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疫苗和反疫苗的互联网战争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新冠疫情在中国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如何能防止它大规模卷土重来,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疫苗,这是医学界的共识。2019年秋冬的流感季,美国的流感爆发比前些年控制得好,也正是因为在提前的疫苗选择上赌对了流感类型。
然而,对疫苗的认识却并不如我们了解的那样想当然,在互联网世界,误导信息的传播甚至有时比正确信息还要快。
Nicole Baldwin是美国辛辛那提附近的一位儿科医生,在今年的1月10日,因为在TikTok(海外版抖音)发出的一个视频,瞬间成了网络名人。在那之前,Nicole本身在社交媒体上也很活跃,有一个育儿方面的博客,时不时会分享一些关于孩子和家庭健康的内容。
Nicole拍摄的这段短视频,背景音乐是一首名为“Cupid Shuffle”的歌曲,发行于2007年,当时已经是TikTok上的神曲。才刚登陆TikTok两天的Nicole灵感被触动,觉得可以有一种不同于纯文字的科普形式。在视频的开端,Nicole以文本标示:疫苗可以预防……然后踏着音乐的节奏,依次跳出麻疹、腮腺炎、风疹、小儿麻痹症、百日咳、肝炎、流感、肺炎球菌等可为疫苗防护的疾病,视频的最后说:疫苗不会造成自闭症。
视频贴出的时间是周五,几天后的周日,Nicole将其转上了Twitter,接下来的情形让她大大吃了一惊……
视频的浏览量瞬间超过了140万,评论和转发中充满攻击性言辞,她被称为“头号全民公敌”,还有人让她“别再用疫苗来杀死我们的孩子”……美国、英国、新西兰,……全球的攻击者构建了7天24小时不间歇的火力,一时间,各国的媒体也争相报道此事。随着Facebook账号被攻击者找到,Nicole的工作地点也被挖出,她收到很多针对她个人的威胁,还有人说要关停她的诊所。
不过,网络暴力的存在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更关心的是假信息或错误信息为什么能在互联网上得以广泛传播,以及科学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互联网上的攻击。
错误信息为什么会广泛传播
是互联网放大了
这一部分人的比例吗?
研究者还特别发现,这一类信息往往带有阴谋论、煽情,以及扭曲的事实这样的特征,直接命中我们人类在信息接收中的脆弱门户。
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在深受设计师欢迎的大型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上,有关疫苗的内容有75%都是负面的。2019年初,Pinterest在各方压力下,终于宣布所有有关疫苗的搜索都将返回来自值得信任的正规机构的结果。然而,庞大互联网战场的存在,令科学在Pinterest上的小胜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另一个促使错误信息传播的机制是“数据空档”(data void)。当某个特定词的搜索返回的结果极少甚至为空的时候,一个数据空档就产生了,而数据空档极易为制造假信息或者错误信息的人钻空子,成为他们传播的渠道。比如,搜索某种注射用维生素,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上出现在最前面的几乎全部是反疫苗的贴子。
面对错误信息的泛滥甚至攻击,
科学群体应该怎么做?
回到文首提到的Nicole Baldwin医生的故事。当在采访中被问及是否会撤下自己引发风暴的视频时,她笑说“不!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撤下这个视频,从而达到恐吓的效果。我才不会屈服于网络暴力呢,这就是我的个性。”
“绝大多数人是了解并支持疫苗接种的,当那些存疑的人来我的诊所时,我会坦诚面对他们的问题,跟他们反复交流,把科学和数据展示给他们。如果他们最终还是决定不给孩子接种,我也不会强求,但我一定要保持跟他们的沟通,这是我的职责。”
这种投入,因为看似“非学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普遍重视。很多信息,以冷硬的姿态出现,而丧失了与在假信息边缘徘徊的人沟通、并邀请他们参与科学思考的机会。正因如此,反疫苗群体的“体贴”和“善诱”就乘虚而入了。
这一场战争,关键也许不在科学而在对人的理解。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