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以持续创新的原因是“偶像包袱太重”?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23-02-25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人类的生产力是在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在一部又一部好作品的积累下不断丰富的。对于那些能够拿出崭新而优秀的成果的人才,得到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创新者而言,获得广泛的认可反而成了他们持续创新的阻力。


图源:Shutterstock

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 Markus Baer 和和鹿特丹管理学院的 Dirk Deichmann 一同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  他们发现对于那些第一项成果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的创造者来说,过多的奖励和认可会显著降低他们未来持续创新的可能性。

Markus Baer 教授很喜欢一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小说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和最受好评的小说之一。但是他发现,作者 Harper Lee 在1960年出版了这部作品之后几乎不再创作,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都没有新作发表,直到2015年她才出版了第二部作品,而这部作品也并非新作,而是同样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实际上,《设立守望者》才是最初的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应出版商的要求写的"衍生剧"。

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海报
图源:环球电影公司

虽然一名作家是否持续写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行为学教授,Markus Baer 想搞清楚某些社会机制导致的心理影响是否会成为阻碍创新的因素。他和合作者选择了对英国食谱创作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食谱领域是检验持续创造力的理想环境,因为创作食谱是一项需要热情和想象力的工作,同时,出版食谱也能够很快得到市场反馈来对其质量给出评价。

他们对英国224位首次出版食谱的作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大约50%的作者会继续出版第二本烹饪书。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第一本食谱越新颖,作者制作第二本食谱的可能性就越小。接下来,他们在商学院的学生中组织了下一步的实验。他们要求这些学习商学的学生为一本潜在的食谱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包括提出某个值得炒作的概念和具体的推广方式。有一半学生的想法被评价为“非常新颖”,而另一半则是“扎实和传统”。还有一部分学生得到的评语是“最有可能在食品界引起轰动的想法之一”。之后学生们可以选择“工作方向”:为下一本食谱制定营销策略,或者在之前创意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细节,成为一份具有操作性的营销计划。


相对单调的英国菜式鼓励了食谱的创作

图源:pixabay.com


最终的结果表明,当人们一开始就产生一个高度新颖、获得肯定的想法时,他们产生后续新想法的可能性很低,大约只有20-30%的人选择继续挑战未知,更多的人则想沿着之前的方向继续走下去。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Markus Baer 认为,创造力最有可能在出现在创作者集中注意力解决工作本身带来的挑战的时候,他们会发挥最大的能动性,组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试图解决问题。而在他们的第一项成果获得认可后,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他们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同样,别人也会这么想。这样一来,创作者不再是之前默默无闻但是全神贯注的思考者,而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受到期待的人”。对于新的创作,考虑的不再只是工作本身,而是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甚至是恐惧:万一新作品不如上一个怎么办?人们会感到失望吗?会说我江郎才尽吗?本来应该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工作过程,被各种预期和时间节点所束缚,被各种利益考量所裹挟,太多的创作者感到“hold”不住了


有部分创作者甚至会选择更极端的策略:不再创作。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们记住的永远是他最好的作品,虽然可能是唯一的作品。


图源:pixabay.com


Markus Baer 教授认为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创新的成果真的不仅仅是付出汗水就够了,一瞬间的灵感和运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这两点明显是可遇不可求的,没人能保证自己总有灵感,更不用说总有好运气。


因此他认为,对于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就作出创新成果的人,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而不是无限拔高,过分的追捧会削减他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应当扩大积极评价的标准,尤其是在科研领域,对于创新的过度重视,以及与此相关的奖励过于丰厚,导致很多人不再关注于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是挖空心思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很新”却没有太大的价值——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已发表论文中,能够有效复现的比例越来越低就是明证。

参考文献:

https://source.wustl.edu/2022/07/one-hit-wonder-how-awards-recognition-decrease-inventors-creativity/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不创新,毋宁死,那论文可重复性呢?

回顾250年的创新历史,迎接扑面而来的绿色浪潮

征稿启事:可重复性和研究诚信

可重复性危机: 五篇高影响因子肿瘤论文, 仅两篇可严格重复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