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面向全球开放,中美太空合作是否有望?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9年6月1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联合国外空委第62届会议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召开发布会,公布了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的名单。
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目前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到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就能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空间站的利用方面,中国进一步向全球各国抛出了橄榄枝,接收了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机构的项目申请,并最终审批通过了其中的9项研究。
发布会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据悉,这9个项目来自中国、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其中既有政府机构,也包括私营实体。而其研究领域则包含了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图片可放大查看)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所有项目均有三种方式与中国空间站进行合作研究:一是外方研制舱内实(试)验装置,安装在中方预留的国际合作机柜空间内;二是直接利用中方已规划研制的相关领域应用机柜,外方仅提供实验方案;三是外方研制舱外载荷,届时安装在预留的舱外载荷适配器上。
而不管项目采用何种方式,都将根据中国空间站各类项目的研制和实施进度被统筹规划。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介绍称:“我们将为定选项目提供试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还将开展试验研制和运行阶段的接口和资源协调、技术支持和相关的条件保障等工作。”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构成,总质量接近100吨,预估使用寿命为10年,可供3人驻留。
而空间站上的: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上的实验机柜空间;各舱段已规划研制的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机柜和机柜内实验装置;舱外载荷适配器与配套相应的平台和应用资源;都将成为合作研究中共享的重要资源。
工程进度
根据总体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实施。现在进行至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涉及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预计到2022年,空间站就能全面建成。
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
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另一方面,空间站的配套科学研究设施也正在加紧研制。中国空间站规划部署了密封舱内的16台科学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光学舱。这些实验平台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11个学科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这16台科学实验柜将分别被安装在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而目前的情况是,核心舱科学实验柜的初样研制即将完成;实验舱I科学实验柜的初样研制尚在进行;实验舱II科学实验柜的则已全部完成技术攻关。
国际空间站模型
中国空间站工程的成功将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争取到更多技术话语权。目前,地球上空仅存一个尚在运行的空间站,即美俄等十六国联合建立的国际空间站。在运行了二十几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
开放合作
据悉,中国空间站的应用资源将对全球开放。有关方面称,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建成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中国贡献、提供更优的中国方案。
中国空间站的开放态度得到了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的称赞,他表示中国的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使得更多的国家能够有机会参与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持。”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虽然中国空间站已经完全向世界开放,但中美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却仍然处于冻结状态。其原因在于美国国会自2011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该条款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与中国展开任何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毫无疑问,中国的开放姿态对于太空领域这一“人类共同的事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当年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请求遭拒,同样是五味杂陈的难忘记忆。而开放中国空间站的决定,正是中国的国际格局和大国担当的充分体现,这将在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征途中竖起另一面旗帜。
至于中美合作问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中国愿意与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目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遗憾的是,美国国会出台的有关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领域与我国开展合作,严重阻碍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发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设性的法案,中美在载人航天领域是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的。”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