨桥为“福桥”
侗语中本无“风雨桥”词汇
其来源是1965年
郭沫若游经程阳八寨
见程阳桥瑰丽宏伟

题诗艳说林溪风雨桥
风雨桥一词方被用于侗族风雨桥

题诗原文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程阳风雨桥



程阳桥始建于1912年

因原桥址上的石桥

常被洪水淹没

无法通行


侗族大木匠杨唐富

便同寨中十一位首士

商议建桥


然而建桥耗资巨大

需花费数百万元

非数人能承担



于是八寨侗民

便集全寨之力

捐物供材服工

历时12年将其建成


程阳桥集全寨之心血

意在“俾永古便利行人济度”

又名“永济桥”



永济桥桥头标


程阳桥属于塔廊式风雨桥

桥上有五座桥亭

十九间桥廊


百年间

遭遇两次洪灾

均有不同程度破损


然因当地侗民奋不顾身

在湍流中打捞回大件木料

得以及时修复

幸存至今



1985年永济桥修复现场



程阳桥长77.76米

宽3.75米

高11.52米

为上中下三层结构

 


下层为桥基

由桥台与桥墩组成

均为青石块砌筑

原为毛石材质

修缮时改为青石



桥墩为六面体柱形

上下游呈60°锐角

起减轻水流冲击作用



中层为桥架

为支撑桥面的重要结构

因程阳桥桥墩跨度过大

大梁长度不够

侗族人建物多以杉木为主,且多为40厘米中径杉,抗弯强度仅为14米,而侗族山区河陡水急,竹木漂浮物多,为保证漂浮物不横阻桥墩,侗族匠师设将墩跨设计为17.3米



侗族匠师便采用密布式伸臂梁结构

搭建桥架

又称加长伸臂梁

为现代桥梁多用



即先在桥墩上

放置两层密排托架

两端凿槽

嵌入连枋成为整体

逐层升高


因木料大小不同

层间需放入木制垫片

保持托架稳定

其上放置大梁



该结构既解决大梁长度问题

又具稳定性

且全为木制架构

无需钉铆固定

凭架构相互受力

便可承载百吨重桥身

侗族木构技艺的精巧体现


因木遇水久则必朽

于是桥架上方特意设有桥檐

防止雨水侵蚀



永济桥伸臂梁桥架


大梁铺上木板

形成桥面



桥面之上

便坐落着一座座、一间间

庄严宏伟的桥亭与桥廊 


桥亭与桥廊采用

榫卯相连的梁柱体系

横直斜套

纵横相贯

密布交错

联成整体



上负青瓦

造型绮丽

为风雨桥灵魂所在



程阳桥俯视图


桥廊共十九间

皆为悬山顶

其屋脊处饰有

象征“取水灭火”的鳌鱼


鳌鱼乃汉族南迁时,随汉文化传入侗乡,因侗寨多木构建筑,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侗族人也认为需要“防火”的神灵,于是将鳌鱼装饰在建筑上



廊内两侧设有长凳

用于行人乘凉、休憩



桥亭共有五座

分别为中央桥亭

两侧的东西台亭

与桥基上的东西墩亭



侗族人自古

以中为尊

以阳为祥

以阴为福

且认为奇为阳(三五七)

偶为阴(四六八)

因此侗族建筑多以层数奇

柱数偶的规定建造


如侗寨鼓楼外部层数多为奇数

内部柱数为偶数



鼓楼内部四柱结构


中央桥亭地位最高

六角攒尖顶

两侧台亭为四角攒尖顶

最外侧墩亭则为歇山顶

亭高随等级的变化

依次降低



五座桥亭都为四角五重檐

且设有牛角般的飞檐

高高翘起

灵动自然



程阳桥飞檐


重檐向上逐层缩小

如同宝塔

形似侗族另一特色建筑——鼓楼



侗族鼓楼

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底部为开敞架空层

中部为密檐式楼身

顶部为攒尖式楼顶



柳州三江鼓楼


鼓楼因楼上置鼓而得名

为侗寨最重要建筑

“一寨必有一鼓楼”

常用于鸣鼓示警、

举办重大会议、活动等



程阳八寨平寨鼓楼


北京、西安、南京等地

也有鼓楼

然而与侗族鼓楼大相径庭



底部为高大砖台

上层为木构殿楼

红墙朱栏

雕梁画栋

气宇轩昂



北京鼓楼(前)与钟楼(后)


因内置大鼓

为古代报时所用


鼓楼附近常建有钟楼

晨敲钟

暮击鼓

一城百姓

可知一日始终



西安钟楼


因侗族无文字记载

新中国成立前,侗族有语言无文字,1956年,经中科院调查小组与侗族代表共同研讨设计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侗语特征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为侗文


侗族鼓楼始建何时无从考究

但侗族自古相传

“侗寨出现前,就已有了鼓楼”

且至今仍有“建寨必先建鼓楼”的传统



侗寨中心鼓楼


并不论大小节日

皆到楼前庆祝

鼓楼对于侗族的意义

不言而喻


而侗族人将桥亭修建成如此模样

表示风雨桥的地位非凡



鼓楼前举行“踩歌堂”活动


因此桥亭上饰有众多

独具侗族风情的装饰


如重檐翘脚处饰有飞鸟

侗族人认为鸟为其衔来谷物

带来希望与丰收

因此自古敬鸟、爱鸟

并将鸟作为图腾

刻飞鸟于此

寓意丰收兴旺



飞檐鸟饰


又如亭顶处饰有彩色葫芦

侗族的创世神话中

其始祖依靠葫芦躲避洪水

从而繁衍出侗族

刻葫芦在此

象征族群的生生不息



程阳桥彩色葫芦顶


从桥墩到桥亭

从造型到装饰

程阳桥处处蕴藏了侗族人的

信仰追求与审美艺术


而一座风雨桥被赋予如此之多特殊含义

是因为侗族人对桥

拥有非比寻常的情愫




千百年前

侗族人原为岭南古越人

因战乱饥荒

一路北迁

至如今聚居地


崇山峻岭

溪河众多的地理环境

桥成为侗族人重要的出行工具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


上山砍柴

出寨耕作

皆需过桥


桥不断为侗族人提供便利

成为赖以生存的工具



广西南宁相思风雨桥


而信仰“灵魂”的侗族人

便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灵魂桥

并如同神话中的“奈何桥”一般

投胎转世都需经过这座桥


起初

因生产力低下

这座桥是独木桥

或石板桥



贵州荔波小七孔桥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侗族人的生活不断变好

桥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装饰桥

简陋的木桥、石桥

逐渐发展成风雨桥



西江千户苗寨风雨廊桥


因桥变的宏伟秀丽

侗族人赋予它的意义

也随之变多


它被视为“福祉”

侗族人在桥上举行各种仪式

铺侗布、念吉词、

撒钱果、分福气

一座桥,成为心灵的寄托



湖南长沙烈士公园民俗村仿建的风雨桥


它被视为“生命”

桥、人、寨、族被联系在一起

“桥兴、则族兴”

通过不断修建、装饰桥

直至风雨桥遍布侗乡

一座桥,成为民族的信仰



湖南芷江风雨桥


如今

风雨桥已成为侗寨必不可少的建筑

有寨必有桥

有桥必有寨


桥给予侗族便利

侗族赋予桥意义

人与桥

跨千载春秋

此刻,融为一体

并随日月星辰

向前而去



下期课题由你来定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出品人:胡鹏飞

监制:苏蔚

编辑:吴宝善

制图:陈璇

插画:李晴

模型:李淇

剪辑/动画:童冲  谢宇尧

校对:肖鹏    符峰


参考文献

1.李哲. 程阳八寨杨家匠的风雨桥营造技艺[D].深圳大学,2017.

2.吴世华. 程阳桥的建筑艺术和侗族的传统道德[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02):36-39.

3.程艳. 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 重庆大学, 2004.

4.阙跃平. 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风雨桥[D].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5.张清澍. 湘桂黔侗族风雨桥景观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 END —


运营中心
OPERATION CENTER

TEL: +86 18163678892
E-MAIL:  704388365@qq.com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TEL: +86 15773137942
E-MAIL: 1546905447@qq.com

 请为喜欢的文章点上“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ND DESIG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