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杰:一首歌与一群兔子的故事

2017-07-15 侯杰 老侯说事儿

——NHK两个与自由有关的纪录片


NHK与BBC纪录片的制作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代表,前者细腻,后者大气。或许,比之BBC,NHK的画面不够华丽,技术手段不够丰富,甚或视角不够宏阔,但是,它细节的串联,娓娓道来的叙事,让人觉得最终获得的不是视觉上的愉悦,而是内心的撞击。

 

NHK一般不太触及意识形态的话题,但是,有两部关于冷战的纪录片,却成为经典。

 

冷战的话题,庞大芜杂,厚重乃至沉重。NHK却从浩繁的历史碎片中,找到两个载体,于是,浩繁的历史变得单一,厚重的话题似重若轻。这两个载体,分别是一首歌和一群兔子,而串联起两个碎片的话题是——自由。

 

第一次看到NHK关于自由的故事是在四年前。大年初三的下午,我一个在美国的同学与大家在微信群互致问候后,发出一部纪录片片名,说这部纪录片让她纠结多年,难以释怀。

捷克歌手马尔塔库碧索娃。


是什么样的故事让她纠结?难以释怀?我随即搜索了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我跟着两个一点都不帅气的男主持人穿越到东欧,随着他们娓娓的叙事,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起伏跌宕。

 

这是一个关于布拉格之春的故事,故事的大背景,我们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读到过,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垒,自由成为共产主义阵营一个沉重的话题,从何说起,如何说起?纪录片选取了一个奇特的载体——一首歌。用一首歌去表现冷战时期共产主义铁幕下对自由的追求,显得出新出奇,视角独特。

 

这是典型的NHK叙事方式。平铺直叙,娓娓而谈,没什么起伏跌宕,也没什么震撼的语言。

 

故事开篇是1990年,天鹅绒革命后的布拉格,NHK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布拉格到处都在播放一首披头士的歌曲《嗨·裘德》。但与披头士的歌曲不同的是,歌者是个女性,歌词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这不是披头士的《嗨·裘德》,而是一个捷克山寨版。

 

NHK记者疑惑:披头士和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有什么渊源吗?答案是:有。

 

在这个国家的记忆里,《嗨·裘德》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歌里有这个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也有它的失败和失落,那就是“布拉格之春”。

 

1968年,自由主义之风在捷克兴起,一时呈现文艺繁荣,言论自由之象,人们称之为“布拉格之春”。偶像歌手玛尔·库碧索娃塔制作的MV《祈祷》,风靡大街小巷。

 

但是,某天清晨,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大街被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及随后跟进的苏联坦克占领,布拉格之春被苏联坦克碾得粉碎,总统杜布切克被捕。文艺工作者们被要求必须做出两个选择:流亡和效忠。但歌手玛尔塔和她的导演丈夫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抗争。

 

玛尔塔抗争的方式是歌唱,她将当时风靡欧洲的披头士《嗨·裘德》歌词加以修改,制作了一个MV。嗨·裘德本是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写给列侬儿子的,但是,玛尔塔版《嗨·裘德》传递的是另外一种情绪。歌词是以两个少女对话的形式,一个激励另一个要有勇气。裘德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少女,“虽然人生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痛苦/ 但不要烦恼/要相信自己的人生。人生多么美好/有时却很残酷”。歌曲最后鼓励裘德要用歌声正视人世间的黑暗。

左上角是哈维尔。

 

玛尔塔的抗争吸引了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哈维尔也在她的MV中扮演一个德国士兵。


捷克版《嗨 裘德》发行单曲达60万张,《嗨·裘德》的歌声传遍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它是对捷克人的自由启蒙曲,它给强权下的捷克人打开了一条摆脱极权走向独立的心理通道。籍着歌声,捷克人的心中播下了走向民主的种子,这为柏林墙坍塌之后的巨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回应是禁止她的演艺活动,收缴唱片并在大街上销毁,一些人不得不把唱片埋进地下。

 

失去演艺权利的玛尔塔不得不靠在家里糊纸盒谋生,丈夫则匿名写作剧本。事业的不得志,生活的穷困潦倒,逼迫她的丈夫选择流亡,而她则选择留继续在国内。

 

离婚后,她迫于生活压力,嫁给一个捷克高官之子,借此找到一个做打字员的工作。

 

1979年,“77宪章”发起人哈维尔被判刑五年,宪章运动找到她,希望她出任“77宪章”发言人,期冀以她的知名度,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罗莎•卢森堡说: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时,这个人必定是女性。玛尔塔印证了这个断言。她犹如圣女贞德般,以自己的影响力,凝聚着捷克异议群体,并向国内外传递捷克人自由的呼声。

 

1983年,哈维尔出狱,她辞去发言人职务,回归自己的生活。

 

1989年,捷克天鹅绒革命爆发,一夜之间,乌云散去。人们重新又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嗨·裘德”唱片被从地下刨出,布拉格之春抗争的歌声,开始在城市四处响起。

 

已经年过五旬,形容憔悴的玛尔塔被学生们请到学校,她重又唱起《嗨·裘德》。

 

从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偶像歌手到体态臃肿的老妪,画面的直观对比,个人命运的沧桑和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足以催人泪下。

 

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压轴节目,保罗·麦卡特尼一曲《嗨·裘德》,引来全场数万人应和,场面极为震撼,可能只有欧洲人才理解那首歌的特殊含义:那是天鹅绒革命的声音,是柏林墙倒塌的声音,也是共产主义阵营崩溃的声音。看过《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再看那万人齐唱的场面,我感觉,那不是歌唱,那是对自由的呼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010t5bYs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嗨,裘德,甜言蜜语虽然动听

 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所有押韵的歌词背后

 都有弦外之音

 在对我们倾诉

 

后来,又有朋友向我推荐了NHK制作的另一个关于自由的纪录片,具体地说,是关于柏林墙的。

 

关于柏林墙的话题,可说的太多,28年的历史,太多的聚散离合,从何说起?一般人都可能会把镜头对准墙下人的故事,人肯定是第一关注点,但是,这个纪录片的镜头却避开了墙下的人,而把镜头对准大墙下不为人注意的一群动物——兔子,讲一群兔子的故事,并通过兔子的眼睛再去折射墙两边的人的奇奇怪怪现象。

 

多少世纪以来,野兔在欧洲各地繁衍生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粮食匮乏,柏林市民在已化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上,开地耕田,种植菜蔬果腹,于是很多饥肠辘辘的野兔,也都来这里,伺机饱餐一顿。


《兔子与自由的故事》截图。

 

但是忽然有一天,菜田被铁丝网围了起来,周围砌起了砖墙。人们大呼小叫,争先恐后地逃亡。不知过了几天,当一切沉静下来,野兔们提心吊胆地走出巢穴一看,发现自己被围困在两堵高墙之间了。

 

兔子们发现,墙边的人开始变得奇奇怪怪起来,有人用连起的床单,从窗户上往下垂落。有人开始攀越大墙,钻过铁丝网。也有人在试图穿越大墙的时候,被守卫的击毙。

 

但是,没有外敌危害的高墙之间,却成了野兔们的乐园,它们希望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很快乐园里便人丁兴旺。乐园的缔造者们,对自己的成就非常自豪,邀请各国来宾到此观摩。

 

但有极少数的兔子,开始在墙角下挖掘通道,跑去西方世界觅食。这下激怒了乐园的缔造者,下令手下士兵撒毒除草,射杀野兔。从此野兔们只得藏身匿迹,在恐怖中度日。

 

正当兔子们认为,苦难的日子似乎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高墙在它们的眼前土崩瓦解了。兔子们又恢复了往昔的自由,纷纷奔向西方的土地……

 

纪录片片名《兔子和自由的故事》。

 

兔子与自由的故事截图。


虽然还是娓娓的叙事,但是却另有一味。如果说《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宣示的是激荡情怀,那兔子和自由的故事,就有点黑色幽默了。

 

这部纪录片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拍摄人是波兰和德国的艺术家,但是,播出版剪辑是NHK,所以叙事是NHK风格:用细节去构架故事,看似冷静,平静,但是,波澜不惊的叙述背后常常蕴含着情绪的激荡起伏。我把细节掰开给你看,不煽情,不议论,所有的情绪和立场都在故事里,这就是NHK。


看完文字,来看看视频吧。《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2026m5hs&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7年2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