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丨平凡且温暖的家
点击查看
肇兴侗寨:平凡而温暖的家
《中国国家地理》将这里评为
“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2007年
《时尚旅游》及美国《国家地理》
将这里评为
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8年
这里又成为春晚四大分会场之一
这里是肇兴侗寨
一处平凡且温暖的家
肇兴侗寨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
占地18平方米
居住着超过1000户6000多人的侗族居民
是中国最大的侗族聚落
被誉为“侗乡第一寨”
传说
肇兴最早无人居住
后来一名叫“陆峦”的先祖带着族群来到这里
砍伐大树、疏通水路
建寨安家,定居在此
到了明洪武时期
由于战乱,大量的侗民逃难至此
见此地平坦可居
便在陆氏的允许下居住在此
为了报答陆氏
便都改姓“陆”
然而为了避免同族通婚
侗民对外统称“陆”姓的同时
对内根据原有姓氏
划分十二个房族
而其中最大的五个房族
建立起五个寨子
便是如今构成肇兴侗寨的
礼、义、仁、智、信五个团
肇兴侗寨的故事
亦随着这五个团展开
传说
苗族先民沿着清水江
翻山越岭进入黔东南
把村子建在高山上
而侗族先民沿着都柳江进入黔东南
将寨子建在水边
因此有了
“侗族住水边、苗族住山尖”的传统
肇兴侗寨是典型的
平坝型河谷侗寨
它沿着肇兴河自东向西
坐落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上
整体呈带状分布
这种山形地貌
被当地的风水师
认为是一条大船
东南山较高,是船的篙竿
东北山低矮,是船的橹板
寨内两条河流
交汇流入都柳江
肇兴侗寨便位于两河之上
自西向东逆水扬帆
因此它的布局
便根据船形进行合理布置
以满足侗族人平凡的梦想
“一帆风顺”
肇兴东寨内
礼、义、仁、智、信、五个团
自东向西沿河分布
排列有序
每个团都在中心建起鼓楼
而在鼓楼附近
风雨桥、戏台、萨堂等公共建筑屹立其中
相传
侗族先民为抵御外敌
需要一处用于聚会议事、击鼓传呼的地方
鼓楼应运而生
侗族没有文字,因此鼓楼的具体建造历史没有确切记载,而关于鼓楼最早的记载来源于,明代邝露游历广西侗乡后,在《赤雅》中的记载:侗人“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角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麟矣。”
▲
肇兴侗寨智团鼓楼
鼓楼因楼内置鼓而得名
造型别具一格
其类型大致分为四种
顶部为单层或重檐
底部开阔的厅堂式鼓楼
层檐间距大
造型如阁楼一般相同
可以登楼远眺的楼阁式鼓楼
用阙作为对鼓楼的衬托
设于寨门处或与寨门合一的
门阙式鼓楼
以上三种鼓楼或年代久远
或造型独特等原因
较为少见
▲
义团鼓楼
而密檐式塔楼
集楼、阁、亭于一体
有宝塔高耸之英姿
又具阁楼壮阔之雄伟
成为鼓楼最为主要的形式
肇兴侗寨的五座塔楼都为密檐式木结构
飞阁重檐,宝顶尖端
从远处看去
像一株巨大的杉树
▲
信团鼓楼
鼓楼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阁底、塔身、亭顶
阁底平面为规则的几何图形
大多开敞
不设窗或墙
中心设有大火塘
是举办活动的地方
塔身多为奇数层的密檐式
向上收束
内部中空,外部层层叠叠
刻有山水、花卉、龙凤等彩绘和雕塑
五彩缤纷
▲
鼓楼装饰
鼓楼的亭顶
多为攒尖式,或变化成歇山顶
挑檐加大
檐下多设有层层出挑的如意斗拱
秀丽精致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
寨内有几个房族就会有几座鼓楼
同时
它也是侗民举行祭祀、议事、文化
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在侗寨内享有崇高的地位
它既是侗寨代表和荣誉
也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
鼓楼内休息的侗族老人
有侗寨必有鼓楼
有鼓楼的地方
则必有风雨桥和戏台
侗族人又称风雨桥为花桥
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建筑
常常设置在村寨入口处
作为村寨范围的标志
同时它也是侗民休息交往的场所
▲
仁团鼓楼与风雨桥
戏台大都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建筑
屋顶装饰华丽
侗族人对于侗戏的喜爱和重视
使其成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
▲
义团鼓楼边的戏台
行走在寨子中
时常可以见到侗族人在鼓楼下或花桥内
嬉戏游玩,攀谈家常
节日期间
这里则成为各种活动场所
气氛轻松、热烈、自由
▲
游客与当地侗民一同在鼓楼下围火而坐
鼓楼、风雨桥、戏台等公共空间
呈现出侗族人在侗寨的平凡的生活
而在鳞次栉比的侗族传统民居内
温暖的序曲正在上映
贵州地无三尺平
居住的空间有限
因此侗族人多居住穿斗式干栏木楼
▲
肇兴侗寨沿河民居
这种建筑用柱子将建筑托起,底部架空
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
山地、水边等多重地形
其居住层远离地面
既可通风避潮
也可躲避猛兽
它从下至上分为
架空层、居住层、阁楼层三部分
架空层可以根据需求
拉通、隔断或封闭
用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是家庭生产的主要场所
阁楼层则是作为
储藏晾晒的主要空间
多设有横杆作为晾挂风干使用
▲
晒侗布的侗族民居
侗族传统民居虽在结构和外观上
与苗族吊脚楼相似
但其最大特点在于
居住层与地面完全隔离
仅靠开在山墙的楼梯进出
苗族居住的吊脚楼部分架空部分与坎坡或自然地表相连,这是由于苗族建房有“粘触土地,接地脉神龙”的习俗,苗族认为只有这样的住房才会人丁兴旺、子孙繁衍。
除此之外
在居住层的布局上
二者也有不同
吊脚楼的平面布局以堂屋为核心
火塘、卧室等空间呈放射状排布
侗居则是以前中后的纵向平面布局
分为宽廊、火塘间、卧室三部分
宽廊是侗居最具特色的结构
设置在屋子最前端
连接楼梯
宽约四到五米
用来休息、劳作、社交等
常布置织布机、纺纱机等
靠外一侧则放置休息交谈的坐凳
火塘是侗族进行家庭议事
聚会、团聚、交谊烧烤的场所
它不仅是侗族家庭日常生活的中心
也是家庭供暖中心
同时,火塘也是家庭的代名词
一栋房屋有几个火塘就代表有多少小家庭
侗族民居多一字排开
因此其纵向布局赋予侗居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根据需求增加
开间、层高、出挑等等
如单开间、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侗族民居
又如三层、四层、逐层出挑等等
随心所欲
百花齐放
这使肇兴侗寨看上去处处相似
细看却又各不相同
民居、鼓楼、风雨桥
共同组成了侗寨的躯干
而躯干之中
精彩浪漫的侗族文化成就侗寨灵魂
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
侗族创造的侗族大歌
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一种多声部合唱
没有指挥、没有伴奏的
民间合唱音乐
通过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声音
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等
过去侗族没有文字
因此大歌成为侗族人记录历史的方式
一代代侗族歌师
通过歌声传承历史
堪称最浪漫的史书
▲
侗族大歌表演
古老的“行歌坐月”
则是侗族最浪漫的习俗
侗族的男女青年呼朋伴友,以礼相待
在火塘间对唱情歌、打闹逗乐
悠悠歌声迎着月色
唱进山间、传向远方
直到月亮消失的黎明才结束
侗族的蜡染技术闻名世界
手工纺织的白布
用植物染液浸染,晾晒,捶打
侗布初为蓝,复为深蓝
接着蓝近黑,浓似墨染
随后熏蒸晒干
便可以制成多彩的侗族服饰
▲
肇兴侗寨内的蜡染坊
除此之外
侗族人民精彩绝伦的
芦笙会、月也、祭萨等活动
亦是神秘迷人
庞大的规模
精巧的建筑
原生态的文化
肇兴侗寨完美展现了侗族人
良工巧匠、能歌善舞的特性
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
侗寨内,当地居民出早摊
尽管当下
人们对古村镇的“商业化”口诛笔伐
然而
肇兴侗寨却在商业化的同时
保持着难得的“纯洁”
让人流连忘返
▲
劳作归来的侗族老人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人闲暇时最常驻的地方
他们在这晒暖阳、唠家常
看着过往行人,时不时打声招呼
热情且善良
他们处事悠然,从不急躁
这也让游客不知不觉间“慢了下来”
沉浸其中
外人看来
这里是“侗乡第一寨”
在侗族人看来
这里只是平凡且温暖的家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吴宝善
监制:吴宝善
剪辑/动画: 汪志
制图:李斯伊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请联系
参考文献:
[1]徐强. 肇兴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地域文化探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2]季诚迁.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李志英. 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02.
[4]蒋馨岚. 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5]王早立.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D]. 西南大学, 2015.
[6]满德如, 黄经南, 王国恩. 西南地区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以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