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领导为什么都爱读历史?马云、任正非、张朝阳、周鸿祎都是“历史迷”?

2018-04-06 民国风云


在中国,大多数身居高位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历史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马云、任正非、张朝阳、周鸿祎等企业家更是公开推荐过历史类的书籍。


而对于到很多年轻人尤其中学生来说,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历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除了应付考试,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对于历史,在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其实不能怪年轻人不思考、不爱学习,而是年轻人学习历史的方法一直都是不科学的,而领导们在社会上历练已久,他们的阅历和智慧足以让他们掌握看历史的最佳方法。


领导读历史


宋代着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意思就是,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


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毛泽东发蒙后便好读史书,《史记》自然是他经常点读的作品。他读《史记·商君列传》时,忍不住感慨: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在青年毛泽东看来,理想的国民,应该是看到好的法令就支持,看到坏的法令就反对。由此观之,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说明“吾国国民之愚”。他还特意说明,中国要免遭沦亡惨境,最重要的就在“开民智”。


能看到问题本质,并且想到应对之策,并在后来的革命中践行,可谓读史最高境界。


扫码抢先听


可见历史所以被领导层如此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人文素养”而已。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少卿书》)。


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历史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年轻人读历史


对于年轻人而言,我们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非常不重视大家的思辨能力,大家学历史,当然会觉得毫无用处了。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需要更努力一点。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


《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希望各位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无论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


历史是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磨炼智慧,我们所读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们连骨头都烂成灰了,光是背诵他们的事迹又有何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红枣FM


中国最大的传统文化视听APP,包含文学历史国学诗词中医戏曲古乐等领域数万个精品音频~海量节目,等你免费领取!(公众号:红枣FM服务号)


下载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下载;


2.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3.到各大应用市场,搜索红枣FM,进行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