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学常识|《金刚经》中的三大智慧

点右关注☞ 内在语 2021-02-06


敬请恭念三遍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功德无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


《金刚经》中,暗藏着人生三大智慧。


佛教文化中,大乘经典《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我们刚说一声未来时,它已经变成现在了,当我们正说现在时,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即过去、现在、未来,想把它停留住,想将它把握住”。


人生总是充满着起伏不定的喜怒哀乐,倘若有虔诚正信诵读《金刚经》的人,经典中不仅仅有着无上的感应,还含着天文地理,无数的智慧。那么在《金刚经》中,暗藏着人生三大智慧,你知道吗?本文大茶经就来分享《金刚经》中的三大智慧要点。


第一大智慧:什么是“善护念”,如何调伏其心?


如果有精读《金刚经》的人,经典中有三个字是经中的核心,南师在南七时候说《金刚经》精华就有三个字:“善护念”。什么是“善护念”呢?就是“护彼意”,保护我们的的起心动念。经中佛陀教导人们如何断除执著,调伏其心的境界。佛说“一念一清净,一念一佛国”,我们的起心动念中,一定要保持正念,保持一颗向善、向上的心理。


佛教文化中,要人们学佛要讲正信,一定不要迷信。正信就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观,这才是学佛的真正精神。如果说只是去拜佛祈祷,却没有依教行事,不能在生活中落实,那是迷信的做法。所以,净慧法师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教导人们,要切合实际,把佛法的法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


第二大智慧:一切唯心照,人不应求太圆满


南师在《金刚经说了什么》说到:“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有的人甚至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遗忘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也没有人发个请帖来,更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觉得悲哀啊……有清福不会享。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那都是自找烦恼。”


所以佛说“一切唯心照。”一个人有没有清福,都是自己起心动念中所落实的。自己的选择,就不可埋怨,不要有太多遗憾。南师曾说:“不圆满,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

南师说:“不圆满,才是真实,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为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曾国藩到晚年,也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自己的书房,名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有点缺陷是美好的。


第三大智慧:不理烦恼,才消烦恼,不应执著


南师说:“思想哪里来?哪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时,拼命想把妄想空了。”

昨天早已过去,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不可能永远烦恼,因为烦恼并不停留。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烦恼,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不生也不灭。所以不要执着烦恼。


佛家常讲起心动念,因为佛告诉我们,如何安住我们的心,就要起心动念开始做起。所以南师解释得很清楚:“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一个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波浪尽管在动,动了以后波浪又一个个散了。”



此外《金刚经》还有五个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来源:光明佛坛



 祈愿众生皆能读法华经 

 诸佛法力 无量无边 

 阿弥陀佛 




内在语

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吟诗立卷

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蚀骨的冷

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

蚀骨的冷,热爱朗读与歌唱,我声音的世界,无限的乾坤。录制、编辑、也是一直以来的乐趣。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让太阳拥抱你!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更有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