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骨髓的好文:中国孩子上过学,考过试,却没有读过书?

2016-08-24 辉说


许多朋友,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究其原因,是书读得太少。

清晰、流畅、简捷、明确的语言表达是一个成年人最低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基本的词汇量,这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的。


那么,想要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让自己的脸绽开灿烂的笑容,就先从读书开始吧。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lwwuwuwu),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几天前写微信,建议改善心境情绪,方法是感觉到自尊受挫时,笑出声来,哈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三千宠爱在一身。长安水边多丽人,红杏出墙夜扣门……总之是笑起来,打开你的心。

 

就有朋友在留言里说:笑不起来。

 

不会笑。

 

为啥不会笑呢?


心累。 

 

怀美好愿望进入社会,但脆弱的心,饱受社会非难,早已磨出老茧。

 

茧太厚,心无力,如被五指山压了五百年,没等到唐僧到来,却被人在自己头上搭建了个厕所,已经丧失了挣扎的力气。

 

不至于吧?

 

笑是人类天然的表情,小婴儿打生下来就会笑,怎么有些朋友,长大成人,居然把这个本能给遗忘了呢?


2



 

最近,WE杂志采访了几位赴美留学生,问他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


最让留学生们不开心的,是写论文。


文章说,美国教育,打小学时就特重视阅读与写作。中国留学生呼哧呼哧去了,惊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世界12年。


那就奋起直追。


但追也不好追,有俩大麻烦。


第一个麻烦,国内的写作方式,在美国行不通。


国内的孩子,惯喜使用华丽词藻,使用一些大词,生僻词。这类词堆在一起,气势很雄伟,高瞻又远瞩。但到了美国,这招就不管用了,教授会把这些大词生僻词专门标出来,认为此举甚为古怪,有神经之嫌疑,就不会好好说话吗,干吗要玩这么大?


第二个大麻烦,中国人喜欢用排比,机关枪扫射一样哒哒哒一长串,这招在美国也失灵了。


讲这件事的孩子举例说,如果描写一个草坪漂亮,中国人的写法是这片草坪象什么象什么象什么,这样文笔巨优美,只是读完之后,读者的脑子空空,根本没有草坪的概念。


而美国人的写法,是具体而细微,先说草坪是绿色的,几枚苍蝇飞来飞去,花有几朵,什么颜色何种分布……总之,中国孩子的写法,教授会认为根本没说清楚,词不达意,要求回炉重锻。


——简单说吧,赴美国留学生,是最优秀的了,但照这么个说法,就连最优秀的孩子们,都没学会把话说明白。


话都说不明白,能不累吗?


3



 

以前,我辅导过一个孩子。


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父母很着急,让我帮帮忙。


我帮帮帮,帮着帮着,忽然发现一件事——孩子的数学成绩差,是因为文字理解能力不足。


——根本看不懂数学题!


题都看不懂,更甭提做了。

 

而看不懂题,只是因为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太少,少到了吓人的程度。


所以我当时的建议时,想学好数学,先读几本闲书。


4



 

有篇文章《文学大国的我们,缺失的却是阅读习惯》,是一个留美小姑娘写的。


小姑娘去了美国学校,学历史课。课本到手,小姑娘就炸了。


有没有搞错?美国的历史,统共才几天?课本竟然敢超过千页,中国历史几千年,也只不过是薄薄的几本。这可真是坑爹不偿命。


小姑娘不生气,先闭上眼睛,回忆国内学校读历史的诀门。嗯,历史吗,就是个画表格,理时间,编口诀。


那就开始吧。


等开始,小姑娘又崩溃了,美国的历史课本,跟中国的完全不一样,事无巨细纷杂诸陈,根本抓不住重点。


而中国式记忆方法,向来是从抓重点开始。


重点都没有,这可咋个办涅?


没办法,只好给个美国学霸可拉打电话。她的历史考满分,肯定有诀门。


电话开始,小姑娘说:嗨欧破,我要死了,你家的历史咋没重点呢?


可拉:……什么叫重点?


小姑娘:重点你都听不懂?就是那啥,那啥,你明白了吗?


可拉:有重点,那还叫历史吗?历史上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小姑娘:我不是那个意思,是问你考试的重点。


可拉:哈哈哈,中国人!


小姑娘:行,行,我们中国人特功利好了,但我以前就是那么学的。快告诉我,现在我该怎么做?


可拉: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


小姑娘:少来,这书这么重,拍下来能把我砸死。等我读完,我孙子都该上学了。


可拉:可我以前就是这么学的呀。


小姑娘:难道你不能给我个提纲,让我背一背吗?


可拉:你这人怎么这个样子啊!你不能这么学历史!你难道不认为那些细节才是历史的精华吗?那些故事非常有意思吗?你现在背了,以后肯定会忘了的,那样有什么用呢?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小姑娘:……行,算你狠,那你考试前,是怎么复习的呢?


可拉:我把书再读一遍。


小姑娘:救命……


小姑娘最后说,美国人读书,就是这么的死心眼。就是单纯地阅读,大量地阅读。就是不耍滑头。


5



 

中国人以分数为导向,对阅读量不是那么的较真。


结果,因阅读量过少而导致的理解能力不足,成为了许多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


如果强化阅读,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可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旅美学者薛涌先生,他的女生才刚刚11岁,薛涌就急切的向孩子推荐希罗多德的《历史》,小女孩读了十几页,就崩溃了。


然后女儿问薛先生:这本书好怪,希罗多德每讲一段故事,都要加一句:这是波斯人讲的,根据埃及人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呀?


薛先生:这个……举个例子吧,上周,安妮朝你借了钱,但事后不还。你朝她要时,她却说根本没有向你借钱,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女儿:她撒谎,她想赖账。


薛涌:我当然相信你,但是,会不会是她借的太多,真的忘了,而不是故意说谎呢?


女儿:……也有可能。


薛涌:看看,当人们描述过去的事儿,有时是真的撒谎,有时却是真心讲假话。如果你记述往事,会把别人说的,全部当真吗?


女儿:不会。


薛涌:希罗多德也不会,如果由他来记述你和安妮的事件,那么就应该这样写:根据你的说法,安妮为了买糖借了一块钱,安妮则说她根本没有借。


女儿:真的耶,这应该是最好的记录方法了。


薛涌先生补充道:历史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电视新闻报道,最后总要说一句:某某某在某地为你报道——但同样在某地的另外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薛涌先生说:人是历史的动物。但这里的历史,不是一张简单的年代表、大事记,而是分析总结人类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没有从小培养,长大就可能有麻烦——而她的女儿,接受了这种教育,能够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与利益,对同一件事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因此,这个小东西成为她们小圈子中最善于创造共识的人。


薛涌先生11岁女儿所具有的“创造共识”的能力,恰恰是我们许多成年人,所缺乏的。


活在人世,共识都找不到,能不累吗?


6



 

阅读量不足的人,脑子空空,与人对坐,连句话都不会说,更别提什么创造共识了。


有个家长在留言里说,他家里的孩子,大学都毕业了,但整天闭门不出,尤其是见了女孩,根本无话可说。


一个丧失了求偶本能的孩子。


父母费了苦心,托人介绍个女孩,可是儿子坚决不肯出门,无奈只好请女孩来家里相亲。


女孩来了,与儿子对座。父母悄悄的躲在门后,想听听儿子怎么说。


等了好久,好久,才听到儿子一声咳嗽,终于说话了。


儿子对女孩说:你……你见过老虎吗?


女孩茫然:没见过。


儿子:我也没见过,哈哈哈。


完了,这熊孩子,二十多岁的人了,日常对答全然不懂。


相亲的事,就这么黄了。孩子的父亲问我:你看这孩子,咋整涅?


还能咋整?读书呗。


可孩子大学都毕业了啊?


大学毕业又怎么了?有些人只学会了中国式考试,根本没读过书。


7



 

许多朋友,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究其原因,是书读得太少。


在学校里只学了应试的技巧,应试技巧是典型的买椟还珠,典型的丢了夜明珠,捡了一兜子鹅卵石。


等这些孩子走出校园,根本没受过正经训练,他们弄不懂事实与描述的区别,不理解每人都有各自的视角与利益,他们甚至不会正常说话,张嘴就是大词怪词,跟现实生活一点边也贴不上。


这些孩子也知道自己被耽误了,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自欺欺人,于是媒体上常见这样的问题: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


正经读书,分分钟改变命运。但把随波逐流分数取向,视为读书,这也会改变命运——让你的命运更悲惨!


为什么你满脸深仇大恨不会笑?


因为你心累?


为什么你心累?


因为你人生的责任,与能力严重不配套。


你以为考个好分数,进了好学校,就叫能力了?


真正的能力,就在你急惶惶拼高分时,已经随手丢掉了。


8



 

如蔡康永所说,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语言表达。


清晰、流畅、简捷、明确,这是一个成年人最低最低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基本的词汇量。许多人在遇到事情时,总感觉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说,那只是因为你的词汇量不足,日常缺少阅读的习惯。还有很多人,习惯于鹦鹉学舌,学人家玩什么大词虚词,那些词是你玩的吗?人家用大词虚词玩你,你也拿自己的人生蹂躏着玩?


也有朋友说,咱就是个实在人,又不想当领导,闷口拙舌又有什么不好——可是,你总得逮个心仪的漂亮女生做老婆吧?可是你说话时语义模糊,空无不当,表达不准确、不合适,不得体,这让人家怎么陪你玩?


——越是小人物,越是需要明晰的头脑,精确的语言表达,才堪足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别人随意剥夺,保护自我的私有空间,不被他人肆意凌压。我们许多人,久已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现在,是唤醒自我内心的时候了。


要想让自己的脸,绽开灿烂的笑容,先从读书开始。


——读书吧,无论是武侠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哈利波特、哈姆雷特,村上春树,卡夫卡、大小仲马、历史书、科学读物,老子,孙子,庄子,孟子,希罗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菲茨杰拉德……越是无用之书,越是有益于你的人生。我们在短线功利的氛围中太久了,双眼被遮迷。认为没用的,只是鼠目寸光的短见浅识。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瞪眼扯谎,千万不要信。书中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有我们于尘烟中遮迷的灵智,只有我们那颗久已迷失的心。我们失去自我太久,太久,营营苟苟,为物所役。


我们也因此失去了欢乐,每天苦着一张脸,仿佛天塌地陷般的悲戚,走到哪里都是晦气重重。我们已经失去了辨析能力与生存能力,每日里苦苦哀求给点正能量——但,只有读书,或是与睿智者交流的方式,让我们的心,丰盈灵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会由衷的感受到生命的欢娱。


欢乐与幸福,原本在我们尘封的心中。


非唯丰盈,无以成长。


开始吧。


延伸阅读:


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答案震撼了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文︱万方中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方独”(ID:wansfang),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急剧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2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毛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


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3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 凡事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

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辉说|huishuo2016

努力不一定改变人生、 但, 改变人生必须努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日本无条件投降71周年:向击毙3.3万鬼子的“中国军神”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