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位电镜观察高温下贵金属纳米晶(Pd)如何重构与演变 ?

2017-05-10 CCL 研之成理

撰文:CCL

责编:CCL


前言:


从纳米合成出发去探索催化(尤其是多相催化),或者说在纳米晶的催化应用过程中,纳米晶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众多形貌各异、尺寸不同的贵金属纳米晶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特异选择性。仔细研究这些反应,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是常温和低温反应:比如一氧化碳氧化、电催化、简单的有机反应等。在工业催化中,很多反应条件苛刻;比如:催化裂化、尾气处理等等。反应温度通常都在300摄氏度以上、甚至是700、800摄氏度。所以,研究纳米晶的热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内容与各位一起分享夏幼南老师近期的一篇Nano Letter,该工作仔细研究了高温下凹二十面体Pd的形貌演变。

 

图 1


图文解析:


1. 凹二十面体Pd纳米晶的合成

为什么选择这么奇怪的凹二十面体(13 nm)?简单的回答就是:让其不稳定,好研究其高温下的演变。首先,常温下对于Pd纳米晶而言,二十面体一般只有在100个原子以下才稳定,大约1.5 nm左右。100 – 6500个原子大小常呈现为五重孪晶十面体结构。6500个原子以上多为单晶结构。本文中13 nm大小的二十面体显然是亚稳定结构。为了让其更不稳定,再在二十面体的各个角上张几个角。具体的合成方法如下:

 

两步法合成出凹二十面体Pd纳米晶: 先合成规则二十面体,然后以此为晶种合成出凹二十面体。合成过程和TEM照片如下图2所示:

图 2



2. 原位HAADF-STEM表征

作者将纳米晶分散到Si3N4芯片上,然后放置于配有加热装置的高分辨TEM中。先选定两颗纳米粒子然后快速升温,并观察其形貌和角度的变化。图3a是升温至200摄氏度后,不同时间段凹二十面体各边夹角的变化。图3b对夹角变化程度进行了统计,其中纵坐标为夹角变化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米晶的夹角变小、边开始平滑,这意味着凹二十面体向类二十面体(边角更圆)的演变。继续升温到400摄氏度,类二十面体演变为规则二十面体。如果温度直接升至400摄氏度,这种变化过于迅速,以至于原位电镜难以捕捉。继续升温到600摄氏度,Pd二十面体向单晶球形转变。如图4所示。

 

图 3


图 4


3. 计算推理

以上部分都是实验现象,原位电镜观察出了形貌的变化,凹二十面体向规则二十面体的转变。为了弄清楚升温过程中纳米颗粒表面的演化过程,文中进行了理论计算。文中采用更贴合实际情况的“二十面体边模型”。以凹二十面体为基础和出发点,文中计算了所有的演变可能,最终得出了一条最可能路线以及能量的变化,如图5所示。

 

图 5



有趣的是,边角的原子并不是对称移除,而是从一边开始逐个进行(如图5内置流程图)。图5中出现了一个局域能量最低状态(状态6),这一状态正好对应了200摄氏度下出现的类二十面体过渡态。

 

以上计算证明了演化过程热力学的可行性。基于此,作者推测和计算了边角原子的实际演变过程,如图6所示。

 

图 6



综上所述可推知具体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a.        凹二十面体最上层边角原子逃出(Ea = 1.04 ev,图6第一行)

b.      逃出的原子沿原路径返回(Ea = 0.16 ev)或者是逃逸原子扩散远离(diffuse away,Ea = 0.39 ev,图6第二行)

c.        逃逸原子取代下层边角原子(Ea = 0.26 ev,图6第三行)

d.        被取代的原子继续扩散远离(Ea = 0.79 ev,图6第四行)

 

从步骤b可以看出,从顶层跳出的原子很有可能再回去,而不是逃逸。被取代的原子再扩散需要克服0.79 ev的能量,这一能量正好对应200摄氏度的演化触发温度。(过程理解可能有偏差,详细过程请参见原文)。

 

总结:


全文从合成出发,选择一个很有特点的凹二十面体Pd纳米晶作为研究对象,又通过原位HAADF-STEM发现了从凹二十面体向二十面体演变的过程。最后,利用DFT计算猜测和推导了这一演变过程的可能路径。


小编能力有限,准确内容请移步原文。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

随手点点下方广告,无需下载即可帮研之成理创收哦。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