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场|马思琦:不限制自己的身份
马思琦
Ma Siqi
199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雕塑系第一工作室本科
/ 大家好,从去年开始我们都会用一个推送介绍曾经或者现在正在铜场策划组工作的同学们,目的是庆祝他们迎来了自己的毕业日。
今年的这些人,算不上最早来到铜场,但是他们在这里待的最久,铜场四年来近百个项目背后都有这几个人在默默的付出努力。他们从一开始简单地核对作品信息,到之后独立策划项目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变化和能力可以通过铜场的项目被看到。他们当中,有人会继续他们的学业,有人有了更好的发展,有人正处于毕业之后的过渡期。在铜场去年“空间和人”的文字推送里曾有提过,铜场是不能留人的。所以这是个很没用的计划,这里太局限了,可以算是一个简单的开始,但算不上丰富,更谈不上跌宕起伏。只是,此刻唯一能笃定的是,这些人够努力,够敏感,够思辨,他们的能力足以应对更精彩的世界,同时他们也会去到别处把一些我们共识的善意传递给别人。这种善意源于这个微小的艺术环境,但是绝不会止于艺术的世界。
在铜场计划有限的能力里,我们只希望以此让更多人了解他们,也感谢一直关注铜场的朋友们能花点时间认识一下他们或者把他们介绍给更多的人。/
个人履历:
2016年加入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生会,任宣传部长
2017年加入中国美术学院“铜场T-project”艺术项目
参与展览策划,担任图像组组长
202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并保送硕士至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参展经历:
2020年 雕塑作品《蝠》、《我爱你-1》、《我爱你-2》第二届青艺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共同生活”展览
2020年 插画作品《鲸·落·生》被中科院深海所收藏
2017年 纤维作品《伊甸园》、《欲望是痛苦的无止境》参与“dot·端点”展览
获奖经历:
2016年 单项奖学金
2017年 单项奖学金
2018年 二等奖学金
2018年 优秀学生干部
2019年 二等奖学金
2020年 浣花斋奖学金
蝠
《蝠》
石膏、铁丝网
尺寸可变
>自然感 ,破碎感,混乱感
我的毕业作品一共分成两个系列,三件。一件是白蝠,还有是两件环抱式结构的人物组合。两个作品一开始出发点都是探索雕塑在视觉感受中的自然感,抛弃那些现在所谓的成品感、光鲜亮丽的商品感,也不去打磨它,它制作过程中是什么样,最后展现就是什么样。我一开始做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想法,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没有非常明确说我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把它做成什么样?刚开始的时候特别追求一个形式上面的内容,想做一群飞的东西,比如飞鸟之类的,但是刘杰勇老师就表示鸟太纯洁了,他说你能不能做怪一点的,荒诞一点的,冲突一点的东西。然后我就在动物里面抉择了很多,最后就选定蝙蝠。还有一方面是蝙蝠的这个形象和它的整体的活动轨迹,与我的材料语言刚好比较吻合,跟蝙蝠成群出动时的破碎感,混乱感有相通的一些语言点。
我爱你
《我爱你 -1》
石膏
70*67*45cm
《我爱你 -2》
石膏
81*55*39cm
>用几何的力量暗示一种
包裹围绕的感受
另一系列呢,我研究了一个法国的艺术家叫罗伯特库图里耶,我从他身上提炼出了我想要的一些雕塑语言。两件作品的题目是《我爱你-1》和《我爱你-2》,是围绕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展开的。它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的形象,外观是包围式的结构。因为在母爱这方面的包围感,让我感觉很强烈,所以我在构建整体的时候,我把它做成了一个半包围式的圆弧状,企图用几何的力量暗示一种包裹围绕的感受。
T:这件作品强调的一些点和工作室教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马:其实一工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它虽然说叫具象工作室,但是老师并不限制你,给了大家很大的创作空间。包括今年的一位硕士毕业学长,他就很擅长装置。
T:那在当代环境下你觉得具象的语言对你的吸引力在哪里?
马:问题里说到了“语言”这个词,在我看来,语言、文字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与理解。现在很多人在作品的表述中总将内容说的很抽象,给人一种高级又似乎在说废话的感觉,我不是很理解。对我而言,具象的形式更直接了当,它能承载很多抽象形式所无法承载的情感。我希望大家可以不用去猜测我做的是什么?而是通过具象的方式让大家与我的情感产生共鸣。
《成长-诶?》
石膏、陶
2018
《成长-啾~》
树脂
2018
《成长-灯塔》
树脂、灯
2018
《番茄沙司的喷发》
石膏
2018
Q&A
T:说说关于未来的计划。
马:短期内的计划就是先把研究生念掉,然后针对研究生课题往策展和哲学这个方向学习吧,可能会往美术馆这块走一下,但是我还是更想做艺术家,希望能做成艺术家(笑)。
T:为什么当时研究生选择了读策展和哲学这个专业。
马:我其实对策展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之前暑假的时候,我有去美术馆实习过,觉得跟艺术家相处期间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当然本专业的雕塑我也是喜欢的,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没有说我一定要放下某一个,我可以做这个,同时我也可以做那个。
>空间之间也会交流
T:谈一谈之前在铜场工作的一些体会吧。有没有最印象深刻的铜场项目。
马:其实我的身份在铜场比较特殊。我是在图像这一块工作,所以我更多是通过镜头在看铜场的一系列的活动。可能并没有某个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项目或者展览,我通过镜头这样看过去,类似于旁观者的身份在看他们在这一个场域里发生的一系列的活动。在我看来,我觉得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铜场的一个参与者,并没有说是一个主导者。铜场它包容性很强,容纳每一个人在里面发生所有的故事,像我的话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一个记录者在观看它的一切。不过我也参与过有一些展览的策展,就像我刚刚说我不限制自己之后的职业,我在这个空间里我也不限制自己的身份,我没有说我是一个拍照的,我就是一个纯粹的一个工具人,当然我觉得工具人也是整个策展的一部分,大家都是它的工具人(笑)。
T:你在铜场的这些经历对你的工作还有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马:影响肯定还是有的。其实我没有把我的全部时间都投入给它,它只是我的一部分,但他们之间肯定还是会相互影响的。比如说策展,它是一个集体性的团体性的事情,你在当中肯定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然后有些他们发表的声音也会让我有一些思考,当你听到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想法的时候,你会觉得“诶,还挺棒的,我怎么没有想到”,思路也会变得开阔。最直白的说。我现在研究生的这个方向很大一部分程度还是受到铜场的影响,如果我一开始没有加入到铜场这个项目来的话,我可能并不会看到策展这一块的事情,这起码让我对自己的规划有了多样的选择吧。同学之间交流是很重要的,跟大家一起开会啊,交流,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会让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改变。
工作中的小北
T:铜场开会经常聊着聊着偏离主题,但是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可以发展的点子。
马:对。铜场开会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聊偏,很多时候我不怎么说话就在旁边听,他们说着说着说到一个事情,我可能就听到了这样一个东西,然后我就从这个点,脑子里开始有一个小剧场在散发了,突然就想到,诶,好像有一个不错的点。这种状态也是一种不错的帮助,虽然说我并没有为这个会议贡献多大的能量,但是这个会议贡献给了我很多能量。
T:对铜场以后发展方向的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
马:铜场的发展也不能受我的控制啊(笑),它一直都是一个开放性的场域,我觉得这种开放性是很好的,它包容性很强,它不是说我就是一个展厅。各种事情,活动都在里面发生,这很好。铜场就是一个空间,空间里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是铜场很神奇的地方。
T:铜场最近一直在讨论向外走,本来今年年展的计划是我们铜场去到外面的空间,然后邀请外面的艺术家来到学校里的铜场空间,但由于疫情的缘故,没有按计划实现。
马:我觉得是挺好的,我个人感受,它还是集中在雕公院,可能它虽然说比较开放,但是其他人好像会感觉,这是你们院的东西,好像就觉得有隔阂。走出去还是挺好的,它作为一个空间,跟另一个空间进行交流。就像我跟你交流,你会带给我新的感受,别的空间也会带给铜场新的东西,同样,铜场对于它们也是一样。空间之间也会交流。
其他作品
铁丝、鱼线
尺寸可变
2017
《伊甸园》
亚麻布/ 棉线/ 泡泡纸
25*25 cm
2017
资料收集:彭胤瑞、蔡雨彤、赵可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