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R综述 | 锂金属电极的实用化之路:圣杯还是未爆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国家科学评论》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锂金属电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重要候选者之一,其优点在于电极电位较低、理论容量高、能量密度大,但存在安全性和寿命问题。
近日,复旦大学董晓丽、夏永姚等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锂金属电池中的锂金属电极的两种主要失效形式,并总结了五大类具有应用价值的锂金属电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文章中,作者对锂金属电极的两种典型失效形式(短路与容量衰减)进行了分析。其中:
短路主要是由锂枝晶所造成的,比如,电极表面锂离子浓度不均匀等因素会导致锂枝晶生长,从而刺穿隔膜,造成短路。
容量衰减则来自于锂与电解液的反应与其自身的粉化过程。锂的反应性较为活泼,会与电解液反应,消耗一定的活性锂,造成一部分电池容量损失;同时,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的粉化(dusting)会造成阻抗的上升,耗费电池电量。
在了解这两种主要的锂金属电极失效机理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展开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和设计。
接下来,作者根据制备方法和相关应用,将目前的锂金属电极研究分为五类,并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五种锂金属负极的性能对比雷达图
其中:
稳定化金属锂粉电极(stabilized lithium-metal powder anode,SLMP),可有效补偿石墨等商业负极材料的不可逆容量;
稳定化锂金属电极(stabilized lithium-metal anode,SLMA),可降低锂金属的粉化过程并抑制枝晶;
沉积锂金属电极(deposited lithium-metal anode,DLMA),可有效控制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但制备过程较为繁琐复杂;
复合锂金属电极(composite lithium-metal anode,CLMA),较容易形成可靠的电极结构,避免了预锂化等复杂的制备工艺;
无阳极锂金属电极(anode-free lithium-metal anode,AFLMA),直接使用铜作为阳极,大大简化了电池的制备工艺。
综合来看,稳定化锂金属电极是最为有前景、实用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电极;而稳定化锂金属粉末电极则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首选。
文章还指出,当前的技术距离锂金属电极的实用化仍有一段差距。随着先进表征技术与制备工艺的发展,对锂金属电池的工作机制会研究得更加透彻,制作工艺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安全且高能的锂金属电池或许有望很快推出并进入市场,引领新的能源革命。
扩展阅读
实验室中的意外发现:“水加速”聚脯氨酸合成,30秒完成反应 | NSR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