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风采(三)| 头角峥嵘写秀逸——民族学院一批青年博士在成长

2016-10-08 新媒体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导  言

   在不久前公示的2016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全校有七个项目申请成功,其中有四项民族学院四位30岁左右青年博士申请的项目,分别是:“转型时期北部湾海岛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地方认同与人文重建”(彭静)、“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临高语语音研究”(王文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滇南彝族祖先记忆研究”(邱运胜)和“粤东五市闽语语音的地理类型学研究”(林春雨),成绩喜人。


老牌专业   重绽光彩


民族学院简介:我院民族学院成立于2007年4月,是以原广东民族学院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民族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的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二级学院,拥有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我校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教职工16名。其中专任教师14人,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专任教师中有研究员、教授5人,副教授2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79%。2006年,民族学院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7届研究生顺利毕业;2011年,“民族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开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历史和少数民族艺术五个二级学科,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2016年3月我院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实现了我院省级智库的历史突破


民族学院非常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教师科研积极性始终高涨,科研成果喜人。近年来,民族学院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志·黎语志》等3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等。其中,院长符昌忠研究员“身先士卒”: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现濒危语言“来语”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优秀等级,3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了24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篇,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被公认为民族语言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临高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民族学院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员特别是一批青年博士科研积极性,集体攻关,集团推进,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每年都有多项科研项目申请成功。今年,光语言学这一块,就有民族学院林春雨博士主持的项目《濒危汉语方言调查·南澳》(YB1602A004)和民族学院符昌忠研究员主持的项目《民族语言调查·海南临高临高语临高土语》(YB1624A023)项目两项项目获国家语委批准,列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专项任务。特别是今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中,全校中标的七个项目中,民族学院青年博士的项目占四项。


老牌专业注入一股新生力量后,重新绽放出璀璨光芒。


专注科研   创新奋进


下面,让我们来一睹青年学人们的风采。



个人简介:彭静,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2006年8月至今任教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华南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地理研究,主讲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等课程,兼任广东疍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副教授彭静已在民族学院任教十个年头,除了教书育人,她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2009-2011,她主持了“海岛型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拓展和传承”项目,2016年她又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转型时期北部湾海岛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地方认同与人文重建”(2016-2019,经费8万元),获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三等奖。除了申请项目外,彭静还在《民族文学研究》等较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出版《水印桂林》《广西古镇书》等专著两部,并在今年指导民族学研究生团队入围全国《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这也是我校团队第一次入围此项目。彭静老师被问到自己科研教学两不误的秘诀时,说这一切源于热爱,对于自己课题内容的热爱让她时刻保持着科研激情。正是这份热爱,让彭静在自己的科研和日常的教学中乐此不疲,取得丰硕成果。



个人简介: 王文敏,女,新疆人,1983年11月生,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学位,讲师,2012年至今任教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受教于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 突厥语专家赵明鸣教授、牛汝极教授,语音学专家朱晓农、陈忠敏教授等。学习和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等。


现在远在美国进修学习的王文敏博士,也在今年申请到了“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临高语语音研究”和“临高语的地理语言学研究”这两项项目,通过邮件访谈,我们了解到王老师虽然现在人在美国,依然会和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会每周督促学生看书写作社会实践,她个人也是在每天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在异国他乡做课题,与书籍和研究资料相伴,王文敏一点都没有感到孤独。民族学院的学生一直想念这位远在美国的老师,“王老师真的很拼,在她的带动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也改掉了自己的拖延症”,学生小周这样说。



个人简介:邱运胜,男,1985年11月生,江西鄱阳人,上海大学人类学博士,讲师,2014年至今任教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学习和研究兴趣为族群认同、集体记忆、民间信仰、彝族研究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兼任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


邱运胜博士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15年,他主持了佛山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佛山市三水区水上人家(疍民)民俗风情调查”这一课题。2016年,邱运胜主持了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粤台乡村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一般项目“粤北少数民族乡村教育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滇南彝族祖先记忆研究”两项课题。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都市边缘区渔业疍民的生计、信仰与日常生活——广州渔民新村的个案研究 》和《文化融合与祖先记忆——滇南孔姓彝族人的个案考察》CSSCI等论文都是邱老师潜心科研的很好体现。



个人简介:林春雨,女,1979年8月生,广东汕头人,讲师,获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研究专长:汉语方言、地理语言学。参与攥写《广东南澳岛方言语音词汇研究》《潮汕民俗大典》等著作;在《民族语文》《方言》《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曾主持教育部、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省社科项目多项。


目前正在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林春雨博士,今年三月才从行政岗转到教师岗,但是在这一年里却收获颇丰,她不只在《学术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论文《粤东闽语声调的地理类型学研究》,还主持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广东汉语方言调查·南澳”和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青年基金项目)“粤东五市闽语语音的地理类型学研究”两项课题。谈到今年所取得的这些科研成就,林春雨分享了自己的两点心得:一是要真热爱。如果说这半年来我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最主要的就是源于自己对方言的热爱和对科研的坚持。从事方言研究非常枯燥,每天与录音、数据、文字为伍,正是这份对方言研究的热爱、坚持和耐得住寂寞的性子,才让我不觉其苦,反而乐此不疲,并有所收获。二是要广积累、深挖掘。做学问要厚积薄发,要立足一个点做精做深,再向外拓展,不能根基不稳就贪多求变。


这次能成功申请到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南澳”点的项目,正是因为林春雨从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就专注南澳方言的研究,不仅就南澳方言在中华书局出版了著作,还在各类学术专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方言》杂志上。有了这些积累,申请项目才能水到渠成。目前已是两个小孩母亲的林春雨为了做好课题,常常是晚上安顿好小孩之后工作到深夜;外出做田野调查时,也常常需要带着小孩和家人一起去。同时,为了提高课题成果的质量,她在机器设备、技术保障上坚持高标准,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费尽心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正是这样的执着和投入,林春雨从行政岗位华丽转身后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形成合力   共创辉煌


民族学院一直很重视对年轻博士老师的培养,通过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学院党政班子一直鼓励、帮助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项目。每一次项目申请之前,民族学院都会组织召开会议,符昌忠等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会议上耐心解答年轻博士的问题和提问,传授自己的经验,及时给予年轻老师最细致的指导,让年轻博士在科研中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快的成长。


2016年3月,符昌忠主持的教育部课题论证会对4项课题成功申报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激励促进作用。林春雨博士在谈到今年自己的科研成果时,也从三个层面总结了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次民族学院能一举拿下4个教育部项目,从大的层面来说,是民族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为我们召开申报项目文本交流会,让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使课题申报文本更加成熟、申报成功率更高;从中的层面来说,一起合作的项目组成员都非常出色,各有专长,能互相弥补不足,形成合力;从细节方面来说,林春雨多次就申报文本的撰写请教院领导、本人导师和其他学科的教授,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帮助她提高了申报文本的质量和水平。


符昌忠谈到了民族学院的学科规划建设方案,强调学院一直严格要求在岗教师每年都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要每三年提交一本书稿,申请一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在这样的高标准要求下,民族学院科研成就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大成果。


作为民族学院学科领头人,符昌忠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多科研成就。代表作论文《来语的系属问题》曾获得2012-201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它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现濒危语言‘来语’研究”最终研究成果通过结鉴定,并获得结项优秀等级。符昌忠作为首席专家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国家语言生态研究及语言资料库建设”项目也开始启动,此项目的子课题有来自墨尔本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老师参与合作,是一项时间空间跨度很大的项目,项目对于环南海语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的学术成就为民族学院青年教师树立了追赶的标杆。


据符昌忠介绍,民族学院为了提高本院科研水平,给青年老师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在经费和经验上给予老师支持。在项目申请前期, 51 30427 51 15535 0 0 3682 0 0:00:08 0:00:04 0:00:04 3682 51 30427 51 15535 0 0 2990 0 0:00:10 0:00:05 0:00:05 3110助教师选题,让他们“有任务有目标有支持”,在老师撰写好项目申请书之后,组织大家开展校内研讨,相互帮助评审修订,因此今年在项目申请上成功率高达80%。除了给以经验上的指导之外,民族学院还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对高水平论文给予奖励,这种经验方法帮助和物质资金支持相协调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为了帮助年轻博士教师成长,民族学院除了每年会邀请知名专家来授课传授经验之外,还鼓励老师走出去,去充实自己。现在在美国学习的王文敏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如今,这个学术氛围浓厚又充满温情人文情怀的二级学院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一批青年博士在迅速成长,这让我们有理由有底气去相信:民族学院的明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讲真,咱们家的老师着实很不错!

 

好文推荐点击可跳转原文

1.名师风采 | 十年磨一剑  试刃即锋芒——记我院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珠江学者”蔡君博士

2.名师风采(二)| 在责任和担当中羽化成蝶 ——记我院优秀青年学者、“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李尚旗教授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文章作者:马仿仿

文案编辑: Yin忠琼琼坨

审核发布:新媒体管理科   尹忠琼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guangshiguanwei@163.com

(ps:图文、漫画、视频等皆可)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