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三:三扒百度的皮,竞价排名?凤巢系统?互联网+?笨蛋骗傻瓜的游戏而已……?!

2017-12-16 Terry阿甘 北美1号站

前文回顾:

1、《“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一“MATRIX之路”:扒一扒李彦宏+的皮,和一般他们不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2、《“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二:继续扒百度的皮,和互联网+流量的马太效应》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互联网圈子比较浮躁,而发出各种声音的外行又较多。又所谓三人成虎,大家说多了,好像默认的也就是这样了,这导致了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被人广泛认同的观点。例如百度在移动端落伍了,百度是一个技术公司,百度是一个媒体公司等等。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百度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很少有人深入下去了解百度与他的中小广告主客户们构建的生态环境。大家总是拿百度和Google相比,看的是如果击败Google,如何和360PK等等,但是这些都是表象。如果不去深入的看到这些公司的盈利和生态环境,仅仅在表面大谈特谈战略和未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下图我们选取了互联网广告的热门的10个行业,通过技术手段对比了特定时间段内Baidu和Google的CPC价格(CPC是指Cost Per Click,广告投放后按照每一次点击付费,是Baidu和Google的主要广告售卖方式)



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中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帝国主义?还是百度和Google就是完全不同的公司呢?为什么有些行业差别这么大?


想云团队将继续我们的互联网黑市的分析报告系列,今天的主角是:百度竞价单页。


从电视购物说起


我们在说百度竞价单页之前,先花点时间回顾一下当年的电视购物。在90年代后期,电视购物和声讯电话就好比是就是现在的电商和手游。


电视购物在1992年进入中国,当时很高大上,广告产品都是市面上少见的,再配上非常夸张的广告效果,加上没有渠道成本,非常暴利。1996年,以舒亦康、帝威斯等为代表的第一批电视购物机构兴起。此后,各类卫视、地方电视台电视购物风起云涌。1998年进入发展高潮,电视购物遍及28个省市,市场规模达到了30亿元人民币左右,销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5%,2002年到1.2%左右。(参考数据:目前火热的电商大概在8%)


由于当时电视购物不受广告法的监控,变得极度的夸张。专注在如果抓住消费者心理:主持人语速极快极有煽动性,不给消费者的大脑留下思考空间,有计时器,加上一些“限量”等等,很容易勾起购买冲动和不理智心理。


而消费人群主要是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年龄偏大,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不对等,对电视比较盲目的信任。所以,电视购物的本质是利用消费者对电视频道的信任,利用频道的剩余资源加上特殊的目标人群产生销售的行为。


2006年8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颁发了对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等五类商品(简称黑五类,下文中也称之为黑五类)不得在电视购物节目上播放的法规条令,可以说是电视购物在中国落地以来,第一次被重拳出击,电视购物遭遇严重的信誉危机。


也是那一天开始,“黑五类”离开了电视频道,找到了新的广告平台:百度。


“黑五类”的胜利大迁移


2006年的百度公司,上市没多久,利润还很低,只是占领了一部分中国搜索引擎的份额。采用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用一个更合适的名称, 这种商业模式叫“关键词广告”:广告商把广告按照关键词进行投放, 搜索引擎在用户搜索相应关键词的时候, 保证广告内容能有效达到目标客户。


当时的情况下,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关键词广告”模式很陌生,不能找到合适方式:如果是品牌广告,通过关键词给自己的产品打品牌,CPC的模式过于昂贵。“关键词广告”适合极其精准的客户,而对于这些极其精准的客户,广告商买来这个关键词,投放广告,又如何变现呢?对于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大难题。


但是没关系,“黑五类”来了以后,一切都迎刃而解。


“黑五类”的广告商在电视购物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对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终端用户的经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的了解屌丝用户。利用的是电视频道的流量和信任,当电视购物被禁止以后,急需找一个被信任的平台急需投放广告。


忽然发现一个新大陆:被大家信任(当时网民普遍心理是,披着技术外衣的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靠谱的,排名靠前的是最值得信任的),可以随便购买流量,用户还可以精准,再加上网络广告不被任何监管。


哇塞!早知道有百度,我们为啥还在做电视购物呢。


于是,2006年年底开始,百度上一页之间,充斥了竞价单页。


什么是百度竞价单页?


那到底什么是竞价单页呢?就是网站一般只有一个页面,但是内容丰富,和电视购物一个套路,专注在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页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销售话术极其有诱惑煽动性,充斥着大量的不合乎广告法的文案,在补充以什么权威机构、专家、医生等来证明是靠谱的。几乎就是完全把电视购物的效果照搬成一个网站,而一般都采取电话订购或者网上订购,最关键的是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方便不懂网络支付的客户购买。


如果你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竞价单页,打开百度,随便搜索:减肥、瘦身、丰胸、增高等相关的关键词,排名靠前的网站打开看一看就是了。


竞价单页再配上专门的网页客服软件(打开网页就弹出客服对话框),就形成了一个比电视购物更优越、更能施展的平台。


有一个数据,2006年到2007年度,百度的新开户数量高达6万多。


“黑五类”的广告商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竞价单页的生态圈


有人说,竞价单页可能是中国互联网水最深的一个行业。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页面,非常明确的盈利模式,由于暴利和容易复制,导致了大量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圈子的秘密。这些秘密在黑市上流行,而又不断的进化。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把从2006年开始的近8年来的竞价单页的生态变化大概分成下面几个阶段。


明拍:


最早的百度竞价采取的是明拍,也就是当年被人诟病的“竞价排名”,大家出价多少一目了然,出价高的排名在前。如果广告主准备买“减肥茶”这个词,目前在页面排第5名的出价在20元一个CPC,自己要排名第5,至少要出价21元。那么他就会估计一下自己的成本,能不能负担的起这个21元:假设30个点击能带来一单,那么一单就需要有630的广告成本,如果没法负担这个价格,那么他就不会参与。


明拍让“黑五类”的暴利程度大大降低,形成恶意竞争,把大量的利润都送给了百度。而和所有的明拍系统一样,到了一定程度会产生边际效应:只有大的玩家在玩,小玩家根本玩不起了,总的广告主数量有限,所以也让百度的盈利停滞不前。于是百度在2009年彻底改变了“竞价排名”策略,在2009年12月份推出了“凤巢”系统。


暗拍:


凤巢系统是百度搜索推广系统专业版,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上线,其与竞价排名在关键词出价、排名、计费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引入了质量度的概念。综合排名指数(CRI),即出价与质量度的综合算法后,才是排名真正的衡量标准。这就是说,如果客户有很好的质量度就有可能在出价较低的情况下排名靠前。这套系统是非常复杂,上线、下线、流程、创意、提词等等模块都有着不断的策略优化。


但是凤巢的本质,是一个暗拍系统。


百度推出了暗拍以后,股价开始了第二次飞跃。本质是这个生态系统里面的玩家大大增加了,以前看到价格都被吓回去的玩家,都重新进入到这个暗拍系统,大家斗智斗勇,百度从被一些大玩家垄断到了新的“长尾时期”。


最关键的是,百度随时可以修改广告的展现策略来调整游戏规则。


代发平台:


由于暗拍的存在,吸引了大量玩家的进入,有些直接主打一些小众的关键词,或者长尾词,有些专门针对一个地点(凤巢支持特定地区投放),有些专门针对一个时间(凤巢支持一定时间投放),各种竞价单页的玩法层出不穷。


但是新问题来了,这些小玩家,很少能像那些大玩家一样,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包装、制造、客服等配套服务,大家更多的只是复制别人的单页、进货、发货,甚至客服的精力都没有。


于是第三个阶段出现了,国内出现了一批代发平台,代发平台什么意思呢?这个平台上有所有适合百度竞价单页的产品,主要都是“黑五类”或者是最近几年出现的各种山寨手表、数码等等,只要你加入这个平台,再去百度开一个账户,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在广告上,有了订单只需要给代发平台,代发平台帮助你发货,回款。


2012年中旬,国内大概有7家左右特别大的百度竞价代发平台。到这个阶段,这个圈子的产业链开始形成。


盗单:


产业链形成后,百度单页竞价生态圈里面的玩家越来越多,在2012年的左右,仅仅竞价单页类的广告账户就大概有20多万,一年大概给百度贡献了200多个亿的广告费用。


而资源(PV和广告位)也在足部的饱和,暗拍下的价格也在足部升高,已经能和之前明拍的时候相持平。这个时候生态圈里面开始了一股很奇怪的风潮:盗单。


由于单页主要重视的是图文广告,对安全性没有重视。甚至都是大量的仿站,订单系统都是由几个简单的网上源程序修改。再加上代发平台控制着大量的订单,非常容易被攻击。


黑客攻击后,订单再次转卖,由于百度单页的订单都是后付费。黑客盗用订单后,直接卖给代发平台即可,所以很多黑客都是代发平台雇佣。


这个阶段一片混战,但是除了大玩家,还是代发平台统治了小玩家。


DDOS:


生态圈又回到了大玩家的时代(包括代发)。但是大玩家之间的争斗地盘的生意更加激烈。为了统治每一类产品的关键词,大玩家之间开始动用了DDOS。


关于DDOS这个中国互联网圈子最常使用的武器,想云接下来会有专门的文章分析在此不再赘述。百度凤巢有个策略是如果网站如法访问会自动下线,所以当一个网站被DDOS的时候,也会自动从广告系统中下线。


一直到现在,很多领域的关键词都是被垄断的,如果你复制一个竞价单页去百度开户,有时候代理都懒的给你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用不了多久就由于被DDOS的无法自理要求退款,还不够麻烦钱。


联盟:


到了2013年,百度最赚钱的关键词广告,全部都被“黑五类”大玩家所统治,当然还有一些新兴的行业(职业教育、美容手术、留学中介等)。这些行业的大玩家发现,我们整天的在一起打来打去,钱都被百度赚走了,这样不行啊。


由于大玩家就那么一些,大家在几年以后开始坐下来谈一谈,达成一个联盟。不再勇猛的暗拍,激烈的DDOS。大家私下排名好,都出低价,然后别的小玩家要进入就用黑客手段弄死。


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百度的利益。


2013年,百度的股价一度到跌破90美元,成为一个低点。


移动时代:


到了2013年下半年,移动流量在百度的搜索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都在说百度在移动的新时代落伍了,百度没有拿到门票。但在我们看来,移动时代的到来反而救了百度。


因为在2013年刚刚形成的联盟,被移动时代的一些新玩法打破了,移动上的单页竞价和PC端几乎完全不同,大量的新玩家涌入让这刚刚形成的联盟土崩瓦解。


相对应,最近一年百度的股价从90多一直升到了190的历史高点。


--- --- ---


接下来的百度的股价怎么走?也许我们不是看百度又推出了什么无人驾驶自行车,不是度娘是不是结婚了,又有什么新鲜的玩意,百发的金融有什么新产品了。而是深入这个生态圈子,去黑市上看看,百度竞价单页这个圈子又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这是百度的核心业务和收入命脉。


给我们的启示


曾经认识一个百度公司的高管,在一个很私下的场所一语道破了百度的商业本质:“三四线城市五六十岁的人”。大家信然。这句话说的并不那么准确,五六十岁并不是真正是说中老年用户,而是指一切没有分辨是非真假能力的用户。


想云团队成员曾给华尔街不少对冲基金做过百度的分析,大家公认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这个信任危机到什么时候到来,当信任危机出现之前,百度的生意看上去是那么的完美。而就如电视广告,一切可能都在一瞬间发生。


对我们来说,了解真正的百度,并不用盲目追捧,更不能一味的打击,了解事实认可事实接受事实才是一种气度和进步的态度。百度的平台造就了特殊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也成就了百度。正确的去了解这个生态系统,才能认识清楚真正的中国互联网。而事实才是创新和进步的基础。


互联网只尊重创新和进步:


我们总在稳定中找到安慰,在不断重复中找到舒适。然后逐步的接受、习惯、焦虑,却未曾从内心深处希望改变。我们喜欢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域」,警惕着守卫自己的「价值体系」,然后继续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并试图传播出去。


互联网圈子,这种现象尤其的明显。我们如同意见领袖般的关注AlphaGo和人工智能,但却连最基础的入门知识都不了解;或另辟捷径,侃侃而谈弈棋之道中的差异,却连「天元」都不知道是什么。在意淫完技术前景后,继续持续中国互联网圈子的「模式改变」和「颠覆性创新」。浮躁的氛围下,为臆想概念或不切实际目标奋斗,构建着虚拟的价值感。


即便如此,行业生态竞争中,我们的恐慌还是在蔓延。拼命的挣扎,试图用各种信息获取用户;拼命的传播,试图产生拥有传播力的假象。看着夸张带水分的数据报表,我们一次又一次如自慰般找到快感,再陷入新一轮的空虚。而在这一轮轮的循环,却形成了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泛滥。


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却冷眼旁观,他们阴鸷的冷笑着,残酷的争取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领地,冷静的去变现,再用近乎变态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完成目标。反而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些古老的中国互联网人的特性与智慧的影子,以及那些不公开也不为人知的「黑暗生态」。


今天想云团队从互联网特定细分产业形态及从业者心态的视角切入,通过案例故事,和大家一起分析洞察互联网生态。报告的主题是「争夺或泛滥:互联网信息流背后」。


故事一:从产品平台到创业


北京,北五环外某密度惊人的小区。好像这里时间比标准北京时间要慢两个小时,凌晨一点,密密麻麻还有不少灯光,似乎大家都不舍得让白天走掉,又或者在忙碌着什么。「老王」泡着一壶茶,坐在窗前,抽着烟,眯着眼,毫无睡意。好像这时候的时间才是他自己的世界,留恋的不想睡去。


他今年32岁,在国内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之一工作。「老王」是他的官方绰号,这里面还有一些故事:老王毕业后通过国考进入某部委下属研究所,几年后加入的这家互联网公司,文化的差异、年龄大的「优势」、再加上直接是社招的技术经理职位,让老王刚进公司时总是喜欢叫团队下属:小张、小李、小周,小x,在相对平等的互联网文化中有点格格不入,大家开始开玩笑反击的叫他「老王」,再加上那个段子,竟然慢慢都叫习惯了。


老王对此一度很反感,也逐步适应公司称呼同事英文名或自己觉得特幼稚的「同学」称谓,但他这个外号一直存在。在加入公司两年后,老王开始反思当初离开研究所是不是正确,每一次听到这个称呼,都好像提醒了一下自己。


老王是一个技术经理,也兼顾产品和策略的工作,负责广告平台的效果优化。和其他互联网产品不同,广告平台针对的是广告主客户,而对广告平台来说,收入是决定因素,构建生态是关键,所以其中博弈建模、策略优化、流量测试,再优化循环是手段。至于哪个按钮在哪啊,UI长什么样作用并没那么重要,产品经理权力小,老王是其平台关键人物。


但工作两年以后,老王好像遇到了技术上的发展瓶颈,或者说是格局上的突破障碍。


对于老王所在公司的垄断性平台来说,流量成本获取较低,广告平台变现仅仅与历史对比,并不触及成本底线。所谓的优化和策略,其实根本就是「不断尝试」。大公司的风格让大家都更聚焦一个点,没有人去看清楚整个互联网流量分发变现生态的状况。所以不论用什么建模方式产生的策略,最后测试结果都是随机的,或者说「全部都是噪点」。


而老王的工作,就成为了:「忽悠出来一个看起来靠谱的策略,然后说服老板小流量测试,在小流量测试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评估方式,最终看起来行之有效」。这和老王最早来这个公司的初衷相差甚远,甚至说背道而驰。


就如老王在和我们想云的调研分析师喝酒聊天时的酒后真言:「从研究所出来,就是害怕自己苦学十几年的专业丢掉,不想混日子。结果发现现在只是变换了一个方式而已,甚至更扯淡。什么各种模型、策略、优化,全都是忽悠忽悠上面那些早期进入公司待久了才升上去的,其实业务什么都不懂的总监们。反正背的KPI太大,我一个人也决定不了,就推到别的相关部门呗,最终在效果评估的时候多做做文章就是了」。


如果仅仅如此,老王也还觉得也就这样混着还行吧,工资+股票也能支撑起来不错的生活。但是最近一年,却越来越觉得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何从何从,看着之前研究所的「同事们」不断的拿到各种国家科研基金,却仅领着那点微薄的可怜的薪水。而自己现在身边的「同学们」也只是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断的跳,或者也有一些出去创业的。各种纠结和矛盾。


难道九死一生的创业才是唯一的出路?老王不是没有创业的想法,可能凭着背景拿到投资也不是难事,但总觉得自己的格局受到局限。「想的总是平台级产品或应用,就是把用户积聚起来,有了用户就有投资,有了投资就是创业成功了。后面的事情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好像也不懂」老王还是有一个非常理智清楚的认识。


看着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出去创业,又一个个失败再回来打工。大家谈的都是怎么获取用户,能获取多少用户,日活多少,月活多少,拿到了xxx机构的天使,拿到了xxx机构的B轮。好像这些就已经是全部的荣耀。而是不是能活下来,是不是能有利润,大家几乎不谈也不问,仿佛是俗气的生意人,和「创新创业圈子」没有任何交集。


找到一个「想法」,解决了什么「痛点」,满足了什么「需求」,获得了多少「用户」,最终设计了一个什么「模式」,仿佛就是老王的圈子所有创业的思路,以及所有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个怪圈最终产生的都是各种无关痛痒的UGC、五花八门的伪需求、完全过剩的资讯、奇奇怪怪的信息流、一些毫无价值的数据点、和最终完全没有粘度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做拼命的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产生了看起来高大上的平台、服务、应用。没意义,没一点意义。


而不去创业呢,好像自己这样下去早晚被年轻人所取代。老王总是觉得目前现在的工作其实就是讲究个背景和资历,能忽悠的住就行了,不然谁都可以做。「现在越来越有危机感,觉得这些下去最多3-5年就彻底失业了,甚至更快,技术都极其简单,就是在测试中找到技术忽悠点,然后不断的改变测试找到合理的效果评估方式」,老王觉得,其实用户产品也一样,大家都一样,大家都在吃大公司早期平台产品的「马太效应」红利。


凌晨3点了,老王还在喝茶,冲到已经没有颜色了,但是老王还在品味,不知道品味的是这个行业,还是对外来未知的恐惧和焦虑。


----------------


主流互联网创业圈子已经进入到一个怪圈:追求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并不创造价值但却希望创造一个平台。觉得用户才是关键,有了用户就有投资,有了投资就代表着成功和逆袭,就有了一切。好像大家都不觉得用户也是成本,用户也是负担,好像也从来没人计算相关的变现模型收入和对应的成本,投资回报比和生命周期。


可能很多人都和老王一样,在大公司习惯了,看到的都是「航空母舰」版的平稳和承载力,从来不觉得风浪是问题,也从来不觉得承重会是负担。而这种情况下的创业,造成了信息的极度泛滥和平台服务极端过剩,对需求的过度满足和过分营销在开辟新需求中浪费着。仅仅是因为视野的局限,或者是对整个生态认识的浅薄。




一切,也许就如上面的调研结果数据所展示。



故事二:从流量到信息价值


北京,望京,半夜。阿K还在一个烧烤店上独自享受着。阿K在望京上班,也喜欢在望京居住,这地方商业区和居民区没有明显的划分,很多小区内以租房客为主。在这里,阿K好像觉得稍微有点归属感,不觉得自己是个纯粹「北漂」。


特别是望京夜晚的烧烤店,南南北北的口音,让阿K觉得自己就像面前那一大把烤串其中的一根,毫不起眼,也切实的存在。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让阿K觉得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仅仅在这个城市工作。所以几乎每天晚上,阿K都会和同事或者一个人过来坐坐。


阿K今年28岁,本科毕业后就来北京,一直在一家「广告投放优化」公司工作,和传统公关公司不同,阿K所在的公司仅仅专注「互联网流量广告」或者说聚焦在「效果广告」上。阿K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手艺人,他的手艺就是:「帮客户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有价值的广告位,或者说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流量」。


阿K所在的公司是互联网广告平台(或流量分发平台)与广告主直接的连接点,和目前流行的各种平台化投放,机器学习智能匹配、各种概念噱头不同的是,阿K的公司通过最传统的人工方式来完成这些,针对每一个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选择流量来源、投放途径、投放的方式和技巧,以及根据中间页、落地页、销售话术和产品等等进行再次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资产。而对不同的互联网流量分发平台的熟知程度、各种获取流量的手法、流量的价值、对应的人群画像、针对不同产品的转化,以及中间的价格差等等,成为了阿K所在公司的生存之道。


阿K已经是资深的投放优化专家了,平时的工作就是研究各大的互联网流量分发平台的策略变化。百度的凤巢、阿里的直通车、或者腾讯的广点通,BAT的三大渠道,理所当然的是阿K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些平台的对应投放策略经常的改变,特别是聚焦在某些特定流量、特定的竞争、特定的地域等。而且阿K认为,变化毫无规则,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呵呵)


阿K不理解「老王」这种角色的存在,也不会使用什么各种模型各种算法,他做的研究工作仅仅使用大批量的账户去测试,在测试中找到最优的方式。而阿K所谓的最优,和很多人理解的也不同,会根据客户的类型和需要的流量变现漏斗模型进行人为的选择,慢慢的,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经验和决策的游戏。


那些新入行的永远理解不了这点,阿K也不指望他们理解,手下的小弟只是根据自己指示去操作就好了,或盯着某几个位置,或盯着某几个客户竞争对手的投放,然后把信息汇总起来。对于阿K来说,客户只有简单粗俗的两种分类:「傻逼类」和「牛逼类」。


「傻逼类」客户以拿到投资的创业者为主,有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流量,在自己购买尝试过后觉得效果不好,也没有耐心、精力、或者不认为在互联网领域投放广告获取流量「是个事」,就委托给阿K所在的公司;而「牛逼类」客户则在这个生态沉浸已久,会把每一个IP看的极重,斤斤计较变现空间和流量成本,希望阿K所在公司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渠道。


对于这两类客户,阿K都有其一些特殊的手段的和不外传的资源网络。对于前者,阿K会联系一下刷流量、刷下载、刷效果等等的合作伙伴,来满足「傻逼类」客户的投资人要求、KPI要求,或其他各类客户需求;而对后者,阿K会打探打探特定的广告位是不是能用黑帽SEO搞定、和竞争对手串一下价格,或者设计个攻击方案。


而真正的利润,都是来自「傻逼类」客户。从2015年开始,这类客户越来越多,阿K所在的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老板不断的感谢着「万众双创」的同时,开始给骨干之一的阿K加薪,但是阿K,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阿K心里清楚,自己不能一直北漂下去,虽然年薪40多万,但是父母都是工薪在北京安家谈何容易。本想干几年了解下行当,去老家所在省城也是自己上大学所在城市,开一家同样的互联网广告投放优化公司。阿K知道,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在二三线城市,是根本接不到「傻逼类」客户的,只有「牛逼类」客户才是自己未来针对的目标群体。


但是这类客户却不断的在流失,虽然自己的公司不在乎,但是他们都跑哪去了呢?在和我们想云的调研分析师喝酒撸串时,阿K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那些竞价的大型民营医院都不再盯着那些黄金广告位了,一些暴利电商也不在拼命在争位置了,好像从去年开始,一切都变了,都不通过我们来进行优化了。他们的生意还是很红火,但渠道都很保密,不知道购买流量了,仿佛现在互联网上一些的流量,对他们都忽然没有了价值」。


「连做黑帽SEO啊,串投放价格的人都不多了。一方面是那些傻逼创业公司搅局,弄的一些完全没有价值的流量天价,另一方面,有些信息的价值,也确实开始有所变化。收割了那么多年,大家没以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阿K好像对此非常郁闷。


而如果失去了这个方向,阿K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创业。阿K对那些各种什么概念啊、创新啊、颠覆啊一丁点兴趣都没有,在他眼中,这些都属于「对互联网还没入行」、「瞎鸡巴搞还觉得自己挺时髦」、「傻逼骗傻逼的游戏」,全都是笑话。


阿K也想过和自己的那些客户一样,利用各大的流量分发平台的信息价值洼地,直接包装变现产品服务,但却对此并不看好且很谨慎:「他们这些行当也有他们的道道,我不懂」。对他来说,创业是自己未来的生计,是能指望活下去的行当,也是追逐利润的游戏。


凌晨2点钟,阿K走出了烧烤摊,他醉眼朦胧的望着望京那几家写字楼楼顶500强科技公司的Logo,有种忧伤和迷茫。也许忧伤的是自己最熟悉且有资源的方向越来越淡,迷茫的是互联网生态,到底发生着什么变化。


----------------


也许「老王」永远都不了解他所优化的广告平台生态下那些广告主都在做什么样的生意和有着什么样子的诉求,但是「阿K」明白。中国互联网生态严重分层,不同人的视角和格局差异非常大,很多广告主追逐的并非流量,而是流量中那些可以真正变现的部分。十几年的发展,这部分已经变得非常精准,并且和漏斗变现模型充分融合,差异化竞争。


在互联网泛滥的信息流中,找到这些精准有价值的信息,是阿K的工作,也是这些生态在争夺的核心资源。也许他们需要的就是「某个三线城市晚上10点-12点在线的40-50岁男性IP」,他们不在乎用户,不在乎流量,仅仅在乎的是沙漠中一小撮沙子,在特定的时刻经过「过滤器」。



一切,我们也许可以从上面的几个细分模式的CPC价格变化管中窥豹。



故事三:从黑产流量到区域化


沿海某三线城市,一海边别墅,离沙滩最多有一千米,二楼可以清楚的看到海边的玩耍的人群。但是「豹哥」却不喜欢白天的海景,他喜欢晚上一个人躺着二楼的阳台上,听远处的汽笛声,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


「豹哥」是他的江湖绰号,但也只有三十出头的年龄,这个人看起来和很江湖气的绰号完全相反,十分的geek:瘦弱、厚厚的眼镜、乱糟糟的头发。也许只有那慵懒且机警的眼神,才能和未入社会的大学生区分开来。豹哥这个绰号大多数都出现在网络和电话中,很少有人真的来见过他。


几年前,豹哥是地下产业链流量供给商,不论是黑链SEO、工具类引流、线上网络代理传销、病毒木马静默流量等等,都能统一调度。豹哥的流量质量总是很有保证,甚至帮助很多互联网效果广告优化公司供货。但去年,豹哥却突然的隐匿出了江湖。


「他们都看不到本质,我看到了本质,所以开始了目前的生意。」豹哥很得意的对我们想云的调研分析师说着他的分析判断。


在豹哥眼中,自己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流量生意,才看清楚了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豹哥觉得通过平台或者信息来划分的用户流量的价值,在逐步的降低,而整个互联网流量分发平台的基础,正是聚焦与此。移动流量逐步占据主体,生活中多场景与信息的融合,纯粹信息的泛滥,让信息本身的价值已经不如之前的重要性了,更多的价值发生在多元化的区域群体或特定圈子内。


豹哥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这,他认为有着完全同质化的群体,算一个「小互联网」。而外面的「大互联网」仅仅是纵向信息划分。在这个小互联网内,豹哥和运营商开展了良好的合作,有「流量劫持」和「手机ROM」这两大法宝,所有的「大互联网」泛滥的信息的价值都会在这重新构建。


「泛滥的信息不需要竞争,也不需要争夺,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过滤器。」


这句话,我们从豹哥嘴中听到,总觉得多少能有些有点安慰,以及那更多的失望。


分析与洞察

有一个旅行者独自在沙漠旅行,只有一骆驼陪伴,不缺食物和水。久而久之只是生理需求需要解决。于是他打起来骆驼的主意。但是骆驼太高大,只能在后面堆起来一个沙堆。刚要行不轨之事,骆驼惊恐的往前走了几步,只能重新堆沙堆。一次次无功而返,恼羞成怒。

过几天,旅行者忽然在沙漠里发现了一个饿晕渴晕的美女。旅行者救活了美女。「你救了我的命,我怎么报答你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美女娇羞的说。旅行者大喜。「那请帮我堵住骆驼,一会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让它往前走动了。」旅行者憧憬着自己接下来可以得到的满足。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却在互联网圈子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不忘初心」,却不断的被大环境所影响,也无法打破认知格局的限制。在焦虑中重复的努力,最终被我们自己的努力所感动、舍不得我们的付出、沉浸在执著中,反而又不舍得丢弃掉原有的轨迹。最终却错过了真正追逐的「意义」所在。


当整个行业氛围都是如此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行业资源在极大的浪费,大量的优秀人才都在做着毫无意义的重复,制造着严重的「信息泛滥与过剩」。互联网行业可能永远都不需要「去库存」,毕竟长尾理论仍在,用户基数仍然很大,但却让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以至于让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都变得「毫无意义」。


您还想看我说点啥?

我们总希望成就一份事业,却总是在徒劳中白了华发;我们总是希望成就自我,却又不知不觉的随波逐流。我们总是迷失,又总是再次坚定自己。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的岁月变得充实,又变得无所适从,却构建着我们的人生。但互联网却没有那么高的容忍度,客观的本质永远如时光般精准,一道道的勾画着这个行业生态的变迁。


就如那句话所说:“无所谓好或不好,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真希望,互联网行业生态也能是如此。


往期文章回顾:

1、《“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一“MATRIX之路”:扒一扒李彦宏+的皮,和一般他们不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2、《“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二:继续扒百度的皮,和互联网+流量的马太效应》


3、《“互联网+老渔民”系列三:三扒百度的皮,竞价排名?凤巢系统?互联网+?笨蛋骗傻子的…成本黑洞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