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行动计划是否“名亡实存”?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上个月,美国司法部决定对饱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进行更名,并且对其进行方针性的调整。这似乎预示着美方放松了在学界展开的对华清查。但是,曾因该计划被错误指控的MIT教授陈刚发文呼吁,不应对中国行动计划放松警惕,除非该计划彻底终结。
中国行动计划由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司发起,并由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以及数名美国联邦检察官共同负责。其官方声明强调,该计划是为了应对中国政府通过盗取商业秘密、间谍活动、黑客行为以及侵害重要基础设施等方式对美国造成的威胁。
然而,在该计划发起的三年中,由公开的66起案件来看,只有23起案件才真正涉及经济间谍或传递情报给中国政府的指控。 其余的案件往往是签证欺诈、金融犯罪,要么与中国政府无直接关联。需要知道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实际的调查涉及面要比公示出来的数字大得多,美联邦调查局局长Christopher Wray曾在国会作证时表示,FBI平均每10个小时就展开一起和中国相关的调查案件。而这场针对中国的审查风波,很快就蔓延至了学术界,其主要是指控学者未正确披露与中国国有机构(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关系。
一系列关于知名学者的案件在美国乃至国际学界引起了巨大关注,这些被调查的学者大部分都是中国学者或华裔学者。反对舆论把中国行动计划比作是 1882 年排华法案,认为中国行动计划“将政治清查蔓延到学术界,并且肆无忌惮的进行种族歧视”。
上个月,美国司法部助理部长Matthew Olsen发表讲话,称对中国行动计划进行了重新审查,决定对中国行动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包括改名、方针调整等。美国一些科学家和民权组织对司法部的这项决定表示赞赏,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对于放弃这项涉嫌种族歧视的政策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斯顿大学电气工程师Steven Pei表示:“放弃名字、减少刑事诉讼都是好事,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个新政策将如何实施。”
据悉,减少在学界发起刑事诉讼,可能是这次计划变更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美司法部声称,将要求联邦拨款机构对研究的诚信度和安全性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研究人员个人自愿纠正先前的重大遗漏,并配合完成相关的行政调查,根据司法部长期以来的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原则,可以对其免于刑事起诉。这毫无疑问是在给美国急飙猛进的学术清查行动降温。但是,这种降温仍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美司法部明确表示,学界发起的旧的案件仍然会推进调查,而对华排查仍然是工作重点。
因此,有评论认为,美司法部对中国行动计划的改弦更张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改头换面——它可能只是在放出一种信号,而并不意味着实际的行动。实际上,美司法部在关于调整中国行动计划的讲话中,虽然提到了该计划在学界产生的负面影响,当时仍有相当篇幅在强调中国的某些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本加厉、更具威胁”。
一些分析指出,华府方面对于中国行动计划的“松动”有着多重原因。首先,中国行动计划已经对中美正常学术交流实现了有力遏制。中国行动计划的发起人之一、负责哈佛大学利伯案和麻省理工陈刚案的联邦检察官Andrew Lelling表示,他对该计划的想法已经改变,不再担心研究人员与中国合作了,因为“威慑已经成功实现”。事实上,清查风波在美国学界塑造出的恐怖氛围已经令许多中国学者、华裔学者难以立足,这些群体的职业生涯遭受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该政策的高昂执行成本需要降低或缓冲。中国行动计划强烈的种族歧视色彩为其招致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据美媒统计,中国行动计划近九成的涉案被告是中国或华裔科学家,而定罪的比例不到1/4。而胡安明案、陈刚案等典型案件因证据不足撤诉后,更是激起了民权团体的猛烈抨击。承受舆论压力成为了该政策的高昂成本之一。而另一方面,该政策在学术界形成的寒蝉效应也威胁到了美国学术发展空间。它不仅加强了学术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也阻碍了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高级科研人才向美国的流动。这些政策成本极有可能促成了美国司法部改动中国行动计划的想法。
最后,国际形势的异动也可能令华府的态度有所转变。美司法部在讲话中虽然承认了中国行动计划的种族定性问题,但通篇讲话的对华敌意并未降低。美司法部提出的“将对威胁采取一种更广泛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是不再特别针对中国,但实际上仍然留有相当余地,甚至有可能会将新计划变成中国行动计划的扩大升级版。这种有点暧昧的态度转变,或许是华府在国际形势异动下表现出的一种外交姿态。
Olsen在讲话中虽然承认特朗普时代的种族定性倾向“助长了不容忍和偏见”,但却并未对中国行动计划所导致的政府不当行为做出任何道歉。这种沉默态度激怒了一些科学家,他们将其视为政府的傲慢。Pei和他民权组织的同事希望司法部对所有未决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表示“这将大大有助于赢回科学界的信任”,他说,“如果你不承认你做错了什么,那你怎么能防止它再次发生?”
中国行动计划最受瞩目的受害者之一、MIT教授陈刚也坚持反对中国行动计划,他日前在Science发表署名文章称:“人们需要振臂疾呼,让政府和公众认识到不实起诉的罪恶。我呼吁,在中国行动计划彻底终结之前,不应对其放松一丝警惕,无论司法部怎么对它‘重新定位’。”
参考链接:
https://www.justice.gov/opa/speech/assistant-attorney-general-matthew-olsen-delivers-remarks-countering-nation-state-threats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