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你来“挑战”!让我们再次乘风破浪!

广师大新闻社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1-12



这里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

第十七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来啦

回首过往历届赛事

广师大学子们摘金夺银

在困难中淬炼自我

在迷途中寻找方向

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胜利之花


往昔岁月峥嵘

是献给青春的赞歌

如今,新一轮挑战已然开启

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前

我们先聚焦在

上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

聆听获奖团队的成长故事

借鉴他们的成长经验

为新征程筑牢根基



2020年12月11日,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东北林业大学圆满落幕。在本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荣获广东省金奖7项、银奖7项、铜奖3项,总成绩首次排名全省第三,再捧“优胜杯”;荣获国赛银奖1项、铜奖2项,并荣获全国“挑战杯”优秀组织奖。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由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类比赛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国赛中,我校有三支队伍在国赛中获奖,分别为:《纳美长效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新一代城市公共卫生防护卫士》获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组全国银奖、广东省金奖;《三七创作·国漆品牌的弘扬者》获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组全国铜奖、广东省金奖;《潜龙3D视觉——高效智能的风电大尺寸部件检测系统》获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组全国铜奖、广东省金奖。


接下来

让我们走近这三支队伍

来了解他们背后的奋斗故事吧


扬起创新云帆,奔赴时代之海



项目名称:


《纳美长效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新一代城市公共卫生防护卫士》


项目成员:


黄乐、罗万亲、黎欣宜、罗茹钰、吴琳琳、丁舒静、高文婷、叶添、谢光龙、蔡跃


指导老师:


梁冬、秦太兴、吴彦潮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唯有懂得创新,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中,纳美团队的项目《纳美长效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新一代城市公共卫生防护卫士》经过了层层筛选,最终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这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创新。


谈及项目提出的初衷,团队总经理黎欣宜解释,项目最初的服务对象是汽车,他们致力于打造一款能起到延缓汽车氧化以及保护作用的纳米涂层。后来团队的成员们关注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病菌接触性传播的现象,这为项目的进展带来了新方向。黎欣宜表示:“我们关注到社会生活中的病菌接触性传播现象。于是我们希望能研发出一款涂层,切实地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作为一个技术型的项目,需要有技术的底子。纳美团队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项目提出到现在的两三年时间里,团队内历经了成员变动、技术攻克等难关。为了保持产品的时效性、保证产品粘附得牢固,纳美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数千次的实验以及多次的项目配方修改,最终才实现了现在产品的功效性。


同时,团队成员们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文献资料,线下到医院、政务中心、养老院与相关的专业人员面谈或进行采访等多项工作,明确了项目自身的优势与弊端,发扬长处,攻克短处,虽困难重重,却永不言弃。



黎欣宜认为,找准当前市场上最迫切的需求以及社会痛点,能够帮助产品更好地应用到市场中。对于大众来说,生命健康是永恒的话题。目前许多病菌都是通过接触传播的,如H1N1甲型流感、诺如病毒以及现在流行的新冠肺炎。若能制造出一款能有效隔离病毒的涂层,必能呼应市场的需求。


经过多方的数据收集及洽谈,纳美长效抗菌纳米涂层最终主要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努力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如今,纳美科创团队的长效抗菌涂层技术已十分完备。相较现在市面上的时效性较短,弊端尚存的涂层技术,纳美科创团队的涂层技术已经处在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经过了上千次艰苦的实验,纳美团队的纳米涂层时效性已经能达到三至五年。和同类型产品相比,它突破了已有的传统消毒手段存在的弊端,抗菌效果更佳。食品级别的安全标准也使产品能够应用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医疗卫生行业、公共交通行业与政务中心等。



参加挑战杯让纳美团队的成员们收获了许多。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团队成员在长时间的磨炼之下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在比赛中相互扶持,平时生活中也成了良师益友。


在黎欣宜看来,团队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坚持不懈和团队精神。正是这四个因素支持着纳美团队的发展,助他们一举夺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中的银奖。


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自身的学习,也要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痛点,结合国家政策进行项目的开展及推进,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纳米长效抗菌项目正是立足于社会现象,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目前,项目已经开拓了广州、佛山等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的市场,在南方医科大学的珠江医院以及广州颐年养老院等地方也实现了投入使用,还与多个行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未来,项目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切入口,把涂层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进军,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为阶段性发展目标,分阶段覆盖全国的公共卫生市场,起到治理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作用。后阶段也会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市场的拓展,将项目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相信凝聚了创新精神、实践精神与“利他”精神的纳美团队,会一直坚守初心与使命。脚踏星光,永远在路上。


重启国漆之光,点亮非凡人生



项目名称:


《三七创作•国漆品牌的弘扬者》


项目成员:


焦欣芸、叶秋月、陈苇怡、陈怡伶、罗福孺、刘晓晴


指导老师:


叶志豪、杨璇、王羊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数千年来诞生了无数文化瑰宝,国漆就是其中之一。它神秘悠远,如纯粹深远的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故事。但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文化日渐式微。


于是,为了重启国漆之光,我校《三七创作——国漆品牌的弘扬者》项目的三七创作团队自觉承担起了守护国漆的文化重责,化身国漆工艺的拯救者。他们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中获得铜奖和最佳人气奖,点燃了国漆文化复兴之光。


谈及项目确立的初衷,项目负责人焦欣芸解释,成员们本就对国漆文化很感兴趣,也为它的日渐没落感到痛惜。因此,在对工艺美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研究经验之后,他们立下弘扬国漆品牌的决心,把国漆工艺定为他们的创新创业点。焦欣芸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中国大漆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一个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美学于一体的新兴工艺。”



在经过了市场分析和综合考量后,三七创作团队最后定下了跨界融合中国大漆艺术,主营原创大漆产品,原创空间主题形象定制和非遗文化教育的创新项目模式。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去付诸实践。然而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难关。今年的疫情便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疫情期间客源减少,成员分隔异地,协作完成大型漆艺术工艺品的工作无法进行。但所幸,团队成员们咬着牙熬过了疫情难关。疫情的肆虐不能阻挠他们前进的步伐,却使他们弘扬国漆文化的决心更加坚定。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三七创作团队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技术,与多名著名漆艺传承人都有合作,技艺、手法及设计水平均已达到市场领先水平。


一个优秀的团队最不可缺的就是凝聚力。三七创作团队的成员们相处和谐、团结有爱。同时,每个人都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任务。而作为项目负责人,焦欣芸功不可没,她坦言:“我们追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因此,在收到指导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后,我会把任务一一分配给每个成员。遇到紧急的大任务时,我会安排大家一起做,有时候赶时间的话我也会自己完成,为团队负责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本分。”



在这种一起努力、共攀高峰,以求复兴国漆文化的团队氛围之下,三七创作团队一路前进,不断成长。在挑战杯备赛期间,成员们更是卯足了劲,积极筹划比赛。一起商讨策划书修改事宜,准备参赛答辩PPT,彼此安慰鼓励……那无疑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时光,他们揣着孤独委屈的心,忍着无奈与寂寞,咀嚼着不受理解的痛苦。


但“小组合作时每个人眼中闪烁着的不同的光芒,那些光芒凝聚成的火焰,照亮了我们团队前进的路,勉励我们坚持到了最后。”焦欣芸欣慰地说道,“那无数个不眠的夜晚,那些反复锤炼过多少次的细节,只有我们的心知道。”



虽然在挑战杯比赛中大放异彩,但三七创作团队知道,国漆文化的复兴才刚刚开始。“从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到今日的漆器,大漆艺术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它在现代之所以会没落,就是因为当今国人不够重视它的文化底蕴。这也导致了其他国家的后来居上。其中,日本取代了中国成为了漆艺的象征,这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三七创作团队意识到,要想唤醒国人对国漆文化的热爱,他们必须得做更多的努力。他们要做的,就是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兴国迫在眉睫,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骄傲”的号召,承担起让大漆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再次闪光的责任。让大漆文化走进现代社会,走入家家户户,在生活方方面面中再现古老而瑰丽的光芒,为文化兴国的时代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一成不变的事物就会被排斥在浪潮之外。要想真正把国漆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传承的形式。而三七创作团队心怀拯救国漆文化之志,致力于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美学相融合。怀着对大漆文化的敬畏之心,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坚定初衷、不懈努力。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以奋斗之豪情,绘青春之画卷



项目名称:


《潜龙3D视觉——高效智能的风电大尺寸部件检测系统》


项目成员:


梁梓莹、戴智彬、吴建毅、唐秋艳、陈华锋、胡潇艺、黄嘉帆、何梓振、卢琦文、梁建飞


指导老师:


肖苏华、陈飞昕、陈天祥


在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失去了原有的规律。人们的日常或许是和亲朋好友在云端聊天;或许是在虚拟的网络海洋里遨游;也可能是坚守在屏幕前上网课……而聚焦来自广师大机电学院的这几位学生,他们的日常则是在腾讯会议上不断地进行研讨和模拟答辩,只为在“挑战杯”赛场的激烈角逐下,遇见更好的自己和获得更大的成功。


他们名称为《潜龙机器视觉——高效智能的缺陷检测系统》的项目最终荣获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国赛铜奖,项目主讲人戴智彬感慨道:“得知这个结果,我们大家都非常惊喜和激动。” 


成功的原因有自身专业知识过硬的加持,也有一次次磨合的积淀。正如项目负责人梁梓莹所说:“我们的队名,是‘潜龙’。寓意我们的队伍就像潜龙,有巨大的潜能。待我们有机会跃出,必将光照万里。” 在此次比赛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实现了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成员唐秋艳认为:“学习知识是一种输入,参加比赛则是一种输出。”将课本知识活化,能更上一层楼,打开新的窗口。


在疫情中他们快速反应,建立起特殊的备战模式,每天在线上进行模拟答辩,分为“答辩冲锋小队”和“在家后勤部队”,冲锋队的成员在学校模拟答辩,之后针对不足再进行讨论;后勤成员提前收集答辩的问题并饰演评委,成员们的积极、坚持和认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推动着项目的进展。



可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潜龙团队的潜能不仅需要体现在发现问题上,更要凸显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上。在正式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保证缺陷检测系统实物的正常展示,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然而系统却无法如常运行。


梁梓莹回忆道:“问题出现后,大家都留了下来。刚开始,我们简单调试了一段时间,可还是无法恢复正常,于是我们重新对系统硬件及软件进行检查。我们调试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把检测系统调试完毕。”他们有条不紊地解决了这个突发问题,是团队协作能力的表现,也是青年们综合能力的体现。



对于主讲人戴智彬而言,最具备挑战性的是以适度的情绪介绍项目,关键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将自己的项目讲清楚,并且突出项目的亮点。于是戴智彬在成员们的监督下一遍又一遍地训练,以求达到最好的状态。从项目的初现、组建队伍、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到正式登上赛场,涉及了数不胜数的细节问题,并且潜伏的新问题总会不经意出现,他们奋力挣扎在挫折中,在充满未知的道路上,以最美的姿态——奋斗向前无畏奔跑,放眼美好未来。



无付出,莫问前程;无耕耘,莫求收获。坚持和奋斗是潜龙团队最亮眼的底色,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指导老师们对内容表达和呈现有非常高的要求,成员们的稿件被不断打回,甚至遭到批评。


成员吴建毅感慨道:“这就需要很强的抗压能力,所以一定要学会抗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在接受批评和及时改正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和锻炼自己,从而改变和超越自己。


青年人正逢其时,应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美好时光。梁梓莹激励大家说:“大家如果有好的创新想法不妨大胆报名,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思维的碰撞’。一旦决定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咬咬牙,坚持下来,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惧艰难险阻,以奋斗之豪情壮志,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所有的成功都由辛勤的汗水浇筑而成,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三支优秀队伍在“挑战杯”中顺利捧杯斩获佳绩,这与他们背后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离不开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一日复一日的备战,才成就了他们在赛中的辉煌。



了解了优秀团队的背后的故事

你是否深受影响

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

第十七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正向你招手

等你加入

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展望


- END -


往期回顾 | 点击可跳转原文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案 陈舒茹 曹馨月 钟美英 王诗怡图片 | 受访者提供执行编辑 何雪谊责任编辑 尹忠琼


标星广师大官微

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掌握广师大最新资讯




觉得不错,请点击在看↓↓↓

喜欢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给朋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