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春季书单
©Viorel Marginean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三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榜单和年度十大好书。以下为2024年春季榜单,包含13部华语原创好书及9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4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4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春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面漂浮的一颗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颗常青的生命之树。”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创作的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讲述东北历史故事的同时书写当下平凡人的际遇,构建了三个兼具传说感与现实感的小说世界。借助“讲故事者”与“听故事者”,迟子建一面以举重若轻、简洁道来的传说笔法,形象化地写几代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伦理,一面使古时故事与当下现实照应,互相震荡,发出幽微而沉静的生命回响。回响中,平凡人如何面对生活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喝汤的声音》记下哈喇泊家族人的责任感与韧性;《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表现的是历史细节中人的善意、温情,和审美化的存在方式;以失踪悬案为基底,《碾压甲骨的车轮》既告慰坚守文化的灵魂,也展现着人类情感数次美妙的闪烁。
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写的是人类情感“保守”的一面,是那些有原则、讲道德、有温度的爱与善:人与苍鹭互救性命,民女与皇帝的暧昧情感止乎礼义,尚未成年的孩子理解、守护情感有所动摇的母亲,即将回城的知青咬碎一口牙齿留下有关爱的信物……什么是平凡人世里的传说故事?在迟子建笔下,就是人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生活。
02
《她曾是天使》
乔叶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照着照着,老人少了,孩子多了。照着照着,老人又少了,孩子又多了。就是这样,人少,人多,人多,人少。让她惊叹的是全家这个词的弹性:可以那么大,也可以那么小。可以人多,也可以人少——好像就是人少人多加剧着照全家福的必要性。在世的活色生香,于镜头里皆得见;去世的沉默寂静,于镜头的空白处也皆得见。 ”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她曾是天使》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中篇小说集。小说集的题目没有选用某一篇的标题,而是以一个“她”字串联起十一个故事。乔叶沿着女性由幼及老的时间脉络,铺排她们一生的故事。由此,她对女性处境的思考有了充盈的盛放空间。围绕女性成长的主线,不同篇目延展着各自的枝蔓。《遍地棉花》写少女小树性意识的懵懂,而《良宵》《无疾而终》里,无名的“她”呈现出身体、欲望同情感生活交织的漩涡;在《合影为什么是留念》《给母亲洗澡》中,乔叶用她自己的小说语言细细推敲着亲情是如何穿越不同代际,它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又如何润泽人心:《你不知道吧》借都市女性的口与心寻找着乡土的纯真……
这十一个故事,乔叶都选择从女性视点出发写流动的日常,其间总有尖锐处,蘸满她们真实而切肤的情感。她笔下女性的际遇不都是美好的,而面对困境展现出来的勇敢、独立、包容恰恰是她们身上让人共情的品质。十一位女主人公拼凑出完整的“她”,也为读者呈现广阔的女性心灵图景。伴随着年岁的成长,她们以生命经历不断丰富“天使”的内涵,跳出简单的定义,让小说集拥有了抵达文本之外的感受力。
03
“小城女性”系列
(《天空之城》/《白貘夜行》/《狮子的恩典》)
孙频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可是,康西琳又为什么要回来呢?她已经离开这里二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回来?何况还不是什么衣锦还乡。如果只是想做一点小生意,又为什么非要回到这里?更重要的是,一个落魄的人,脸上居然连一点痛苦和怨气都看不到。这使她的归来看上去璀璨夺目,似乎她的内部正燃烧着一种奇异的能量。”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孙频的“小城女性系列”收录了《白貘夜行》、《天空之城》和《狮子的恩典》三篇中篇小说新作。孙频的文字有着金属的光泽,冷峻、锋利,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小城的皮肤。面对如今凋落衰败的小煤城,作者回到90年代展开了一场与记忆的对话。二三十年前的小城女性常常做文学梦、做走出小煤城的梦、做现代文明的梦,而孙频聚焦的恰恰是这些幻梦与残酷现实碰撞后带来的灵魂颤动。无论是在月光下勇敢地跳入水库冬泳的中学女教师,还是执拗地念到博士的纺织厂女工,抑或是从大城市逆行返乡的女大学生,孙频笔下的女性人物都是一群生活在缝隙里的人,她们看起来与世俗生活脱轨,摘下了体面人生的面具,但她们并不落魄,反倒内心自足、坚定,有一种无声爆裂的能量,这无疑挑战了小煤城的尊严体系。
孙频敏锐地捕捉到她们身上倔强且高贵的气质,聚焦、放大,侦测独特的人性,勾勒出一幅小城女性生存图鉴。一个女性该如何安顿自我的身心,又该如何寻找到真正的独立与自由?在追问的回响与人物的命运相撞之时,孙频照见了小城女性心灵之中燃烧着的光亮。
04
《我们的朝与夕》
姚鄂梅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她保留了前任房客的一张画,是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单足立地,优雅地旋转。她想,这有点像自己,她终于在上海找到了一席之地,虽然很小很小,也不够稳当,就像这个女孩的足尖,但毕竟,她站住了。”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推荐语
《我们的朝与夕》是作家姚鄂梅的最新长篇力作。小说讲述了四位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的女性因机缘巧合在上海相识的故事。这四位女性分别是初到上海追寻摄影梦想的衣泓,冷静现实的单亲妈妈星星,为了虚幻的爱情未婚生子的黎晓,想要做出独立作品的退休电视台工作者丛老师。她们好似几株浮萍在命运的吹拂下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共同体,曲终人散后又走上各自的道路。
这是一个女性乌托邦破碎的故事。小说前半部分被理想主义的光晕笼罩,所有人都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迈进——拍摄一部讲述上海人与房的纪录片《沪居博物馆》,小说不断地渲染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仿佛纪录片的成功能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出路。而小说的冷峻之处在于作者残酷地戳破理想的泡泡,呈现出现实坚硬的质地,女性乌托邦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节节败退。姚鄂梅笔下的女性在梦想与生活的对峙中挣扎,在爱情与面包的取舍中献身,如同一场飞蛾扑火的时代闹剧。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呼吸着前人飘散于空气中的理想灰烬,又奔赴理想的宿命。作者朴实的文字像一把不加打磨的刃,刺进粗粝的真实生活,同时又注入继续前行的力量。
05
《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
舒晋瑜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文学的最终目的,我想还是要带给世界一种体贴之情,或者是一种暖意。写温暖是不容易的,写温暖也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和大的悲悯,不是说让你放弃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是资深文化记者舒晋瑜二十余年对于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0位女性作家的访谈合集。以年龄的降序排开,从宗璞、贺捷生到乔叶、鲁敏,三十位跨越半个世纪的不同代际的女性作家关于写作与人生的丰富纹理渐次浮现。
在一个个问题的串联之下,采访者层层深入,牵引出女作家们的阅读背景、人生的起伏波折、创作的多种探索以及独特的情感世界。当代女性作家以个体生命试验丈量着文学的广度和厚度,以真诚的笔触书写对于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关怀和担当。该书不仅折射出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光谱,也勾描出近百年中国历史的浮沉及文学于其中的跋涉路径。
在这本访谈录中,受访者与采访者互相烛照,既照见作家们的不同性格,也显示了采访者对作家作品的厚重积累和深切体认。这些对话作为中介,使得作家与作品相互联动,也使读者得以与作者近距离相遇。
06
《尾随者》
默音 著
中信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她的步伐轻快,显然没发现我跟在她的身后。我们一前一后地走过一条条街市,穿弄堂,过马路,走人行天桥。走着走着,我注意到她的影子长长地折过来,逶迤在我的脚边。我这才有所觉,转头望去,本该是我的影子的方位,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推荐人
张雪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尾随者》是“80后”作家默音近十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结集。在日本独居以插画谋生的离异女性、与社会情感常态若即若离的她们、盗用朋友经历来制造爆款的自媒体作者,在作者私密又迷人的讲述语调下娓娓道来。书中不同篇目的人物命运处境各异,但在风格、肌理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们都是早年家庭生活与记忆的携带者,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遭遇陌生经验,试图尾随、模仿、扮演他者,最终在迷失与彷徨中照见自身。
默音一边在明面上写下信息时代我们所习以为常的都市经验,另一边在暗处伸向了日常琐碎中被小心翼翼藏匿的隐秘情感和内心波动。小说里的叙述人时常令人恍如置身潮湿的雨后,混杂着上海都市叙事和日本私小说的气息,但她哀而不伤,忧而不怨。默音以一种不声张的女性视角,不仅观照男女之间,还勘探到姐妹情谊与彼此窥探中的微妙关系,以温和的笔触写下了对那些“貌似正确”的冒犯。
07
《念念平安》
苏枕书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此刻在摇晃的公交车内给你写信。上周有几天气温回升,空气潮润,仿佛秋初,远山氤着蒙蒙水汽,近处山中一株枫树颜色重叠,格外明丽动人。山中到处开着茶梅与柊花,林下水仙也开了。吉田山中的茶室外新换了青竹栏杆,与草珊瑚的鲜红果实相配,已有新年的意味。”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念念平安》是苏枕书的最新书信体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的四十四封通信。这些通信在书写和友人的私人情谊、学术交流外,多指向着公共世界的生活与情感。书信的话题有关季候变迁、春华秋实、书卷偶拾、异乡礼俗,苏枕书记录着日本求学与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将日本当下的风物人情以清淡温润的笔调道来,外出时的随遇即景,居家时的读书心得,社会事件的突入所感,圆融地汇入书信体裁的写作之中。
收索古书、打捞历史之时,苏枕书尤其关注中、日、韩的书画诗文和光影图像里浮现的女性生命与历史。在对诗文与事迹的勾勒中,薛绍徽、叶蕙心、野口小蘋、崔承喜、水世嫦、李介祉等那些随历史浮沉淹没的女性身影和姓名被重新照见,苏枕书以学识为引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留心观照着女性的过往与当下。从岁暮到新春,“念念平安”是对生活的祈福,是“京都”平安城的双关语,亦是对珍贵生活经验的反复咀嚼,于历史与现实的往复穿梭间,留下一份个人的心念与悠悠回响。
08
《心的形状》
二湘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瑗琦心想,planet,这个词好,星球,宇宙,眼前的一切都被放置到了一个更辽阔、更深远、更恒久的大宇宙的背景里,比起来,人心是多么渺小、多么莫测、多么善变。”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心的形状》是二湘以海外华人生活为题材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在构思和结构上都较为精巧。海外华人的异国生活并不只是故事的外围背景,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物之间情感连带、文化碰撞的生命空间。
小说往往设置一个突如其来的例外状态,人物之间的关系遭遇断裂或接续,继而落入情感的困局当中。他们体会着情感上的疏离、计算、背叛、克制、修复等枝杈的旁逸斜出,真实与虚伪、欲望与罪恶交织缠绕,显示出现代个体情感与心灵的不同形状和暧昧距离。此外,疾病、出轨、欺骗等诸多元素的复现构成了作品特殊的叙事景观,但小说并未把它们作为叙事高潮和人物的情绪爆发点,反而将之以一种举重若轻式的平淡笔调带出,似乎只是普遍性的人生起伏和波动过程。
小说情节层层嵌套并时时反转,最后的结局往往不急于揭秘,而是在情绪和情节的延宕和悬搁中抵达对人心和生命的感喟和辨认,这也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质感。
09
《岛屿的厝》
龚万莹 著
中信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我想到,时间悠长,天地间有个岛屿。每个人的呼吸只是瞬息,岛屿也不过多存在一阵子,但每个人的灵魂又与某种永恒相连。其中的奥秘,人不能测透。”
推荐人
霍安琪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岛屿的厝》是青年作家龚万莹的短篇小说合集,其中收录了她的9篇短篇小说。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绮丽文风为我们勾勒了九个充满地域风情的海岛故事,这九个故事共同构成了一个瑰丽梦幻的闽南世界。
女性视角、儿童视角和万物有灵是龚万莹在这本书中所体现的叙事特色,她选择以弱小的、边缘的、未被规训的人物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是一种深具女性精神的写作。值得一提的是,龚万莹笔下的万物有灵并不是我们所常见的人类主体的万物有灵,而是以万物为主体,从万物的视角来看待人类世界的悲欢离合。比如《浓雾戏台》里,作者通过男孩掌心的那朵花的视角传递了男孩不为人知的心事;又如《浮梦芒果树》里,老芒果树和女童阿禾的视角相互映照,阿禾的天真烂漫和芒果树母亲般的慈悲使这个关于生命和疾病的故事变得童真梦幻,它冲淡了生老病死这一主题本身所携带的沉重感,使其转化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这种难以名状的淡淡哀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乡愁。当然,这种乡愁指向的不仅是地域意义上的闽南,不仅仅是那座小岛,更是我们所有人永远都回不去的童年——那是生命的原初,时间的起点。
10
《纷纷水火》
林戈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在小丽的事情中,我就触摸到了心理治疗的‘边界’,我的行为把我带到了人类文明框架边缘。框架里面,物理法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到了这个边缘,是非对错、时空秩序,一切都暧昧不明,伸出手指尖,我也许触碰到了什么,但超出了我的感知范围。”
推荐人
吴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纷纷水火》是青年作家林戈声最新的短篇小说集,由九篇充满奇诡想象的小说组成。小说的叙事由悬念与线索编织而成:探寻“外星人绑架未成年事件”背后的真相,回溯现代修碗匠的前世经历,破解离世少女的真实身份。读者的阅读像是一场场解密游戏,充满惊奇与刺激。
林戈声的小说充满趣味性,但是她的写作意图显然不止于此。从类型文学“越界”到严肃文学,林戈声想要在写作中触碰人性的幽微之处。《纷纷水火》书写的是一群带有隐秘病症的人:患有巨物恐惧症的赵梦鹤、被幻想所困的小丽、与前世记忆纠缠的薛美峰、陷入生命虚无的金凯丽……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并未以一种诊断的态度来判定人物的异常,而是以一种稀松平常的口吻,书写他们的种种病态行为。这种反逻辑的叙述方式,让小说充斥着荒诞与超现实感。若一层层掀开故事虚构的外衣,包裹于小说深层的,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疑难。那些埋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苦痛,深深困扰着人们,却令人难以名状、羞于启齿。
林戈声通过写作,让细小、绵密的隐痛得以具像化的展示,使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有了被人们正视、理解的可能。
11
《驮着魂灵的马》
娜仁高娃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3年12月版
“没几日,父亲卸下仓屋的门走向草甸子。回来时,父亲的肩头空空的。望过去,小径尽头立着一扇门。我跑过去,推开,门板嘎吱一响,里面尽是一望无际的野地。关了,回头,亦是一望无际的野地。又几日,父亲用湖蓝色油漆漆了那扇门。远远望去,绿茵茵的草地上突兀地立着一扇蓝色的门,像是只要有人推门而入,便会进入另外一个空蒙而奇幻的世界。”
推荐人
查苏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驮着魂灵的马》是内蒙古80后作家娜仁高娃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门》《野地歌》《沙窝地》《醉阳》《地下瓶子》等十五篇小说。在呈现北方戈壁风景与少数民族生活的同时,娜仁高娃的小说以现代性与传统游牧生活的微妙张力为故事底色,使得一个个有关个体生命记忆的故事拥有了宽广的意味。
娜仁高娃的小说语言为叙事带来一种距离感,为一个个有关个体成长记忆的故事制造出冷峻的氛围。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爱情与亲情的关系展开。在《地下瓶子》中,宠物店店主与女顾客之间的微妙情感始终被别扭的父子关系所笼罩;而《瀑布》中牧羊人对女游客萌生的情愫也与母亲和妹妹的离去紧密相连。
在这本小说集中,内蒙古戈壁滩风景无疑为这些抒写个人成长创伤与生命记忆的故事带来了更加开阔的质感。娜仁高娃笔下的蒙古族牧民生活并不仅仅作为悬浮的前现代奇观出现,而是在与城市生活的对照中具有了现实感。牧场中的“围栏”是故事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隐隐地呼应着草场承包制度为牧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正如在《门》中,天生残疾的舅舅不仅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他在“围栏”建成后的失踪也隐喻着游牧生活的失落。在这个意义上,《驮着魂灵的马》为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
12
《万物慈悲》
陶丽群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3年11月版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城市的高楼与车水马龙的幻象,它们像一幅幅剪影般投在眼前的群山之中,奔跑着一闪而过,片刻后群山又恢复沉默,草木依旧清宁,落雨还在潇潇,村庄越发颓败,小径被杂草淹没了,微渺的人影几乎看不见,这一切在我的眼中忽然变得如此慈悲,让我产生宽宥一切的力量。”
推荐人
赵泽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来自广西的少数民族女作家陶丽群,以抒情化、散文化的平缓笔调描摹了中国边地乡村百色的风物与人情。在小说集《万物慈悲》中,陶丽群书写了村庄荒芜破败的景象,也将视线聚焦于其中的留守者。不同于以往乡土挽歌式的书写,她没有挽留逝去的过去,而是在当下的村庄中收获宽宥一切与救赎自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源于自然,尤其是在城市与山林的对照中,如常般的生命与死亡,使她的内心获得长久的平静;另一方面,她关注到衰老的女性、单亲家庭中的母亲以及女性生命经验中的创伤时刻,从中看到女性在面对伤痛时的坚韧与勇敢。
这部小说集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关怀,也深具女性意识,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死的思索、对女性命运的观照都构成了她自我守持的精神来源。
13
《星星是如何相连的》
昼温 著
万卷出版公司
2024年1月版
“沟通本意为开沟使两水相通,永远不该是单向的兔子洞。如果还想顺利沟通,必须去探索心灵最深处的一致:陪伴的追求,理解的渴望,爱的语言。”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星星是如何相连的》是青年作家昼温最新的科幻作品集,在这本由8个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中,昼温从语言学原理出发,探讨了语言的情境性、语言塑造的信息茧房、语言的生成、传播和流变等问题,构建出一个个奇特的科幻世界。
在扎实的科幻塑造外,昼温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文关怀也值得一提。她通过危机、灾难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想象命题,试图唤起大众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不论是对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科技发展和人类尊严等宏观话题的探讨,还是对亲情、友情、爱情和成长等个体境遇的讲述,昼温的写作视角总是细腻独特的,体现出Z世代青年的思考和眼光。需要指出的是,在昼温的文学空间里,关于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与叙事的曲折性有待进一步敞开。期待小说家昼温在她喜爱的领域持续探索,为我们贡献出更多别具一格的作品。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
【美】玛莎·努斯鲍姆 著
李怡霖 / 于世哲 译
范昀 审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它坚持认为,爱的知识根本不是孤独的人的一种状态或功能,而是一种存在、感受和与另一个人互动的复杂方式。要知道自己的爱,就需要信任它,允许自身暴露。最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人,放弃普鲁斯特式的怀疑。”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推荐语
《爱的知识》是美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玛莎·C·努斯鲍姆的代表作。这本书中,努斯鲍姆将小说及其风格视作道德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文学、哲学相结合的视角,从经验和文学文本中探求“爱的知识”,回应“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核心问题。
努斯鲍姆认同亚里士多德式的伦理立场,主张文学是日常生活的延伸,使人接触到从未遇到过的事件、地点、人物或问题,读者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真正拥有一种以真正的利他主义为特征的关系,并真正意识到他者所具有的他性。因此,她将阅读看作一项将作者和读者聚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想象、思考和感受都具有道德价值的社会或共同体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想象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借由对《金钵记》、《追忆似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等现代小说中爱情话语的解读,努斯鲍姆为我们揭示小说为何是亚里士多德式概念的合适载体:当小说通过具体描述多样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境况从而构建一种共同的人性时,在阅读时,读者沉浸在同情和爱的情感中,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因此,“爱的知识”最终指向人的概念和人文精神,呼唤着富有实践智慧的能动者。面对不确定性和特殊性,能动者将坚持“细微的体察和完全的承担”,踏上感知和同情的旅程。
02
《情绪价值》
【英】罗斯·哈克曼 著
徐航 / 潘沂然 译
中信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这本书是女性被期待做出牺牲时的愤怒审视,她们一次又一次被推倒在刀刃上,而她们却常常被要求在离开时道歉或微笑。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相信女性的能动性和女性化工作形式与特质的力量,它对关怀、同情与爱的力量充满希望。这些力量引导我们前进,召唤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英国著名记者罗斯·哈克曼花费了近七年时间,对整个北美地区不同种族、阶层、性别、年龄的人群进行采访,将案例研究与数据统计相结合,以此将“情绪劳动”“情绪价值”“不可见式剥削”等学术概念形成普及性报告,进而探索在两性间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的情绪劳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是对性别不平等根源的调查,也是对情绪劳动担忧的回答。”
全书通过采访与纪录的形式,梳理了“情绪劳动”作为性别不平等根源的历史,并逐渐从家庭内部走向社会,揭露女性自幼及老被“不可见”与“不可控”的情绪劳动所规训的历程。最后,作者敏锐地关注到了全球化与后全球化时代下服务业市场对“情绪价值”的关注与收编。当“情绪价值”真正成为商品,它的未来也许既让人激动,也令人忧心。
作者的写作抱负,是要让所有读者都认识到情绪价值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且一旦了解由情绪和情绪劳动伪造的等级制度与关系网络,我们才会明白,“每个人都受到牵连,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罗斯·哈克曼的写作,给了我们一个尺度去重新思考情绪价值体系形成背后的原因,并鼓励我们使用更合理的方法,来公正、透明地评估情绪劳动的价值。在她的记述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不公与呼喊,更收获了个体重新思考“情绪自由”的一处跳板。
03
《梦中银币》
【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著
赵飒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2月版
“时间像对待岩石和树枝一样对待外墙和房梁;这栋人类的作品本身包含着太过明显的含义,而时间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它自己具有破坏性的评论。可是,如果单纯地说时间破坏了杰马拉,那就等于忘记了时间同雅努斯一样,是一位有着双重面孔的神。人类的时间以世代而论,以家族衰落和政权倒台为标记,只有它才是这些内在变化和不了了之的计划的始作俑者,而这些变化和计划则构成了人们口中的‘往昔的稳定’。”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梦中银币》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长篇小说。在作者笔下,身份各异的人物相继登场,一枚十里拉硬币在他们手中辗转,也串联起他们各自的命运。小说以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为背景,其中的核心事件是地下党人马切拉暗杀独裁者失败而牺牲。然而,在其他人物的故事里,人们为自己的生计和情感而奔忙着,在他们眼里,政治家的演说和呐喊只是饭后谈资。小说的重心倾向于生活的细节和繁复的人际关系。尤瑟纳尔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将人物的性情和经历层层剖解、铺展开。无论是光鲜的电影明星、落寞的贵族,还是精明的农妇,都被作者塑造得有血有肉而各具特色。
小说采用了一种颇具挑战性的叙述方式:视点在各个人物之间跳动。在限制性的叙事视角里,我们并不能通过阅读某一人物的章节而完成其命运的拼图,还需要从其他章节中搜寻碎片,找到那些被视点隐蔽的细节。尤瑟纳尔将那枚十里拉硬币作为线索,有意编织一张精巧的网,使得各个事件环环相扣,将人物的全貌拼凑起来。尽管某几条线索略有瑕疵,在串联人物故事和搭建人物关系时有雕琢的痕迹,但作者那绵密而浩荡的语言足以使读者忽略这些,沉湎其中而遗忘了叙述中的虚构性。
04
《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 / 【美】苏珊·古芭 著
张艳 / 许敏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我们依然疯狂,因为我们依然试图理解女性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以便能巩固它的将来。”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女性主义经典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出版四十年以后,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再度合作写下了学术论著《依然疯狂:女性作家与女性主义想象》。本书聚焦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孕育、热烈涌动与新世纪以来的接力,从“静谧的50年代”说起,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美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女性主义写作在不同代际、阶级、种族等领域的新变。
这是耄耋之年的女性学者对美国当代女性主义浪潮的“重溯”。在沉静、舒展的叙述中,一切被自然地讲述——从西尔维亚·普拉斯、苏珊·桑塔格再到阿特伍德、托尼·莫里森、厄休拉·勒古恩……无论是对家庭主妇生活的深度凝视、寓言化形式与科幻创作的远景想象,还是近年来性别议题不断生长的枝桠,它们透过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在公共处境与私人经验之间的穿行经历跃动着存在的光泽,一起朝向那些尚未被赋形的“无名的问题”发问。在此意义上,不同于“史”的线性知识型叙述,《依然疯狂》以揭示时间这一容器本身蕴含的丰饶动势,让读者在充满对话性的当代文化现场里逐渐体认美国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里女性创作者们的日常生活和例外状态——那是一次照亮,一次顿悟,也将在沉思里迎来一个个“豁然开朗的时刻”。
05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
【英】琳达·科利 著
侯奕茜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在伊丽莎白·马什的故事中,她并不是一个受外界因素支配的提线木偶。虽然她经历过磨难,但她不应当被视为受害者。虽然她经常受到外部事件的威胁和挑战,但她也主动作出了选择,让自己冲出界限、陷入危险。尽管她的生活有时是严酷的,她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但她也获得了诸多令她兴奋的发现,‘生活是崭新的,甚是愉快’。”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书中,普林斯顿历史学教授琳达·科利以她独特的历史学视角,将个体生命史、家族史、帝国史和全球史紧密交织,从一位名叫伊丽莎白·马什的普通女性出发,讲述了马什被18世纪全球巨变影响和塑造的汪洋人生,用史实糅合的方式书写出一部微观全球史经典著作。
本书作者基于马什的手稿、信件以及他人的叙述,详尽还原了马什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记录下她所遇到的挑战和磨难。马什的一生不凡而动荡,在全球性的变革力量席卷之下,数次卷入区域性的重大事件和冲突之中,颠沛流离无疑成为她生命中最瞩目的标签。但琳达·科利的探索没有止步于此,她借助宽广的想象力,共情和省思着马什的人生轨迹,深入探讨了时代、家族、性别和性格等因素对女性命运的复杂作用力。在作者看来,马什的性别以及不稳固的社会地位,让她在当时无法摆脱身边男性的职业、迁移以及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尽管如此,面对漂泊四海的宿命,马什从未放弃爬出泥潭寻觅生机的努力。正是通过这一主动冲出界限、勇于摆脱家族束缚和热衷尝试新鲜事物的女性形象,我们得以理解一位女性何以通过自己的生命历程谱写一部全球史。
06
《马利纳》
【奥】英格博格·巴赫曼 著
王韵沁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我们不做感情交易,我们没有权势高低,我们不想动用武器来保全自己。我们关系的基础很松,很美好。那些落到我脚下泥土里的东西,会萌芽成长,我会用词语自我繁殖,我还会繁殖伊万,我会创造一种新的性别。”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20世纪德语文学无法绕开的一位女性作家,被视为奥地利女性写作传统的先驱。《马利纳》是巴赫曼“死亡方式”四卷本创作计划中唯一完成的一部,围绕“我”和马利纳、伊万的复杂情感关系展开,作品的“半自传性”也体现在这些人物与马克斯·弗里施、保罗·策兰的关联上。在作品中,“我”执着追逐“伊万”却沉沦于“马利纳”,在两位男性面前,“我”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平等的关系,陷入灵魂的焦灼与挣扎。此外,巴赫曼也揭示了自我童年的梦魇,窥见庞大暴力的父权结构和混乱的世相,这些隐秘的书写构成了她生命的隐喻。
巴赫曼的写作充满实验性,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长篇文本中,诗歌、书信、虚构故事、问答对话甚至乐谱等形式元素不断浮现,关于世界、宇宙、生死、爱欲、记忆的思辨在哲学性的语词漩涡里辗转。尽管小说结局走向自我的消失与封闭,《马利纳》仍使一位女性的自白溢出细碎现实,她以辩难性的话语突围,打开了一片浩瀚的精神领地,进而酝酿着女性处境改变的契机。
07
《伊达》
【德】卡塔琳娜·阿德勒 著
李晓旸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3年11月版
“从现在开始,只有她,只有她自己才能决定她的生活。她不在乎身边的行人和头顶灰暗的天空,她只是清楚地知道,她的下巴已经高高扬起。再也没有人能够说服她相信什么,爸爸不行,医生先生不行,其他的什么势力都不行。”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伊达》是德国作家卡塔琳娜·阿德勒以自己的曾祖母为原型书写的小说。同时,书中的“伊达”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即弗洛伊德所治疗的歇斯底里症的著名病例——“少女朵拉”。《伊达》是弗洛伊德笔下朵拉故事另一种说法,作者详细还原了伊达糟糕的家庭环境与悲惨的个人际遇,运用小说特有的虚构形式,深入人物内心,描述了伊达细密可感的心理状态,将“少女朵拉”从精神分析的病例中解放出来,使她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主体性的人,而非只是典型的研究对象,还她以“伊达”之名。同时,本书还可以看作是一位女性因为时代与家庭而身不由己、颠沛流离的个人史,让伊达成为世纪之交欧洲女性命运的一个小小缩影。
当然,当年的伊达已经逝去,她最为真实的想法已经无人能知,但我们能从中看到的是,当今天的女性作家再度回望过去的母辈们所面对的种种痛苦、无奈,已经有了一种不同于权威或成见的、全新的理解方式。
08
《耶鲁需要女性:她们如何改写藤校规则》
【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 著
徐芳园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勇气和韧性并非耶鲁女性独有,她们面对的挑战也不是。有敢为人先的女性,也有在这个国家每座城镇发言的女性。我们的国家依然需要更多这样的女性。让女性能安全而公平地置身耶鲁和其他大学及工作场合的战斗尚未结束。”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耶鲁需要女性》是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安妮·加德纳·珀金斯创作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以口述史方式还原1969-1972年耶鲁男女同校的历史进程,讲述耶鲁第一批女本科生如何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中生活的历程。
作者指出,作为已有268年历史的男校,耶鲁的男女同校之举具有复杂隐秘的结构性原因。女学生最初不仅面临严苛的入学条件,入学后还被分散在各个学院,被体育队、乐队及大部分社团拒之门外,孤独地承受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在被他者化、边缘化的环境中,这些勇敢的女性不断用行动打破壁垒:成立姐妹会、寻求同盟者,学习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开拓性教育,成立女子体育队和摇滚乐队……最终迎来撼动男权制教育的“移山之日”。
珀金斯的书写具有历史感和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反越战、妇女解放运动等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珀金斯写出了她们抗争的艰难、起落和身心代价。她不仅看到她们女性经验的一致性,也能深入其内部差异,从而还原复杂的形势。在书中,作为先行者的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在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性别平等的故事深具光泽,至今仍有跨越时空的勉励意义。
09
《油炸绿番茄》
【美】范妮·弗拉格 著
梁卿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4年2月版
“伊夫琳大清早起来,走进厨房,给特雷德古德太太准备美食。他们出发去养老院之前,她加热餐盘,用铝箔包起来,装入保温袋,这样饭菜吃起来就会热乎乎、香喷喷。她再次催促埃德快点儿开车赶过去。老妇人在等着她。”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油炸绿番茄》是美国作家范妮·弗拉格的长篇小说。作品借老太太弗吉尼亚之口,细诉汽笛镇的陈年往事,在时空交错的叙述中,小说时而述说80年代两位女性在养老院中的忘年之交,时而回溯20至60年代汽笛镇人们的鲜活人生。作者无意讲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而是将众多事件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手法营造了一种谈论家长里短的闲适氛围,不仅与养老院中闲聊的情节相得益彰,也使读者沉浸在淡而有味的日常描摹之中。
小说中,艾姬和露丝的情感令人动容。艾姬勇敢地将露丝从暴力婚姻的阴影中解救出来,而露丝也帮助艾姬消弭丧友之痛,引导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从露丝的出走到这两位女性共同经营一家咖啡店,在女性追寻自我的道路上,作者提示着女性情谊所孕育的深厚力量。
《油炸绿番茄》对人类的普遍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小说中,养老院和汽笛镇是纷纷人世的缩影。一系列人生问题横陈在读者眼前——既有分娩、育儿、爱情、中年困惑、身材焦虑、养老等现实困惑,也触及到死亡、种族、阶层等议题。通过幽默的日常讲述,小说削弱了严肃议题的沉重感,呈现了不同人物的多重情感体验,颇具可读性。
○特别推荐○
01
《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明霞带着梅花时就总是笑盈盈的。给梅花铺刚洗过的干净床单,去地里时,把家里的草帽比来比去,挑最新的那顶给梅花。给梅花换上自己的长裤,怕麦茬划了她的腿。还怕镰刀伤了梅花的手,给她找了一副线手套。”
推荐人
查苏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主持编选的一部2023年度女性短篇小说选。本书延续以爱、秘密、远方为辑,收录了2023年度来自乔叶、徐小斌、邵丽、叶弥、张惠雯、马小淘、大头马、辽京、三三、叶昕昀、武茳虹等二十位活跃在当下文学现场的不同代际中国女性写作者的短篇小说。
书中故事横跨阶层、职业、代际、地域,不仅敞开女性生活的不同侧面,也构建起属于女性的独特文学想象力。从女性长辈间的情谊与“懂得”,哺乳期妈妈面对孩子时的微妙情绪,再到重新思考记忆与真相、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20位风格鲜明的女作家与20个打破常规的女性故事呼吁着我们用“女性视角”打开看世界的维度,从而更好地发现故事下的另一个故事——正如主编张莉教授所说,“文学的意义在于‘重新看见’,在于‘第二次看见’,在于浮去事物的刻板化印象,发现世界的‘本来如此’”。
02
《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张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一间能看见山的房间里,躺着一个骨头折断、体力尽失的老人,噬骨的疼痛让她一次次陷入昏迷之中。那是祖母留在她记忆中的最后印象。因为俯身看山那一幕的存在,她无端觉得祖母的一生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主持编选的一部2023年度中国女性散文选。这是“女性文学年选”系列继短篇小说选本之后启动的全新散文选本。本书以此在、记忆深处、远游为辑,收录了林白、何向阳、淡巴菰、苏枕书、七堇年、易小荷、草白、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等二十位不同代际、深具风格的中国女性写作者的散文作品。
从日常生活的细微欢愉到重新识别情感世界的轮廓,从成为母亲的选择、分享私人阅读经验再到身心远游的足迹,女作家们的写作为那些令人辗转反侧的时刻留下刻印,可谓是对当下女性生存样态与精神世界的一次集中观察。那支舞,那朵天边的云彩,那些记忆里的女性讲故事者……当不同的女性写作者诚挚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这些从四处汇聚而来的女性之声有着风格迥异的腔调、神采和气息,它们记取着彼时日常生活的体温、记忆和情感际遇,以写作的实践,一起推动当下女性散文美学意蕴的生长与延展。
03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美】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著
王柏华 / 曾轶峰 / 胡秋冉 译
中信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她的书也被翻得卷角了,因为爱、痛苦和孤独,还有欢笑、冒险、新鲜、力量,不一而足。比起她笔下爱冒险的女人,狄金森的踪迹曲折幽微,充满伪装和涂抹,更难索解。这首诗是关于一个单身女人在爱的能量的驱使下走向痛苦、孤独,以至于死亡吗?有时,诗人似乎就在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上。但在别的女人停滞不前的地方,她继续向前。”
推荐人
田园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之一。《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是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为这位深具传奇色彩的女诗人所作的传记。全书共七个章节,以时间为序勾勒出诗人由幼年至暮年的人生轨迹,并将具体诗篇置于其人生曲线的相应位置,贡献了许多别有新意的细致解读。
作者不遗余力地查访了大量一手材料,将诗人生活半径内对其有影响的线索整合进其复杂的生命轨迹中。与诗人的生平相比,狄金森的诗作里埋藏着更多秘密。本书完整及部分引用的诗歌共计160余首,作者将这些文本放置在诗人的生命轨迹中进行阐释,既为读者深入理解狄金森的生命经验提供了恰当的佐证,又助读者依据诗人的生活语境,尝试索解这些凝缩、艰涩而曲折的神秘诗篇。
在取自狄金森同名诗作的书名中,作者为我们进入诗人的生命与诗歌选取了一个巧妙的核心隐喻——战争。狄金森的一生充斥着一场场“无法逃避的、艰苦的、关于生存的战斗”:与家族狂热的宗教信仰、刻板的童年训诫进行的精神自由之战,捍卫思想尊严的坚持,以及与亲友离丧的死亡阴影的长久搏斗……这些已成历史的战争被存放在她拒不刊印的诗稿中,等待着一代代读者觅迹寻踪,探求心声。
04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英】林德尔·戈登 著
谢雅卿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通过模仿父亲的消遣活动,她无意间构想出一种小说的结构原则,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将其付诸实践,那就是忽略像出生、婚姻和死亡这样的标志性事件,而去寻找塑造生命的不经意的瞬间。早在1905年,当她独辟蹊径穿过荆豆丛,只看到灰蒙蒙的农场时,她就说:‘对于更喜欢野外的多样和偶然,而不是公路那规范的精确性的步行者来说,再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散步的地方了。’”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是由英国传记作家林德尔·戈登写作的一本伍尔夫传记。与传统的传记写法不同,戈登并未按照编年体的形式罗列伍尔夫一生的事迹,而是调动了传记作家的主体性,她在记录公共事件、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的同时,更强调切入内在心灵的真实,关注被历史聚光灯忽略的普通事件,寻找塑造伍尔夫生命的不经意的日常瞬间。戈登用文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个人史,将伍尔夫的人生与她的文学创作融合在一个镜像平面之中,她对不同素材的征引或对史实的考证,最终都指向了对伍尔夫小说的阐释。比如,“海浪”这一意象与伍尔夫本人的生命姿态紧密相关,而“灯塔”的隐喻则可以追溯到她童年的经历。
因此,在戈登的这本传记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当代写作者在爬梳一位经典女作家的史料,而是两颗充满诗性的心灵所展开的一场跨越时空对话。当然,这场对话也包含暗示和无法言说的留白,在层层交叠的文本之中,戈登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沉默之下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可以说,这本传记为当代的读者开启了一段驶向伍尔夫生命内部的航程,在这段航程中,我们固然可以欣赏到海面上的浮标与矗立的灯塔,但更美妙的是,我们或许还能潜入海平面以下观察那些涌动的暗流,以及海面转瞬即逝的彩虹。
■ ■ ■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4年春季书单会上
点击链接 查看本季书单讨论现场视频
书评团
曹译
程舒颖
查苏娜
胡诗杨
霍安琪
刘溁德
苗琛宇
谭镜汝
田丽媛
田园
万婧
万小川
吴烨
易彦妮
杨凯麟
张明月
张雪妍
赵泽楠
赵浩宇
郑祖龙
(从左至右 按姓氏拼音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散文中的北京》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往期书单