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螺旋前进的精子”遭撤稿,同行评议还靠谱吗?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22-05-03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20年7月,一项由英国、墨西哥研究团队主导的研究声称,人类精子并非人们以往认知的那样,像蝌蚪般摆动尾巴向前游动,它们的前进方式更类似于水獭嬉戏时的螺旋前进。这篇有趣的论文得到了许多媒体的介绍,但随后却因数据问题遭到读者质疑。文章最终因为“缺乏数据支撑主要结论” 被撤稿。在此事件引发的讨论中,有人关切:为什么论文的问题在同行评议阶段没有得到指出?同行评议机制在学术出版领域还是否能有效运行?


这篇近期撤稿的论文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UOB)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UNAM) ,研究人员用3D显微镜和高速相机扫描了人类精子样本,发现精子的尾部并不是对称地左右摆动,而是仅甩向一侧。研究人员表示,按常理,这种运动应该会导致精子绕圈游动,但它们在游动同时还会令头部向一个方向旋转,从而配合尾部完成一种螺旋式的运动(如下图所示)。在2D显微镜的观测条件下,这种运动方式容易使人们误认为精子是通过对称摆尾的方式游动的。论文发表在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人员模拟的人类精子游动方式

在研究人员看来,精子旋转前行的运动方式非常重要,精子据此由不对称的摆动重新获得了对称性,从而能够向前直行。对于论文的这项结论而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精子鞭毛不对称的跳动方式。但是,却有读者对这项前提提出了质疑,质疑者表示,仅凭3D显微镜收集到的鞭毛波形数据,无法明确确定精子尾部跳动的不对称性。

在论文发表不到两周,Science Advances 便发布了“编辑部关切”,指出论文所引发的争议。函件称:Science Advances在2020年7月31日发表了题为“Human sperm uses asymmetric and anisotropic flagellar controls to regulate swimming symmetry and cell steering”的文章,文章作者为H. Gadêlha, P. Hernández-Herrera, F. Montoya, A. Darszon以及G. Corkidi。经重新审查,论文中的数学分析部分不能完全论证文章的核心结论——“人类精子中的鞭毛跳动是不对称的”。作者的重新分析正在进行中。Science Advances 对相关进程表示关切,并在等待结果的同时对读者予以提醒。

在近9个月的等待过后,这篇文章最终以 “对鞭毛跳动的不对称性和各向异性的描述不完整” 的理由撤稿。这一事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同行评议机制的讨论:读者能够明显察觉的数据问题,为什么同行评议时并没有得到指出?

 

长堤溃于蚁

众所周知,同行评审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制度,也是学术期刊筛选投稿论文的重要环节。通过同行评议制度,专家能够在文章发表之前,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从而确保文章的研究和结论符合质量水平、准确性、相关性和新颖性等必要标准。但事与愿违,在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制度仍然广泛 出现了学术诚信问题。

就出版流程而言,不同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不尽相同,但目前较普遍的流程科是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编委或同行专家复审(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初审的编辑主要考察投稿论文的选题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失误,没有明显问题的论文则进入同行评议阶段。同行评议的审稿结果一般有三种:一是接受发表,无需修改;二是可以发表,但需要修改;三是拒绝发表,亦无修改必要。而稿件的最终命运,会在主编会综合考虑同行评议结果后被决定。因此,虽然同行评议是学术出版领域的把控论文质量的核心环节之一,但这一制度的效能也一定程度取决于期刊编辑对其结果的参考程度。

虽然国外学术期刊大多出台有严格的同行评议政策规范,内容包括同行评审的流程、同行评审活动中利益冲突的回避、同行评审最佳实践指南等方面。但是关于同行评审的负面事件仍然无法避免。同行评议的公平公正性很难得到保证。

首先,完全客观公正的同行评议很难达到。尤其对于前沿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而言,某些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同行评议作为一种主观行为也会受到审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因作者名气地位或与作者有利益冲突及竞争关系而对稿件做出不公正评价,或故意拖延评审时间延误创新成果发表;因对作者国籍、母语、性别、所属机构偏见产生审稿倾向性;因对涉及研究内容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审稿意见带有片面性等。

其次,监督机制的缺失,进一步促使前述问题态势失控。目前同行评议有四种形式: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大部分期刊目前采用的是单盲评审方式。就仅隐藏审稿人身份的单盲而言,审稿人因作者身份产生的偏见难以规避。而审稿人、作者的身份均隐藏的双盲,亦因难以完全隐藏作者身份而受到质疑,因为许多情况下,通过文章内容及参考文献推测文章作者并不是难事。同行评议这样的制度缺陷,长久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监督解决。

更糟糕的是,会有人利用同行评议制度实现其学术欺诈的目的。根据已查证的撤稿案例,同行评议造假主要有邮箱造假和第三方中介造假两种手段。首先是邮箱造假,目前大多数期刊的投稿系统允许作者投稿时推荐审稿专家并提供专家的联系邮箱供编辑参考。若某些作者利用该途径通过捏造一位不存在的评审人或者推荐该领域真实的专家,同时提供自己注册的电子邮箱地址,则可冒名顶替评审人。2013年,Sage旗下的《振动与控制期刊》(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一次性撤稿60余篇,其主要涉事作者是台湾屏东教育大学资讯科学系副教授陈震远。陈注册了130多个邮箱,作为自己推荐的同行评审人员的联系方式,从而自己假扮自己的评审专家,进行虚假同行评审。

其次是第三方造假,指借用润色名义为作者代投论文的中介机构利用在线投审稿系统的漏洞组织大规模同行评审造假。2017年4月,国际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r-Nature集团旗下的《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下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此事件堪称我国近年最大的学界丑闻之一。据查证,这107篇论文中,有101篇存在伪造或提供虚假同行评审的现象。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虚假同行评议竟然滋养了一个灰色学术产业,其规模程度令人咋舌。


君子慎于微

就目前的同行评审制度的缺陷来看,审稿专家的遴选是同行评议的关键。通过确保审稿专家身份的真实、公正,同行评议的公正性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实现。确保审稿专家身份的过程主要涵盖了这几个方面:
  1. 规避利益冲突。同行评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编辑、审稿者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尽管存在利益冲突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学术不端,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评审报告的公正性和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却会因此而削弱。利益冲突有较强的隐秘性及多样性,很难全部如实揭露,但利益声明与回避是很有效的措施。

  2. 加强作者和审稿者身份识别,杜绝“虚假审稿人”的出现。前述的伪造邮箱、第三方机构造假,均是通过虚假审稿人来实现其学术不端的企图。这一部分应当更多的借助技术力量,严格把控身份识别流程。

  3. 利用文献与引文数据库寻找合适的小同行专家。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离不开庞大审稿专家队伍的支持。通过设置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实时更新专家信息,及时进行动态评估,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择审稿者的准确性。一些期刊还可以采用多学科共享审稿专家数据库,将审稿资源优化整合,也为交叉学科审稿提供更多选择。

  4. 公开同行评议本质是公开作者与审稿人身份及审稿过程和结果,但目前对于其确切的方式尚未达成共识。公开评审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增强了审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审稿的客观公平。公开同行评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匿名审稿的弊端,使得评议过程公开透明,得到公众的监督。

  5. 在同行评议的运行过程中,承担机制维护任务的主体是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他们应当把责任落实到每个细节,降低同行评审的缺陷,使审稿专家充分发挥专业学识水平,实现公正有效的同行评议。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最大限度地提高同行评审工作效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论文被引太低?试试少用些术语

熟鸡蛋返生一看就不靠谱,但是更多的“问题论文”却没这么容易识别

有关女性导师的争议论文被撤稿,但是争议依然存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