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前进的精子”遭撤稿,同行评议还靠谱吗?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20年7月,一项由英国、墨西哥研究团队主导的研究声称,人类精子并非人们以往认知的那样,像蝌蚪般摆动尾巴向前游动,它们的前进方式更类似于水獭嬉戏时的螺旋前进。这篇有趣的论文得到了许多媒体的介绍,但随后却因数据问题遭到读者质疑。文章最终因为“缺乏数据支撑主要结论” 被撤稿。在此事件引发的讨论中,有人关切:为什么论文的问题在同行评议阶段没有得到指出?同行评议机制在学术出版领域还是否能有效运行?
规避利益冲突。同行评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编辑、审稿者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尽管存在利益冲突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学术不端,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评审报告的公正性和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却会因此而削弱。利益冲突有较强的隐秘性及多样性,很难全部如实揭露,但利益声明与回避是很有效的措施。
加强作者和审稿者身份识别,杜绝“虚假审稿人”的出现。前述的伪造邮箱、第三方机构造假,均是通过虚假审稿人来实现其学术不端的企图。这一部分应当更多的借助技术力量,严格把控身份识别流程。
利用文献与引文数据库寻找合适的小同行专家。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离不开庞大审稿专家队伍的支持。通过设置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实时更新专家信息,及时进行动态评估,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择审稿者的准确性。一些期刊还可以采用多学科共享审稿专家数据库,将审稿资源优化整合,也为交叉学科审稿提供更多选择。
公开同行评议本质是公开作者与审稿人身份及审稿过程和结果,但目前对于其确切的方式尚未达成共识。公开评审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增强了审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审稿的客观公平。公开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匿名审稿的弊端,使得评议过程公开透明,得到公众的监督。
在同行评议的运行过程中,承担机制维护任务的主体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他们应当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细节,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使审稿专家充分发挥专业学识水平,实现公正有效的同行评议。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